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1951年的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下澗槽社區,按照「拆牆並院、空間再造、保留記憶」的改造思路,全面啟動了對生活區及周邊環境的有機更新。僅僅3年時間,便從一個企業老舊生活區搖身變為「公園社區」。
改造過程中,下澗槽社區拆除了500餘處1.5萬平方米違建,新增了1.2萬平方米綠地和5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務空間;126棟居民樓、284個單元和5373戶老房子全部有了新立面、鋪設了水電氣新管道……
不僅如此,由於下澗槽社區位於市級產業功能區東郊記憶藝術區中心位置,其改造過程中堅持『文創+、園區+』的發展思路,不僅提高了片區公共基礎設施配比,提升了社區服務居民生產生活水平,更是推動了產業項目呈現集聚勢頭,實現了下澗槽社區從企業生活區到產業化社區的轉變。
下澗槽社區的蝶變為成都探索「公園社區」建設和發展治理新路徑提供了研究樣本。公園城市使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人民生活在城市中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成都圍繞服務「人」,開始營造開放舒適的公園街區,增綠增景,拆牆透綠,讓市民在城市中感受自然清新。優化綠色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居民健康綠色活動。
改造後的下澗槽社區
不僅如此,成都希望在公園社區建設過程中,釋放城市新機遇,催生新經濟新消費。因此,以場景營造為著力點,使社區成為「市民的美好家園」,同時也成為「城市的第一會客廳」,不只是有「秩序」,同時也要有「活力」。
社區需要重構
下澗槽社區系原成都機車車輛廠生活區,在社區126棟老舊樓房裡,居住著5373戶、14782人。「老房子、老鄰居、老生活」的現狀,讓這個大型國有企業老舊生活區在城市更新進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枷鎖。
成都市成華區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成都市主城區之一,同時還是全國有名的老工業區,成華在新一輪城市更新發展中面臨著巨大挑戰,這一點在下澗槽社區改造項目上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這樣的老社區不在少數。成華區雙橋子街道新鴻社區黨委書記蔡麗表示,新鴻社區建於1980年代,3803戶1.1萬人,沒有物業、基礎設施老化,在小區的治理中遇到了許多「痛點」,面對小區消防、安全隱患、環境、停車難、鄰裡糾紛等問題,18名社區工作人員在傳統方式的治理下顯得力不從心。
蔡麗在社區工作已有17年了。她說:「在我看來,社區應該為每個家庭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17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在尋找一把開啟社區智慧治理的鑰匙,直到2017年,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的科學技術進駐新鴻社區,這把智慧的鑰匙,終於找到了。」
然而,與這些老社區相反,另外一種社區已經成為城市的主流現象。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社區裡,鄰裡之間卻十分陌生。人們熱衷於網上的碎片信息,等待快遞小哥五分鐘也會變得不耐煩,卻對半徑幾公裡內的風景熟視無睹,對和身邊的鄰居交流興趣索然。
人類學家項飈認為,科技的快速發展,虛擬世界的快速侵佔,導致我們生活中「附近」的丟失。因此,重新建構「附近」成為當下城市的一個重要方向。事實上,很多國際性大城市也處在這樣的浪潮中。
因此,社區需要重構。未來的新型社區,作為多維度場景的有機集合,不僅以其舒適的空間品質塑造著市民的社會生活,更將以其獨特的文化風格和美學特徵,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方向。
成都較早就意識到公園社區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基本單元。成都專門編制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力圖通過公園城市建設重構社區,同時,通過重構社區建設公園城市。
根據成都特色,公園社區的規劃片區由若干公園社區單元構成,每個單元範圍與15分鐘公服圈範圍一致。將按不同的側重,打造建設綠色社區、美麗社區、共享社區、人文社區、活力社區、生活社區等6種公園社區。
圍繞公園城市理念,成都形成公園社區規劃建設的「163」總體思路—一個核心目標,即將公園社區規劃建設成為複合開放、安全綠色、共享共治的公園城市基本單元。六大總體要求,即功能複合促共聯、開放活力促共棲、綠意盎然促共賞、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韌性促共濟、多元協同促共治。三類社區引導,即城鎮社區、產業社區以及鄉村社區。
為此,成都規劃管理局編制《成都公園城市住宅物業管理區域服務配套設施規劃建設導則》,以補齊居民小區服務配套設施短板,解決當前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標準不高,種類不全的問題;制定並推動實施《天府錦城街巷遊線體系策劃規劃方案》,通過構建滿足功能需要和人本價值需求的社區生活場景,更好地滿足我們廣大群眾的高品質居住需求。
比如,強化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提升道路林蔭化率與綠視率,打造1000餘條連接軌道交通站點、公交站臺與居住小區之間「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方便市民「最後一公裡」出行。
成都麓湖社區,實現了讓居民住在「公園社區裡」
公園社區的模樣已具雛形,麓湖公園社區就是其中一例。這裡「公園社區與公園片區、城市大公園互聯互通」,這裡還有「漁獲節」「麓坊音樂節」「花島生活節」「麓客之夜」等麓湖公園社區的重大節日。來到麓湖公園社區,讓人有誤入「桃花源」的錯覺。
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籌)理事長、麓客藝術會會長羅文濤表示:「麓湖就像一個磁場,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因為熱愛生活而聚集在一起。麓湖也像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學習各種東西,大家聚在這裡共同分享、一起成長。」
釋放城市新機遇
9月25日,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成都市新經濟委主辦的「築夢新社區、暢享新生活、創造新價值」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公園社區專場活動在成都成華區舉辦,線上線下同步發布公園社區100個新場景100個新產品。
成都市委社治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布會把企業發展、消費需求、商業機會聚焦到公園社區這個微觀單元和基本尺度來策劃落地,搭建起了新經濟企業產品端和居民消費生活體驗端的供需精準對接平臺。」
成都市委社治委有關負責人認為,此次發布的社區新場景和新產品,將有助於提升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社區發展治理水平,在助力構築未來社區生活的同時進一步激發蘊藏在社區的消費活力和經濟發展新動能。
通過100個新場景、100個新產品清單和一系列成都百佳社區商業企業榜單的發布,成都將集中釋放城市社區新機遇,吸引社會資本和社會組織更好地參與社區場景營造。公園城市的生態價值、美學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社會價值在社區充分融合,窺見未來「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社區。
比如,在這次發布會上,青羊區和金牛區五丁橋-太升橋段依託千年古寺歷史街區以及百年巴金、百年碼頭歷史文化,打造聯繫綠道-街區的創意社區綜合體。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鄧智團等人發現,在以創新創業集聚推動的新一輪城市創新發展進程中,湧現出所謂的「創新街區」現象。如美國劍橋肯戴爾廣場(Kendall Square)、美國紐約矽巷(Silicon Alley)、英國倫敦矽環(Silicon Roundabout)和西班牙巴塞隆納22@街區(22@Barcelona)等。
這在下澗槽社區已有體現。下澗槽社區利用原機車廠柴油拆解機車間,引進國內頂級「流量」電子競技公司,打造佔地約34畝的成華量子界數字文化雙創產業園項目,導入量子產業鏈條上下遊各類優質企業、優質資源,引進全國性電競職業聯賽及全國性固定品牌數字娛樂類節展,形成數字娛樂產業集群。
不僅如此,下澗槽社區利用機車廠退城入園騰出的不規則用地、插花地等,打造了機車公園、藝展中心、四季花園、鄰裡月臺等34處休閒空間,新增健身器材20組、兒童活動場所5處、運動場所8處、綠地1.2萬平方米。
在二仙橋公園一期引入K160機車藝術餐吧,已成為公園文化體驗打卡新地標。以在建的二仙橋公園二期為載體,導入「工業藝術文旅、主題婚慶、老鐵路文創」等新IP、新業態,打造人與藝術互融沉浸式主題公園。
2020年,對於公園城市產業社區場景,成都將編制完善產業社區規劃,並實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提升行動計劃,建設共享空間35個和「上班的路」100條。「發展建設公園社區,成都強調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場景,通過在社區運用新技術、落地新產品、營造新場景,讓公園社區變得更加可感可觸。」成都市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說。
成都青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