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各與會專家針對全球形勢與中國糧食安全進行了交流研討。
近日,由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聯合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中心、莫幹山研究院、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共同舉辦的「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首席顧問、深呼吸小城專家委員會主任、原環保部副部長周建,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柳忠勤,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吳文良,學會特邀顧問、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夏俊等作為主辦單位之一代表出席論壇。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常務理事、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主持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發表視頻報告中指出,「黨中央明確要求保糧食安全,雜交水稻近50年已經跨越8個畝產100公斤的臺階,為養活14億人口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作出更大的貢獻。」
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在報告中指出,當今國際形勢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劇變」,二戰以來形成的「戰後格局」正在被「疫後格局」所替代。中國面臨著「第二經濟大國陷阱」,中國的崛起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擔憂,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不會因為總統換屆而改變。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首先要辦好自己的事情,講好中國的故事。
世界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分析了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形勢與走向。他表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在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引導了農業經營體制、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良性發展,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徹底解決了困擾幾千年的「飢餓」問題,持續數千年「交皇糧」的歷史終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
科技部駐部紀檢組原組長吳忠澤在報告中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發展,雜交水稻、矮稈小麥、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推動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糧食單產的增長。
論壇上專家針對全球形勢與中國糧食安全進行了交流研討,論壇採用線上線下形式進行,在線觀看會議達到7萬6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