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劉詩雯29歲,丁寧30歲。對於這兩位老將而言,在這個年齡階段卻有冰火兩重天的不同境遇。小棗去年突破「心魔」連奪世乒賽、世界盃兩大賽女單冠軍,世界盃更是成為首個「五冠王」,而大滿貫丁寧卻遭遇嚴重滑坡,2019年全年連一站普通公開賽的女單冠軍都沒有能力拿到,2020年伊始更是被伊藤美誠單局「送蛋」橫掃!有人說丁寧老了,這話真是太幼稚、太可笑,劉詩雯僅比丁寧小10個月,她就不老嗎?那丁寧與劉詩雯的差距到底差在哪呢?
第一個差距,技術打法有明顯區別。丁寧的打法是靠磨、靠拼相持、靠等待對手失誤來得分,這種防守型的打法要具備充足的體力來耗死對手。然而,現在大球的使用旋轉明顯降低,在沒有強烈旋轉制約的前提下,伊藤美誠等速度型、暴力進攻型的選手,完全可以對丁寧實施一板打穿式的打擊。像孫穎莎連珠炮似的直線、斜線進攻幾乎是打的丁寧透不過氣來,甚至是比賽中常常被年輕選手的擊球速度所驚住而愣神不已。
即便是作為同一代隊員的劉詩雯,照樣在2019年世乒賽上對丁寧可以打出11:0。丁寧這種防守型打法,本身進攻能力不足,要想在30歲的年紀擁有20歲的防守步伐,那是完全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她跟不上、防不住、被打穿也就在所難免了。而反觀劉詩雯是近臺快攻型打法,她往往是比賽中先發動、先調動對手的一方,在佔據近臺優勢的情況下讓對手左撲右防,四處奔跑。一個是近臺快撕、快打,把速度和角度結合到最大化,一個是滿地撿球式的狼狽防守,對於30歲的兩個人來說,誰更划算呢?
第二個差距,對大球的適應差異明顯。劉詩雯曾跟丁寧開玩笑說過:「寧姐,咱們這一代運動員把桌球這些改革幾乎全都趕上了。」的確如此,從小球到大球,從發球有遮擋到無遮擋,從有機膠水再到無機膠水,從21分制再到11分制。這些所有的改革丁寧、劉詩雯都一路走過來了。可在最後一次40+的大球改革上,丁寧終於倒下了。40+球比40mm的球,直徑增加了0.6毫米,但就是這一點點的差別,讓球的彈性、旋轉和速度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樊振東之前靠暴力進攻幾乎可以一、兩板就可以打穿對手,而現在像梁靖崑、奧恰洛夫等都可以與小胖來回拉鋸戰式的對抽很多板。球變大後增加了回合,而要想得分就要靠主動發力來增加擊球的力量、速度。本身丁寧的力量、速度就是有欠缺的,再加上她賴以生存的以旋轉制約對手的優勢沒有了,丁寧基本上是大球時代所淘汰了。
作為同樣防守型打法的朱雨玲也遭遇到了技術瓶頸,隊友顧玉婷曾聽朱雨玲說:「沒想到僅僅換了一個球,對自己的影響那麼大。」30歲的丁寧要想跟朱雨玲走技改之路,她已經完全沒有空間、時間了。而劉詩雯在適應大球上要比丁寧好得多,除了力量上比新生代有所欠缺,劉詩雯、孫穎莎、伊藤美誠仍是女子乒壇速度最快的三位選手。
第三個差距,對桌球發展認知上有差異。劉詩雯由於還有實現大滿貫的夢想,因此在師從馬琳之後,為了不被桌球技術的發展所淘汰,她一直在嘗試一些新的技術改造,比如在增加發球的變化上面、強化正手的保護和進攻能力上面。而丁寧明知自己的打法在大球時代已經走進了死胡同,但她仍要堅持不撞南牆不回頭。
正所謂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有你生存的土壤你咬牙堅持那叫有韌勁、能拼搏,已經完全沒有生存的環境還在堅持的話,那就叫阻礙了。像這前鄧亞萍、王楠、張怡寧、李曉霞都激流勇退,為年輕選手讓路,丁寧的這種所謂堅持已完全沒有意義了。不單單是丁寧,就現代桌球的發展而言,這種防守型打法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女子技術男性化的實施者孫穎莎、王曼昱等人了。大家覺得丁寧的堅持真的有意義嗎?
歡迎各位留言、探討,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