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嘴炮小梅之戰後我一直想寫一篇關於他們這場比賽的分析文,因為自從小梅對嘴炮之戰後就出現這個問題單項技術對全面技術之爭:有的人說小梅把嘴炮打得滿地找牙,嘴炮粉絲說前幾回合嘴炮狂毆小梅,其實這兩種打法雖然都是拼拳但是嘴炮用了很多更加立體的邊緣出拳技術,比如:抱打——這在拳擊規則裡是不允許的技術,而在MMA中是有效並允許的技術。
嘴炮在比賽中表現了更多的MMA意識比如拿背比如斷頭臺比如砸拳令小梅吃了不少苦。於是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起點了。小梅和嘴炮的比賽對我來說就是專項的單一技術和MMA的複合型技術的對抗。
UFC裡現在的計分方式包括思想:
1,遠距離打擊;
2,纏打;
3,地面打擊;
4,控制時間。
在現代MMA中介於打和摔之間的這種複合型的技術叫Clinch-Striking翻譯成纏抱打擊或者纏鬥打擊或者內圍打擊都可以,因為Clinch本來就是內圍纏抱的意思,Strike打擊的意思。
老票友們一定還記得當年PrideFc時期兩位拳手擂臺上全場無腦互毆嗎,Don Frye對高山善廣嗎,這句是典型的Clinch-Striking。最後還是撕扯在一起Don先用上鉤KO高山善廣結束戰鬥。
而GNP地面打擊是Clinch-Striking中的終結性技術。
你可以理解為是另一個維度的Clinch-Striking。GNP是MMA的最終打法,在地面GNP不好對付,小碎拳簡直讓你絕望,這點和蘭迪大叔的邊緣拳擊技術極像,都是邊緣擦邊球技術。所以說,這種打法技術玩的精的都相當厲害,GSP首當其衝,不過Cain技術甚至超過GSP,但因站立的問題顯得不如GSP厲害。
Matt huge降伏B .J. Penn的時候用的GNP。在B .J. Penn對陣Kenny Florian的時候B .J. Penn一邊拿背做裸絞一邊用腳跟砸Kenny 的肋骨從而給自己製造絞殺機會
這招數用腳後跟砸類似極真空手道出身的日本踢拳家小比類卷貴之和伊澤波人的技術。
所以在MMA中抱在一起還是要防禦好對方膝腿。
那我們先來具體講解:總體來說格鬥都是先要從距離角度分析,因為距離是格鬥的載體,格鬥分為空間距離(也就是打擊距離)和糾纏距離。
打擊距離是大部分人在看拳擊比賽格鬥比賽時候能看的最清晰的時刻。因為這時候兩個拳手都是彼此不阻擾地進行動作施展。但是大多數我們看比賽的時候是這樣的搞基情況。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柔術看起來醜陋的原因,因為大多數人不理解其中的技術關係。
這些我們在比賽中看到的「搞基情況」和現實的衝突很相似 ,因為兩人都在瞬間距離壓縮是不可能出現兩人像擂臺一樣站好樁互相出拳腿。
現實中衝突的距離是混亂的,模糊不清的,推搡衝撞來自四面八方。
又因為真實格鬥是有衣服的關系所以變成互相衣服被牽制,身體受阻情況下的對攻,參考NHL冰球打鬥。這有點像空手道裡面的抓住衣服推來推去彼此受阻對打。
所以大多數粉絲會從觀看格鬥和拳擊比賽中看到很多技術的驚人地熟悉,比如:拳擊也有大量摟抱,而且無論是在比賽還是在實際格鬥運動中,這都不是唯一的方面。
即使增加了踢腿,膝蓋和肘部,引人注目的技術也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東西:你能看清得你所謂的一拳一腿只是你能理解的。但是纏打是粉絲不能完全理解的戰鬥領域的盲區,所以不要相信你的肉眼。在一場拳擊比賽中,當兩名戰士被抱在起來的時候,裁判會將他們分開,這樣他們就可以重新開始。
許多人批評MMA的這個方面只是「男人擁抱」,但是在泰拳這樣的武術或者摔跤中,這些比賽剛剛開始時,戰士們就抱在一起了。
而為什麼打擊系武術裡很少會強調一邊纏鬥一邊打擊甚至不允許抱打?比如拳擊,因為拳擊計分需要明確,這點和劍道一樣,劍道一本要有氣勢有聲音有位置。因為這樣有利於評分判定。所以很多近戰的博弈就不算分了。
而拳擊主要是為了追求擊倒都要完整發力。就是最大化輸出打擊力,把打擊力發揮到極致比如後手拳。這就是拳擊計分:有效拳和無效拳。但是傳統武術為了追求身體均整一般不會把身體扭轉到拳擊這麼過分的程度以追求極致(傳統武術講究「力不出尖」)。
甚至業餘拳擊比賽基本不提倡對攻而是得點這樣近距離打擊都不算分(這情況和劍道一樣)這就導致拳擊不提倡纏鬥打擊,因為第一不容易KO第二難以計分評判。
但是MMA就不同了,因為拳擊的手套厚,所以拳擊中的只有充分發力才能計分或者KO的,在MMA小拳套裡都不需要充分發力了,也就是說拳擊的無效拳在MMA裡也變成有效拳了,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很多MMA比賽一個前手刺拳就KO了,這在拳擊比賽裡是很少見的。甚至MMA中兩人抱打在一起都能KO,這用拳擊規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拳套更加小更加銳利,打擊力沒有緩衝直接切入穿透對方。
插一句,其實MMA中這種前手拳KO比重提高的現象,導致MMA會強化前手拳,比拳擊的Jab刺拳要拉的更長更遠,身體扭轉更大,發力充分,最大限度發揮小拳套的銳利。
這種出拳方式其實和黃錦銘的原始截拳道異曲同工了。
黃錦銘師公在義大利米蘭的講習會上示範的原始截拳道推步衝捶。截拳道你可以理解為裸拳化的拳擊。
因為MMA裡不需要完全發力就能KO,(其實裸拳也一樣)所以MMA裡面很多打擊其實不需要調動全身的動力參與,也就是都不充分發力,在拳擊規則裡都不合理的,比如抱在一起就撕扯著打兩拳都KO了。這在拳擊裡是很少發生的。
比如RIZIN賽事中老米對日本MMA元老高板剛這場比賽。
老米抱住高板剛拿背位置用Clinch Punch擊倒了高板剛。
比如在UFC132比賽中Wanderlei對陣Leben的時候就比較明顯一開始兩人擺拳對掄,進入內圍 Leben箍頸上鉤KO了Wanderlei。
當從纏鬥中突擊時,Leben想要控制對手並且創造空間向受控制的Wanderlei的頭部或身體發出強有力的打擊。
一旦這個空間被創造出來,Leben就擁有了從勾拳,膝蓋到手肘的一切來攻擊。這簡直就是和詠春拳裡的攀頸手一摸一樣,攀頸手配合抽拳(所以現在某些練現代格鬥的攻擊批判詠春是很不全面的。)
這個攀頸手在詠春拳第一段木人樁套路裡就有,不過詠春拳因為考慮到對付打擊的密集型所以不會主動上去攀而是出手打空回手就是這個攀頸手,攀住後抽撞也行、絆摔、掃摔都行,兩個方向來回變換。
只是與泰拳不同,詠春是發力的,會把對方頸椎都震斷。黑球科米爾ko小戰警拿了雙冠王,就是這個攀頸勾拳。如果純拳擊規則,比臂展與拳法技術,黑球ko不了對手。下圖所示,如果你主動上去攀當心被人勾拳擊肋,尤其小拳套就跟匕首一樣犀利。
擊打是泰拳的核心內容,膝蓋和肘部是允許的。而泰拳也是無道服纏鬥轉換的橋梁。
所以泰拳的肘膝技術又叫Clinch的打擊技術。在泰拳裡帶著拳套所以Clinch的打擊技術很少有拳,因為很難充分發力,但是肘膝可以徹底發揮作用。如下圖泰拳中纏鬥時候出肘:
以下我們來分析泰拳的Clinch:
把你的優勢手放在人的頭上後頸部。伸出你的一隻手臂,抓住對手頭部的背部。抓住他脖子而不是頭部,使得他難以控制自己的姿勢。 用另一隻手來控制他的二頭肌和前臂。
把你的頭靠在他的肩上。如果你不這樣做而是抬著頭,就容易讓自己受傷。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把你的額頭伸進你的對手的肩膀,關閉距離,使它更難打你。
用你的尺骨壓迫對付頸動脈,以肘部為支點用另一隻手抓住頭頂。把另一隻手從他的guard上穿出來,遮住頭後的那隻手。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不要交叉你的手指。相反,把你的手放在你的另一隻手的指關節上。
將肘部靠近在一起並控制姿勢。把你的肘關在一起會給你更多的力量和更多的力量來打破他們的姿勢。把他向著你的方向拉下頭,打破他的姿勢。如果你有很好的控制,將你的手臂放在一邊會使他失去平衡。對方箍你頸的破解方式:
用手臂打開你的對手。如果你的對手抓得很好,你可以邊握邊擺動對手,讓對手移動並讓自己取得平衡。 如果你覺得他們失去平衡,你可以去用sweep掃倒對方。
使用clinch打開防禦空間進行打擊:如果你完全可以控制這個人的頭部,那麼你可以拉下頭部並且膝蓋上臉。即使他不能把頭低下,他們的手臂也會對著你的張開,你的膝蓋打擊範圍正好覆蓋他張開到胸腔、肋骨和身體。
如果他試圖讓自己站起來而不讓自己的臉部被你打擊,那麼他必須把一隻手撤回來保護自己。
用你的優勢手推他們的頭打破clinch並且拉開距離用遠端踢反擊。 如果你想離開clinch,重新擺放你的主手,使其位於對方頭部和脖子的一側。用手臂推開對方創造一些距離。給你的踢擊製造機會。
因此,泰拳比賽是一個在比賽中的象棋遊戲,因為戰士們以最好的方式自己定位。將膝蓋送到頭頂的理想位置被稱為「成功的clinch」。在使用這個方面,沒有人能比UFC中量級冠軍安德森·席爾瓦(Anderson Silva)更好地運用在MMA上的。
這裡安德森席爾瓦,當時是UFC金腰帶的挑戰者,使用泰拳膝蓋反對當時中量級冠軍富蘭克林:席爾瓦雙手放在富蘭克林的頭後,控制著他的姿勢,把胳膊肘放在富蘭克林的胸前,為他的膝蓋向上提供了空間。席爾瓦先撤開臀部遠離富蘭克林製造空間,然後為膝蓋做功充分發揮打擊力量。所以這種泰式的clinch成為MMA中最具破壞性的技術。
比如當年PrideFC裡的猿人膝蓋上臉KO狼人。除了泰拳外在MMA裡另外4種clinch方式就是:
自由式摔跤式;
希臘羅馬摔跤式;
日本柔道式;
和拳擊內圍式
自由式摔跤式clinch是一種全面的clinch風格它允許參與者使用任何開放的擒抱技巧,把他們的對手打倒。
NCAA摔跤是Freestyle自由式的一種形式,也是現在美國大學裡主要的摔跤方式,而來自這種背景的美國拳手傾向singel leg擒拿單腿或double leg 擒抱雙腿的TD。18世紀末,這種自由式摔跤風靡了整個英國和美國。也因為自由式是摔跤中的MMA,規則最開放,被稱為「想抓哪就抓哪」的運動,所以把位和技術最多。
因為TD結合GNP是MMA最終打法,是完美的打法,因為保險係數高,不存在被冷拳KO的風險,TKO不了也能一直得點.相對而言,站立再強也有機率中冷拳。比如UFC早年Mark Kerr和Coleman那一票美國奧運摔角選手。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Mark在打巴西Valetudo的時候。
即便是控制上身,自由式的很多動作也在UFC中經常見到比如overhook.
古希臘羅馬摔跤式是指來自古代傳統的摔跤風格 - 你猜對了 - 希臘和羅馬。在希臘羅馬式摔跤中,不允許在腰部以下抓住,因此站立式的擒抱僅發生在上身。就像敲門打,摔跤手想要控制對手,但不像直接一本,這樣可以慢慢得分。
如圖所示的位置被稱為double-hook雙鉤,這意味著一個戰鬥人員的胳膊緊緊圍住另一個戰鬥人員的軀幹,並能夠將他的臀部靠近對付並準備作為支點投擲。拳手將通過所謂的毆打來阻止他們的對手進入這個位置。
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致命的小動作,比如用手臂的橈骨來擠壓鉗夾對手的橫膈膜,比如用大拇指第二骨節來頂壓對方的肋骨,都是可以造成對方無法呼吸的致命微技術。這些是你看比賽看不到的技術只有身臨其境感受。
這就和柔術裡做足關節的時候也會偷偷把大拇指第二骨節墊壓在對方肌腱處一樣,讓對方難受得不要不要得。
摔跤中有很多反關節的體位翻轉技術只是規則限制的關節技術但並不是說沒有。
在MMA中而類似於古希臘羅馬式摔角的上身牽引的控制技術是日本的柔道式。
並不像很多人說的柔道不能適用於MMA,而在MMA中柔道的把位變成引手扣肘關節和釣手變成扣對方頸部。
也可以像背負投那樣雙手扣住鎖住對方一條手臂。
柔道主要集中在操縱對手上半身將對手牽引他的重心扔到地上,但柔道其實允許腰部以下的攻擊。
除了柔道標誌性的臀部投擲之外 ,它還有各種各樣的踢欄 , 絆倒和腳掃 。
柔道小外刈在MMA中的使用
把你的優勢手放在他的頭上控制頸部支點頸部是頭部的基部。 彎曲你的胳膊肘,儘量靠近你的肩膀。
把你的另一隻手臂包在對付手臂下。把另一隻手放在對方胳膊下,儘量塞進對付腋下。
你的手臂應該牢牢抓住他們的背部和肩膀。這會讓你穩定和控制上身。這通常也被稱為under-hook。
使用clinch使對手失去平衡。
當你在纏抱的時候,試著控制你的對手。一邊旋轉一邊旋轉可能會導致你的對手失去平衡。你可以將雙臂重新擺放在under-hooks的位置,或者你可以下降,去捕獲對方單腿或雙腿 。
放下並轉身離開希臘羅馬式clinch。 如果你想退出clinch,你可以放下你的膝蓋,並開始逃脫,或者你可以放下你的頭,向後轉動你的腳,創造一些距離。掉下你的頭部會使你的對手失去對你的頭部的抓地力,並且轉動會使你遠離他的under-hook。
當然你脫離希臘羅馬式clinch的時候也可以轉換成泰拳clinch技術,比如UFC裡的泰拳手出身的烏克蘭筋肉女選手瓦倫緹娜演示的技術
兩人陷入羅馬希臘式clinch,打一拳分散注意力
然後轉換到泰式clinch
她以前是泰拳和K1的冠軍所以她打UFC把以前的泰拳clinch和摔角結合了。
籠子在擒拿格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有了籠子就有了牆體概念。
在UFC中將對手碾壓入籠邊緣以縮小對方的空間以便我方打擊或擒抱是常見的策略。這也是鐵籠戰術和圍繩的區別。籠邊clinch是MMA最艱苦的工作之一:持續不斷的推拉讓疲憊不堪,一名戰士不能放鬆一秒鐘,因為放鬆的一刻可能會導致被拋出的空氣或肘部在臉上。
而因為MMA允許地面的關系所以籠子等於在你倒地後又增加了限制的維度。
但是摔跤是不考慮對方如果打擊你怎麼辦,所以我喜歡的Nogi方式是拳擊式。
拳擊是濃縮的MMA。拳擊中有很多clinch技術:
比如摔跤柔道很少考慮再打擊技術的火力壓迫下如何近身摟抱
拳擊的pass guard:你把你的雙手放在對方的雙臂之間。一旦你足夠接近,把你的手套放在一起,並把它們推到對方的guard之間。典型的拳擊guard意味著你的雙手最好在對手頭前面或側面。你必須在雙臂之間,雙手之間將雙手推開才能穿過他們的guard。
控制他們的雙臂。在這一點上,你應該有充分的上半身控制你的對手。用胳膊摟著你的胳膊,用手套抓住肱三頭肌。這將防止他衝你或移動。
一旦你牢牢抓住他們的手臂,你就正式成功了。將手穿進對方Guard。壓迫對付上臂,並且把頭伸進他的肩膀,關閉你們之間的空間。一旦你被抓住了,把頭推進他們的肩膀將會保護你的臉,並使他們更難找到一個乾淨的打擊機會。如果他想要一個打擊距離,你的對手將不得不推開你創造距離。
樞軸並推動離開克牢。 要退出內圍,你可以把你的主導腳拉回來,推開你的對手的胸部。 除非他們緊緊抓住你,否則這會使你過於遠離內圍。
拳擊的clinch是有很多切入對付打擊動作的空擋角度的微傷害技術的。
從下而上的纏抱突入會導致對付肩膀脫臼
從上而下的壓抱很容易變成斷頭臺
比如下圖中是我用滑鼠畫的拳擊比賽時候的趕鴨子打法:
為了不讓對方往一側跑,你伸出一隻手臂趕鴨子趕他,然後另一隻手就打上鉤穿進他的guard裡。而這方面的好手就是安德烈沃德,他大量的邊緣技術。
安德烈沃德的邊緣技術往往在裁判的視覺死角進行。
包括小梅是側身纏抱的高手,當然也有他吃虧的時候
拳擊式也有相應的破解方法。比如洛瑪琴科喜歡做的迴轉逃避纏抱打:
逆時針迴轉繞開對方的力再反擊。
好了最後簡要介紹一個MMA裡比較常見的纏打的銜接技術:從打擊進入摟抱
插入對方腋下帶動對方重心,類似中國式摔跤的崴,自由式摔跤裡叫插把。
MMA規則裡你可以摔對方,如果對方不倒你撐開膝蓋上臉。
以上也是簡單舉例希望大家能舉一反三相信會在格鬥比賽中發現更多類似這種技術。
但是其實Clinch-Striking的範圍遠遠超過MMA了,包括類似大道塾或者桑博也都有摟抱打擊的情況。
MMA只是最基本的複合型的技術。但是技術的精細度肯定沒法和單一的武術體系比。比如柔術也有很多沒有技術名稱但是可以傷害對方致殘的邊緣招式,比如做腳纏翻滾就折斷廢掉了對方膝蓋導致對方膝蓋韌帶斷裂殘疾。
從這一方面說,邊緣技術往往都是很有價值的犯規技術,但是犯規就是都是最實用和複合型技術。因為犯規技術都是因為極具是目的性的生存技術,雖然可以說邊緣技術是犯規技術的集合但是由於體育精神,犯規技術的精華是學不到的,而只能是你自己長期實戰對抗和打比賽過程中摸索和總結的。
如果你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沉淫於各種武術格鬥技術的交叉實戰中你根本連邊緣技術的邊都摸不到,因為任何一種格鬥技術都要以年為單位訓練才能摸索到一點犯規技術,因為犯規技術是一般教學裡禁止的,很多墨守成規的教練也反對的,完全要靠你自己私下琢磨探索的。比如空手道雖然道服比較薄所以沒有那麼明顯利用衣服的抓拿技術,但不是沒有。
其實這種技術在早年極真會比賽裡很常見,但是在近年極真會比賽的規則改進下,不允許抓衣服了。之前這種抓衣服後膝蓋撞擊的動作很常見很有效,但是抓衣服還是可以在裁判看不見的時候利用規則邊緣短時間的偷偷摟一下衣服配合膝蓋撞擊。有時候教練會在比賽前偷偷告訴你這些陰招,最後忘不了告訴你要在裁判的視覺盲區使用。
像柔術形式上分為有道服或者無道服,在柔術體系中兩者會兼顧地比較全面。
如圖Eddie Bravo講解的有道服和無道服的技術區別。
在有道服的格鬥運動中被運用的越來越普及。包括現在流行的什麼極真會寢技。
在有有道服的技術中因為利用道服而產生的邊緣技術很多,比如柔術,空手道,柔道,中國式摔跤。柔術有大量利用衣服的邊邊角角來做招式。可以說柔術紫帶以上全是這些技術。
柔道運動員由於缺乏無道服訓練導致將其技術轉移到MMA上會比較麻煩,但柔道技術現在卻在MMA比賽中被使用得越來越普遍。
這也和現代體育規則競技計分制度有關,體育競技主張計分明確,項目細化,技術動作主張分科而科學所以叫專項技術和專項訓練。
這也導致格鬥體育化後的專項技術很突出,比如拳擊就只是拳對拳,跆拳道只是腳對腳,摔跤只是摔對摔,柔術只是拿對拿。
於是就出現了適應規則但是明顯不符合常識的技術比如柔術的很多襠部大開的劈腿動作。而拳擊出現了逃跑流等等。比如柔道為了推廣教育禁止當身技術後現在規則每年都在有新的改進比如不能繞頭,不能碰褲子不能雙手抱腰等等,單一性技術和複合型技術的分化是從現代競技發展而來,於是現代規則限制慢慢分離了打和摔,這樣便於項目細分,如果你們都是又可以打又可以摔那還怎麼區分項目差別?
可是在單一格鬥的技術在MMA中這無疑就是自殺,比如拳王詹姆斯.託尼參加UFC一拳沒出直接被蘭迪大叔降伏,Kimbo也是,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拳手都是交叉武術的實踐者。
而規則的改變的改變意味著某些技術的消失,比如現在MMA裡看不到足球踢和顏面踩踏。這兩個技術都變成跟隨PRIDE FC一起消亡的MMA技術。
但是畢竟人是活的所以規則只能限定技術不能限定人本身所以就有了應對規則的不同而產生的邊緣技術恰恰是格鬥的最精華。(但是一般教練都禁止教)比如霍普金斯和米奇哈頓的犯規技術。
所以邊緣技術的交叉範圍可以說是兩種體系的交集:
邊緣技術是被人忽視的大學問,因為邊緣技術屬於隱形技術,他們是高級技術 ,往往是藏在大動作裡的小動作,初學者是不太會關注這種邊邊角角的技術。因為在比賽中這些技術往往非常微妙容易被忽視,同一場比賽每個人所能看到的往往也只是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當你在不同的訓練時期看同一場比賽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觀眾看比賽往往只能看到清晰的一拳一腿,因為邊緣技術很難計分,又在視覺盲區,因為看不清晰,所以邊緣技術是隱形技術。
另一方面,邊緣技術是屬於教練都不會教和不屑的非常規非基礎技術,都是每個人打比賽打實戰摸索積累的。一般人要沉浸一門格鬥技術好多年才能管中規豹參悟一二,更別說要把幾種不同體系的邊緣技術整理出體系來。要把這些捎零碎帶角的邊緣技術都掌握至少是個中的高手。很多人會通過學習KRAV-MAGA等速成的自衛術複合武術來掌握邊緣技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邊緣技術都是基於長期沉浸於單一技術格鬥而擴展開的,如果你直接學速成技術是沒有單一格鬥體系的對抗基礎作為基石的。
如此拳擊至少3-5年,摔跤至少3-5年,柔術至少3-5年,而柔道3-5年你才能稍微入門,這尼瑪加起來就十幾年了,不然根本沒感覺的。但是即便沉浸於不同武術十幾年你就能融合成你自己的複合技術了,這不是簡單的MMA,即便是MMA裡有的拳手也是偏打擊系,有的偏纏鬥系,而我們是要開發更深的、更全面的綜合格鬥能力,但是這個命題本身就很單一格鬥是衝突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如偽命題一般。
因為不同格鬥體系的發力所參與的肌肉需要的類型衝突,比如打擊系的拉長的伸展肌和纏鬥系的等長收縮肌,本身就是無法協調統一的兩種相反的肌肉類型,我感覺每次我集中練一段時間纏鬥,打擊技術都退步。反之亦然,那有的人說你可以一起練啊,一起練你就會發現進步甚微。
所以導致你需要很長時間磨合。但是如果你上來練MMA其實你很難精,所以你最好還是分開單獨練,在我之前所述的使勁按基礎上再加幾年的磨合期,包括技戰術的磨合,你都需要根據你的特點來思考。
而很多專業隊員或者職業拳手,他們是完全聽教練團隊安排的,因為作為職業訓練營需要的是極強的執行力,而不是獨立的個體自我意識。但是如果你沒有獨立思考的悟性能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是很難挖掘整合邊緣技術的。
因此至今能把邊緣技術整合挖掘出來的人很少,因為邊緣技術是靜態技術轉換到立體的動態實戰時候為了應變而產生的變異的差異變形,確實我也感覺表述起來也必會比較複雜,但是今天你們看我講了很多,也羅列了很多,但是其實我講的所有這一切,其實只是做一個鋪墊,因為這只是一個起點的開始。
比如伊魯山度80多歲的年齡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前進了,他以前學習馬查多派巴西柔術後來他跟立克森學習格雷西柔術,前年他還學習起systema來了。
其實就算菲律賓棍術伊魯山度就學過很多流派,他本來是艾斯克瑞馬流派的,後來學伊斯追莫拉等,他也學過狗兄弟,他拿到過PTK(菲律賓軍用棍術流派)的GURO頭銜近年還拿到更高級別的TUHON頭銜。
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因為我們不過都是站在高山腳下的仰望者,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看到更多理解和領悟到更多,隨著你越深入你發現你進入一個廣袤的多維度世界。
因為邊緣技術是格鬥的高級技術的集合,所以這篇文章只是一篇引言,目的只是在於拋磚引玉能給大家些大開視野的少許啟發我就欣慰了。謝謝大家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