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果實,又名雞棲子、皂角、大皂莢、長皂莢、懸刀,分布四川、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地。
皂莢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豬牙皂始見於《名醫別錄》,有「豬牙皂良,九月十月採莢陰乾」。皂莢與豬牙皂同生一樹,豬牙皂是皂莢樹老或損枝等原因而生成的畸形果實,藥用這種畸形不良果實比一般皂莢要好,人稱豬牙皂,別名小皂莢、小牙皂、眉皂、牙皂等。
宋代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記載:元袥五年(1090年)湖北蘄州、黃州一帶,自秋至春流行急喉痺(白喉),死人頗多,速者半日或一日而死。黃州一名叫潘昌的推官,得一「黑龍膏」,(用皂莢為主藥熬成的膏),專治各種喉痺,治癒了不少人。《本草綱目》中錄入其方(皂角、人參、甘草)的製法、主治及用法,並認為皂角吹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溼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
皂角刺入藥始見於《本草圖經》,蘇頌用皂角刺與米醋熬後塗瘡癬奇效。
宋代錢竽《海上方》詩云:
懸梁自縊聽根源,急急扶來地上眠。
皂角細辛吹鼻內,須臾魂魄自還原。
【安濟生中醫傳播平臺】
歡迎您關注安濟生!
安定人心,濟世救人,生生不息,乃是中醫的本份!吾乃小中醫,植根經典,立足療效,歡迎大家積極參與討論,無心做過多的無關療效的爭論!但願我的努力,能給你增添一份真正的健康!
關注安濟生微信公眾帳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訂閱號→右上角「+」→搜索「anjisheng218」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安濟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