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碗獨屬於自己的面,這碗面是鄉愁、是文化、是氣質的折射,重慶的麻辣小面吃得爽快、利落。英山的這碗面則叫油麵,吃得樸實、醇厚,舌尖之旅鮮美溫情。
喚起一座城市的名字
或許首先傳到大腦的信息
是那裡的味道
今天,我們就從油麵開始認識英山
記憶裡的油麵似乎是一種「上等」食材,只有在老人做壽、婦女坐月子、嬰兒出生、小孩做周歲、結婚嫁娶時才能嘗到幾口,細膩爽滑的滋味在此後的數天都將縈繞在口齒之間。
曾經登上過《舌尖上的中國2》的手工油麵,作為大別山的傳統美食,在英山可謂是歷史悠久。清代時期,曾被選為宮廷御用美食,因須如龍鬚,固有「龍鬚宮面」之稱。
英山油麵粗細均勻,口感勁道,易煮不糊,全部製作過程均為手工操作,俗稱「一根面」,又稱「油麵」。雖名為油麵其實並不油,只不過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茶油或菜籽油而得名。
油麵在製作的時候,加入了食鹽,這讓麵條的光澤和韌度大大增加,食用的時候無需放鹽。它白如雪,細如絲,空如竹,韌如藤,吃起來口感勁道,爽而不膩,滑而不糊。
相傳漢武帝與群臣聊天,談到《相書》記載:人的人中有多長,苦中長一寸長,就可以貨到100歲。弄臣東方朔聽後大笑,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小彭祖。人活到100歲,人中一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八寸,那他的臉該有多大啊。」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大是不可能的。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麵條來表達長壽之意。
山油麵做工講究,製作工藝對天氣、溫度、溼度及食鹽的要求非常高,在民間以師承形式傳承。以麵粉、食鹽、水、食用油等為主原料、以其質白、根勻、細條為上乘。
1、淘小麥:選取自家產的當季新鮮小麥,清水洗淘小麥,做到"三不要」,陳麥不要,浮麥不要,泥沙去掉。這個環節很重要,因為小麥的質量是決定英山油麵品質好壞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小麥淘洗乾淨後,需在陽光下曬乾打成麵粉備用。
2、揉面:揉面是做油麵的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與機制麵條相比,油麵的口感柔滑勁道就是區別在這一過程中。揉面不僅講究技巧,還是個體力活兒,所以一般身強力壯的青年男子做面才合適。揉面過程中,要在麵粉中加入自家產的菜籽油和一定比例的食用鹽,這樣在手工揉制的時候,不易破壞麵粉中的粗纖維。
面揉好之後,要進行攤放。使得麵粉中的糖類物質發生水解,蛋白質也有小部分的分解,胺基酸總量有所增加等,這一微妙的變化大約需要3—4個小時。攤涼好的麵團會聞到一股淡淡的面香味,沁人心脾。攤涼的要求是:在攤涼室內,把麵團均勻的攤放在竹匾上或竹蓆上,厚度以二至三釐米為宜,動作要輕、慢,均勻。當遇到陰天,攤涼時間相對要長些。
3、上竹筷:上竹筷對油麵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揉制,麵團已變得彈性十足,再用磁碟把它們弄成均勻的長條。手工交錯纏繞在特有的兩根竹製長筷上,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4、拉伸:拉伸是英山油麵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油麵揉破變輕,體積拉長,易於幹透,此處是顯示做面人手藝地重要展現點,拉伸勻稱,減少碎末。
5、晾曬:晾曬關係到油麵的形狀和色澤 ,是給人的第一感覺,這就是所謂的「賣相」。一般最好是晴朗的天氣,這樣的麵條造型就又白又幹。
6、綑紮儲藏:曬乾的麵條,需人工進行綑紮後收藏。
一年四季均可加工,但加工要視天氣,有「情暖」「陰雨」之分,小視風的幹酷和皮溼度而定,所以春夏季用鹽水量略大,秋冬季用鹽略小。不過,每年的臘月,依然是手工油麵製作的最佳時期。
每至冬日,煦暖陽光裡,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掛滿了那千絲萬縷油麵。那絲絲縷縷的牽掛,伴著故鄉的逐漸老去,再也難以見到那熱鬧的場景,也許用不了多少年,那些油麵連同記憶都也會像塵埃一樣消散,深深埋在歷史的記憶裡。
英山油麵本身就有很好的鮮味,想吃的時候很簡單。把鐵鍋燒熱,豬油融化盛在碗裡,鍋中添水放入麵條,待麵條煮熟後盛進碗裡,並澆入化好的豬油,麵條和著油在碗裡拌一拌就可以吃了。儘管沒有加入任何調料但是味道仍然鮮美。不過更多英山人喜吃油煎麵,取油麵煮熟攤涼,平底鍋滑油燒開,將麵條平攤成圓形餅狀煎成兩面金黃,拌上蔥花,口感鬆脆,鹹香適口。
英山的麵食文化既保存了北方的勁道,又融合了南方的細膩,南北兩方的味道在這裡產生了美妙的碰撞。這裡的麵食,傳承了傳統,留住了鄉愁。揉進麵團裡的不僅僅是麵粉和水,更是你嘗不盡的鄉愁味。因為,食物有著神奇的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