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夏商時期,為九州之冀州之地,時至春秋,經高都入晉,晉取泫氏、獲澤,趙浣城泫氏等歷史事件,今晉城境內形成四大城邑:即高都(今城區與郊區)、泫氏(今高平)、獲澤(今陽城)、端氏(今沁水)。秦統六國,置郡縣制,分36郡,為河東郡東部、上黨郡南部(其中河東郡下轄有獲澤、端氏二縣,上黨郡下轄有高都、泫氏二縣)。三國時期,為曹魏所據,分屬并州上黨郡,司隸平陽郡。(其中上黨郡下轄高都、陽阿、泫氏三縣,平陽郡下轄端氏、獲澤二縣)。東晉太元十一年,西燕慕容永東遷,於平陽(今臨汾)擊敗前秦苻丕,佔據上黨僭號稱帝建立西燕國,設立新八郡,分上黨與平陽二郡,置建興郡,轄高都、陽阿、泫氏、獲澤、端氏五縣,郡駐高都。建興郡即晉城之原型。隋開皇三年,隋文帝廢天下郡,依境內獲澤河為名,改建州為澤州,省高平郡、安平郡入澤州。澤州直轄五縣,即高都、高平、獲澤、端氏、永寧,州治高都。唐武德初年(618年),分澤州置建州、蓋州、澤州三州。貞觀元年(627年),蓋、建、澤三州復併入澤州。澤州轄六縣,即晉城、高平、獲澤、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晉城。五代時期,軍閥混戰,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據,澤州其名不改,元明清為府。故晉城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其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交界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
楚王廟,在晉城市澤州縣巴公鎮北郜村西北方紫金山上,現為紫金寺。紫金寺因山得名,為北郜村民牛麥堆於20世紀90年代在楚王廟原址上重新修建的,重修後改稱「紫金寺」。紫金寺主持釋昌隆為挖掘歷史紫金寺過往歷史,把紫金寺前世今生大白天下,在村民指引下搜尋紫金寺在文革中埋沒的石碑殘存,找出「大清嘉慶二十二年六月」所立石碑殘件,有「石神嶺楚王廟重修碑記」「大清嘉慶二十二年六月」等字樣,在這通「北浩村補修紫荊山石碑」上:「紫荊山為北浩村命脈之區,望之蔚然深秀林壑尤美…曰楚王廟,唐高宗孫,出封…創修不知何年…」,石碑與已發現的功德碑為同時期所立。
由此可見,紫金寺原名「楚王廟」,「紫金山」為「紫荊山」,而北郜村原名則「北浩村」。
碑文記載:「楚王者,唐澤王也,諱璆,為高宗之孫許王素節十二子,初封澤後,降郢國公,官宗正鄉,進褒信王,薨,贈江陵大都督故廟……東南裡許為王府城,唐亡,浩姓居之,改稱浩城。浩本郜姓,系出周代郜子漢董卓時……進士浩天澤其裔也……計自開元甲子逮今嘉慶丙子千九十有三年。」
再辨,「長孫無忌」「太平公主」「漢陽王張文貞」「中宗復位」「張九齡」「義珣」「初誣先澤王」「武后」「蕭淑妃」「玉真公主」「龍池頌」「花萼樓」「景龍三年」「代白者張,時在府一倉曹參軍耳,乃上書,以聞王父龍門遇害,王兄琪瑛瑁琬瓚瑒瑗琛,唐臣並誅,餘兄琳瓘及弟欽古皆幼……」等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在碑文中多次出現,其中「石像」出現的次數較為頻繁。
「楚王者,唐澤王也,諱璆。」從「石神嶺楚王廟重修碑記」碑文記載可以斷定,曾經受封嗣澤王的李璆就是楚王。
歷史上的澤王有7位,首封澤王李上金(618年-690年)為唐高宗李治三子,其弟許王李素節(母蕭淑妃)、孝敬皇帝李弘、章懷太子李賢、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其妹為太平公主。李上金之子李義珣(689年-?)為嗣澤王即二世澤王,之後的五代澤王分別為三世澤王李潓(725年-?秘書監,贈揚州大司馬)、四世澤王李潤(754年-?,恩王府司馬,皇宗少正卿,右千牛衛將軍,贈絳州剌史)、五世澤王李溶,字德茂,(780-855,權知殿中監,明州司馬,後移揚州左司馬,夫人為河南于氏,國初燕公之後,朝贊善大夫謠之女,生三男一女。)。六世澤王李彥回(字匡輔818年-868年,才超賈馬,業懋王楊,朱紱金章,錫襲舊國,尋加王府諮議,特授廬州長史,娶博陵崔氏。鹹通九年(868年)7月5日,歿於永崇裡之私第。二弟彥溫,字符聖,進士,生於823年,鹹通15年(874年)四月,吏部指授醴縣縣丞,未及遇疫歸於上都延福裡,享年52歲。娶河東裴氏先府君而去,來娶前有一男在淮海主別業,裴氏過世再續一良家女張懿川,生一女契兒,3年後生一子禿兒,再年後家窮,懿川及僕人簡樸為其喪葬)。三弟李瓌,孟州濟源縣丞。七世澤王李桂(851年-?兄弟四人,分別為恩、桂、詵、賀,2姐妹:師娘、妙娘)。
提起李上金、李義珣父子,經歷頗為坎坷。雖貴為皇子,李上金因母親是宮人楊氏,不受武后喜歡,找了一個罪名削去了官位與封邑。唐載初元年(690年),有人誣告李上金、李素節謀反。被召回洛陽的李上金,得知弟弟李素節被殺後,「畏罪」而死。之後,他的七個兒子被流放到顯州(今山西孝義、汾陽、洪洞一帶),其中義珍、義玫、義璋、義環、義瑾、義璲均死於當地,僅剩李義珣僥倖存活。唐中宗李顯復位後,為李上金恢復名譽,並封李義珣為嗣澤王。
然而,被封澤王的李義珣並不順利。因覬覦其爵位和封戶,李素節之子李瓘、李璆指使他人控告李義珣非李上金之子,為假冒襲封。不辨真偽的唐中宗又將李義珣流放到嶺外(現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李璆承襲李上金的後嗣並封其為嗣澤王。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玉真公主向其兄唐玄宗證明,李義珣的確是李上金之子。唐玄宗將李義珣復立為嗣澤王,被削去爵位的李璆被貶為郢國公。
經查史料,唐代受封楚王者並非無中生有。唐高祖李淵有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還有被追封衛王李元霸、楚王李智雲共五子。
被追封為楚王的李智雲,早年因父親李淵反隋被殺,又被稱為楚哀王。後來,李世民將其子李寬過繼給李智雲,但李寬英年早逝。李世民登基後,又將侄子李靈龜過繼給李智雲。李寬、李靈龜先後繼承李智雲的爵位,算是傳承二代楚王。之後,李靈龜之子李福、之孫李承況只受封「楚公」,並無楚王之封。
史料記載,李璆之父李素節聰明好學,據說6歲時能日誦古詩賦500餘首,因而深得其父唐高宗寵愛。常年不能朝見高宗,為表達思念之情,李素節寫了一本書《忠孝論》。武后得知後,結果導致李素節引來殺身之禍。他的13個孩子中,9人被殺,僅剩下年幼的李璆等四子存活。
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並派人將李璆兄弟接回長安。
李素節活下來的4個孩子中,李璆最聰明好學。現有史料記載也能佐證他的聰慧。唐玄宗修興慶宮,讓大才子張九齡寫篇歌頌其功德的文章。不料,張九齡將寫下的1800字散文《龍池聖德頌》呈上後,上下皆不滿意。眾人一致推舉李璆重寫,並將這篇《龍池皇德頌》刻在新修的「花萼樓」上。
讓人疑惑的是,有如此大才的李璆,不知為何要與其兄李瓘同謀指使他人控告李義珣假冒襲封,並承襲為嗣澤王,對同族皇親下狠手,給後人留下了不光彩的一段歷史。
從石碑拓片看到,碑文由「原任大同府儒學訓導甲寅科舉人巴原師周官謹撰,莒右古西浩村處士張熙書丹牛上雨謹選」。從碑文得知:正殿神位中央供奉的石像是澤王,左為其弟巴國公李欽古,右是漢陽王文貞公張柬之。而楚王廟則是當年跟隨李璆到此的李姓本家族人以及紫荊山嶺下澤王封地上的居民共同建造的。由此看來,楚王廟是一座家廟而非神廟。
在撰寫碑文的師周官眼裡,李璆是「賢王也」。不過,從李璆被奪去澤王之後,還屢屢「封公、拜卿、進王、贈都督」來看,他是「知忠於君、孝於親、敬於師、友於兄弟,未有不恩及封戶者」的賢人,而廟內能由弟弟李欽古、老臣張柬之左右陪伴,所以「封戶之所由建廟也」也就不足為奇了。
《石神嶺楚王廟重修碑記》不僅揭開了一段唐代歷史上與晉城有關的宗室殘酷宮鬥秘史,從「東南裡許為王府城」的記載來看,楚王廟東南應該是唐代澤王府舊址。而從李璆爭奪澤王的封號來看,在歷史上,古稱澤州的晉城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李璆被封澤王,為何在「澤」的封地修建「楚王廟」?有人推測認為,李璆被剝奪澤王后,降為「郢國公」。歷史上的「郢」,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都,雖然李璆被降為「公」,但因其才學人品皆佳,被崇敬他的人稱為「楚王」,「楚王廟」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