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 」範仲淹

2020-12-22 齊魯壹點

「高 考 移 民 」範 仲 淹

京 博 文

20世紀,全國高校招生實行統一考試,叫做「高考」。「高考移民」指高中生的佼佼者在本地因為錄取名額受限,考不上一本,採取投親告友轉戶籍到錄取分值低的文化落後地區學習並考取一本的考生。而範仲淹則和近年有錢人家花巨款送子女到衡水、昌樂等高考名校學習的「新高考移民」表面上相似,但又絕對不同。因為他投親入籍楚丘縣(今曹縣東南),進入名校攻讀五年,以楚丘縣貢士身份考中進士,乃是走投無路之舉。今日曹縣人應該以範仲淹為邑人感到無比自豪。但不管屬於何種情況,稱他為古代「高考移民」則名副其實。至於他為何要當「高考移民」來到今曹縣之地,想必很多人搞不清楚,我願為您細細講來。

範仲淹父親範墉上三代遷至蘇州,端拱元年(988)範墉隨吳越王錢俶歸順宋朝,在武寧軍節度使擔任起草文書的書記官,駐在徐州。範仲淹母親謝氏出身楚丘縣大戶人家,父母去世早,只有一位姐姐和她相依為命。姐姐嫁給了楚丘大戶李克明,李克明很早就中了進士,當了官。謝氏十七歲那年嫁給範墉做繼室,駐在幕府裡。範墉長房陳氏領著兒子仲溫兄弟在蘇州伺候公婆。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謝氏生子,範墉為兒子取名仲淹,希望兒子能淹通經史。豈料世事無常,淳化二年(991)初,範仲淹一歲半時,父親範墉突然病故。謝氏扶柩到了蘇州,範家人因為謝氏嫁入範家不到三年,丈夫就去世了,認為謝氏是克夫命、喪門星,不肯接納謝氏母子。而楚丘謝家已無親人可依,想回娘家也回不去。謝氏母子陷入貧無所依走投無路的困境。幸虧一位好心官吏把謝氏介紹給山東長山縣(今鄒平縣東)在平江府(駐蘇州)做推官的朱文翰為繼室,這才使母子二人有了歸宿。時年範仲淹剛過三歲,繼父為他取名朱說(yuè)。以後,朱說母子隨著朱文翰宦遊各地。繼父倒是十分疼愛朱說,想讓他學習做生意,以便將來獨立謀生,但朱說對此毫無興趣。景德元年(1004),朱文翰調任淄川長史,住在秋口鎮。這時,謝氏已接連生下三個兒子。景德二年(1005),十六歲的朱說進了淄川郡學,幾年後考中了生員(秀才)①。景德五年(1008)初,繼父讓朱說離開郡學,到長山縣西六十裡的長白山醴泉寺惠通和尚處去讀書。放著郡學有師有友不讀,卻讓朱說去深山中自學,對這種安排,現代人大概弄不明白。歷代記此事者皆諱莫如深,刻意遮掩。實際上,朱文翰確有難言之隱。因為按照習俗,若男子到二十歲左右,就該分到一份財產、土地,成家立業,這與進學讀書可並行不悖。但是朱說的身份令朱文翰很作難。依世俗族規,親生兒子均分產,先長後幼不可變,要的兒子(過繼來的)分一半,帶來的兒子(俗語「拖油瓶」)白吃飯。則朱說在朱家不能分財產,更不能在朱家成家立業。為了讓朱說擺脫這個困境,繼父才讓他躲進深山中去背誦四書五經。朱說寄住在醴泉寺三年,生活極其困難,由「劃粥斷齏」之事可證。孤學無友,無師教誨,四書五經也不是好學的。三年苦學,朱說並沒有通過「科考」,更沒有獲得「貢士(舉人)」資格,仍是一個在讀生員。而這時,發生了一件巨大事變,以致這種局面也無法繼續維持了。

事情的經過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初,二十歲的朱說到長山縣河南村朱家住了幾天,繼父長房初氏育下的朱家兄弟非常歧視他。一次,朱說看到朱家兄弟不愛惜器物,就批評了一句。誰知卻遭到譏諷:「我們用的是朱家的錢。和你有什麼關係?你管得著嗎?」這句話像鋼釺穿胸一樣擊倒了朱說,使他臉面頓失,無地自容。

當下,朱說餓著肚子奔到秋口鎮,向母親跪下,請求母親說清自己究竟是誰家的人。母親哭著把他的身世和他外公家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了兒子。她說:「普天下誰有我們母子苦啊!你爹死的時候你才一歲多,我帶著你扶柩到了蘇州。當初,如果不是蘇州範家嫌棄我們,不讓我們進門,幾乎逼死了我們,我何嘗願意再醮?楚丘你外公家沒人了,我們也回不了楚丘。娘也怕你在朱家受欺負呀!好在你繼父待你很好。我離開楚丘二十多年了,但我知道楚丘李家是大戶,戚同文辦學很有名,他們兩家是兒女親家,李家有幾個人在朝廷做大官。這十幾年,我們奔走各地,和李家失去了聯繫。現在知道,你大姨擔心我們,一直在尋找我們,給蘇州範家寫信,一直收不到回信。後來才知道我們到了淄川,又給我們來了信,你表兄李紘又跟著來信催促。你姨父現在回京當了吏部尚書,戚家辦的睢陽學捨去年才擴建重辦,你表兄李紘、李緯都在睢陽學舍讀書,他們也叫你去讀。你繼父剛和我商量要不要告訴你。現在朱家兄弟這樣對待你,你一天也不能留在朱家了。你就去投奔你大姨家去吧。上天可憐我們,不絕我們這一門,為好人留下一線希望。你姨家一定能供你上學讀書,娶妻生子,將來謀個一官半職,我也就舒心了。你姨也是我娘家人。以後誰再說我娘家沒人,我就會懟他:『說出來嚇死你?』聽了母親這一番話,朱說激動萬分,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他站起來說:「苦難可以讓人沉淪,也可以磨鍊人的意志。兒子此去楚丘投親,若不能讀書高中,就辜負了母親您這幾十年的期盼。」朱說把要去楚丘投親求學的事告訴了繼父,繼父也覺得這是他唯一的出路。就說:「孩子,我實在無能為力了。你姨家樹大好乘涼。以後,你的事就靠你自己了,我相信你一定會大有作為的。」想到父子相處一場,此日一別,還不知能不能再相見,不禁老淚縱橫,想多給朱說一些銀兩供他路上使用, 但朱說只收下一小部分。朱說灑淚告別了母親和繼父,踏上千裡尋親路。這正是:蘇州範家不許歸,長山朱家不能偎。可憐天無絕人路,楚丘姨娘頻相催。丈夫胸懷凌雲志,天高途遠勿窘迫。山窮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現晨炊。

之後,朱說風餐露宿,經過二十幾天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應天府楚丘縣,找到了李家,見到了從未謀面的大姨和表兄弟李紘、李緯、李緘等人。這時,朱說才知道李家已出了六個進士,有的當了京官,有的是地方大員。有道是:世上唯有親人好,沒爹的孩子像棵草。跟著老媽能吃飯,終身大事不能辦。姨媽也是媽呀!她和親媽是同胞。一個娘生的親骨肉,血脈相連無分攪。李家絕對把朱說看成了骨肉至親,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人不可憐朱說的,這讓朱說感到無比的溫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大姨看到眼前的朱說已長成大人,喜極而泣,說起他母子這些年受的苦,摟著朱說哭成了淚人。表兄弟偎在一起和走失的親兄弟歸來一樣,同吃同住,片刻也不肯分離。大姨安排朱說和兒子們共同到他們外公墳前去祭拜,朱說這才得以大哭一場,終於把這十幾年所受的委屈和痛苦傾瀉出來。想到有了姨家這天大的靠山,朱說頓時覺得萬難俱消,苦盡甜來,以後只要努力讀書,早日高中,出仕為官,必將為國為民大展雄才。男子漢大丈夫決不能久屈人下!

李家很快為朱說報官入籍,先進了楚丘縣學,又送他到睢陽學舍和表兄弟一塊攻讀。《宋史·范仲淹傳》記:「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從戚同文學。」他書皆稱:「投親楚丘,從戚氏學。」查戚同文早已於太平興國元年(976)去世,後來睢陽學舍一度停辦。「從戚同文學」顯然不實。事實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睢陽學舍由同文之孫舜賓重新開辦,擴建校舍至一百五十間,應天府各縣生員都有入學者。《宋史·范仲淹傳》雖無明確記載朱說投親楚丘李家,才得從戚氏學,但由前後文義亦可明白。「世家」者,指世代做官的人家。朱說的「世家」必與應天府有關,那裡有世家大戶供應他,使他感到是最好的出路,他才會感泣辭母去投奔,從而進戚氏學校讀書。朱說在睢陽學舍攻讀五年(1010年初至1015年二月),諸書記載一致,無可懷疑。而這五年並非朱文翰出資供給,也不是戚氏學校收容天下窮書生免費授讀還包生活費。大中祥符五年(1012),朝廷一榜錄取進士一百多人,睢陽學舍考中八人,包括朱說表兄李紘。該校於是聲名鵲起,成為北宋著名書院。試想:朱說投親入籍楚丘,生活有了保障,進入睢陽學舍攻讀五年,有良師益友,考中楚丘籍貢士,才得以考中進士,這不是標準的「高考移民」嗎?假若朱說一直在長白山的山洞裡自學,還得幾十年才能考中進士?是否一輩子都叫朱說?是否會因一念之差憤而棄世?那還真難說呢!可以說沒有楚丘李家、戚家,就沒有歷史上的名賢範仲淹!楚丘投親入籍,進入名校讀書,這一步是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

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二十八日,宋神宗駕臨應天府,同學們喊朱說去街上看御駕,朱說竟然講:「將來再見也不遲。」一年後,他參加殿試,考中第一百名進士,成了「天子門生」,自然面見了皇帝。他的自信狂語竟成了千古佳話。

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二月,二十五歲半的朱說考中進士,出仕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他立即趕到長山縣,此時,繼父朱文翰已經去世,朱說將母親接走贍養,並送三個弟弟入長山縣學讀書。在歸途中,母子二人專程去長白山醴泉寺拜謝惠通和尚照顧朱說三年之恩。第二年,在大姨和母親的安排下,朱說迎娶了已故長門二姨父、故參知政事李昌齡的侄女即自己的表妹李氏②。後來生下純祐、純仁、純禮三兄弟,純仁曾官居宰相,三代六人皆入《宋史》人物傳。此為後話。

天禧元年(1017)朱說改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受母親命,向朝廷寫報告,說明自己本姓範,名仲淹,後隨母再醮,改了姓名。現在已是朝廷命官,要求複姓還名。朝廷予以批准。此時,範仲淹並沒有去蘇州祭祖歸宗,蘇州範家仍然不承認他這一門。天聖四年(1026),範母去世,將母親安葬於何處成了範仲淹的大難題,萬般無奈,他只好將母親葬在楚丘縣外公墓旁。

《宋史·范仲淹傳》載:「母喪,去官。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服除,以殊薦,為秘閣校理。」這說的是守孝期間,仲淹被聘為應天府學主教,服喪期滿,因晏殊推薦,擔任國家所存經典的總校理官。範仲淹服喪期間為什麼能到應天府學去執教,就是因為母親葬在應天府轄下的楚丘縣,他才能就近去執教。這期間,嵩陽書院曾請他去講課,路過伊川萬安山時,他拜祭了唐代名相姚崇祠墓,才知道姚崇和他身世相同,也是父早死,隨母改嫁,改姓後又還姓。姚崇鑑於母親去世後無處安葬,才買地北邙葬母,自己也隨母葬此。範仲淹決定效仿姚崇,於是改葬母親於伊川萬安山,並安排,自己和兒孫死後也要葬在此地,以此作為範氏家族永久墓地,並採用母親安排的「扯兒背孫」特殊布局。這成為姚崇之後,姓隨父,葬隨母的又一特例。明代以後,伊川範仲淹墓才由南宋後遷往蘇州的裔人抓鬮挑人去伊川看守始祖墳。2006年6月,伊川範仲淹墓被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成為世人瞻仰祭拜的名勝之地。

範仲淹一生當過許多地方官,當過駐守陝西的邊防重臣,當過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和晏殊、韓琦主持過「慶曆新政」。曾經三黜三起,被人稱為「極光」、「再光」、「尤光」,越是被黜,聲譽越高,以致當世被稱為「聖人」。慶曆五年(1045)春,範仲淹被貶相外放,京官皆避嫌,不敢送行。只有他表兄、監察御史、龍圖閣直學士李紘毫不懼怕,遠送範仲淹至郊外。明代《曹縣誌》不但記範仲淹為「流寓」人物,主修志書的知縣還寫按語讚頌李紘郊送範仲淹之事。

《宋史·范仲淹傳》記他:「常推其俸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與。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以事之。」可見範仲淹修身齊家行政的優良作風。

值得注意的是,範仲淹於景祐元年(1034)六月,出知蘇州,首創郡學,為聘講師,立定學規,長子「純祐尚未冠,輒自入學,齒諸生之末,盡行其規,諸生隨之,遂不敢犯。自是蘇州為諸郡倡。」(《宋史·范純祐傳》)範仲淹曾在蘇州買地千畝,本欲終老於此,一風水先生為言:此陰宅甚佳,後世必連著出宰相,傳名百世。範仲淹卻立即改變主意,捐出來辦成郡學,讓蘇州學子興旺發達。蘇州後來走出80位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的五分之一。中進士者更有五百多人,遠遠超過全國任何地方。範仲淹在蘇州還興辦大型水利工程,造福蘇州幾十代人。期間,範仲淹終得認祖歸宗,按照朝廷恩例,補父親長房所生二兄仲溫為官;買義莊良田千畝,資助範姓族人,由長兄之子純誠負責管理;追贈上三代。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計往惡,以德報怨,範仲淹為蘇州做出的巨大貢獻可以說千年來無人可比。

皇祐三年(1051)三月,範仲淹改知青州,經過長山,禮參朱家,稟報朝廷,封贈繼父朱文翰為太常博士;將母親與繼父所生三個弟弟封蔭以官;在長山置義莊田四頃三十六畝,資助朱家子弟上學。拳拳之心,神人共鑑。

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範仲淹由青州赴潁州上任途中病逝於徐州,身無餘資,享年64歲。十二月一日安葬於伊川萬安山母親墓前,諡號「文正」,生前好友、時任禮部侍郎富弼為撰《墓志銘》,好友、翰林學士歐陽修為撰墓碑,書法家王洙書丹,皇帝書碑額「褒賢之碑」。生時偉,逝亦榮,斯人如此。

範仲淹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有「縱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碩大胸懷,寬恕大度,知恩必報,不計仇怨,正直無私,為國為民,殫精竭慮,至老不輟。特別是他在《嶽陽樓記》一文中倡言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年來中國士子的做人準則。梁啓超稱他為五千年來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試問:古今上百代,幾人得此評?

範仲淹居處楚丘之後,吳越王錢俶裔孫錢揆和範仲淹後人、明代著名循吏範希正皆宦於曹而定居於曹,適足證明曹縣是幾千年來人們嚮往的先王之都、民族發祥聖地。聖地頻出聖人,聖人貽福聖地,循環往復,無窮盡矣。

縱觀範仲淹一生功績及影響,謹賦小詩一首以頌之:

殫精竭慮為國籌,功業美名千載留。

中華大地名人多,何人似公三不朽!

壹點號京博文說史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高考也能投機取巧嗎?河南教育廳表示,嚴查「高考移民」現象
    其實一直以來「高考移民」的現象都一直在發生,但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對於河南省這樣高考形勢非常嚴峻的省份來說,為何也會出現「高考移民」呢?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這一則通知也是為了使考生們高考更加公平,河南省本身就是高考大省,數量龐大的考生數量,讓河南考生們一直感到很大的壓力,禁止「高考移民」的通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河南考生的數量。
  • 「國際高考移民」暴露了高校的深層次問題
    街談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近年來,這一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業內專家和公眾認為,應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認證門檻,強化甄別條件,明確錄取標準,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 教育部:嚴厲打擊「高考移民」!或影響將來考公務員!
    高考,不誇張的說,被很多人認為是改變命運的一次重要轉折點!如果能夠有幸考上一所好大學,那麼他的未來極有可能是光明的;如果考上了一所很差的大學,將來就可能會生活得比較辛苦!尤其是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考學,顯得尤為重要!
  • 投機取巧進名校,跨國高考移民遭打擊
    針對國際高考移民,政策量身定製打補丁。部分中國學生從沒在國外學習生活過,卻以移民的方式搞到外國護照,然後以國際生身份申請國內名校,輕鬆踏進別人搶破頭的「雙一流」。國際高考移民擾亂高考公平與秩序,教育部日前出臺補充規定,試圖堵住這一招生漏洞。
  • 武漢一大四女生涉嫌高考移民被取消學籍追蹤
    武漢市一高校女生多方申訴後,向法院起訴校方。  武漢市洪山區法院日前通報:此案經過一審、二審後,法院均判決校方因程序違規,但同時駁回學生恢復學籍的請求。法律界人士稱,高校對查實的「高考移民」,有權取消違規學生的學籍。
  • 學生大量落戶天津,高考福利被稀釋,還是高考移民的聖地嗎?
    因為北京和天津地區的高考招生比列大,比如河北省的考生大約是天津的9-10倍,然而清北的招生名額還不如天津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周邊地區的家長把孩子轉成天津戶口,將來在天津進行高考,享受這種優勢資源。北京同樣優勢,甚至優勢更大,但是北京的房子也貴,戶口更難落戶,所以天津成為了周邊地區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其實我女兒的同學中最遠的來自江西。
  • 917名異地轉入考生考號連續是高考移民?廣東回應
    24日10時,今年廣東高考將正式放榜。但放榜前,一些網友存在疑問:今年以異地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轉入廣東並報名參加高考的1122名考生中,917名考生存在考號連續,或為「高考移民」。那麼,這些考生是不是「高考移民」?廣東高考移民治理成效如何?「我省對『高考移民』現象絕不容忍,對『高考移民』查處絕不手軟,對『高考移民』治理絕不停步!」
  • 好文|「國際高考移民」是衝擊教育公平堤壩的暗流
    據今年第14期《半月談》報導,本在中國長大、讀書的中國學生,為逃避高考競爭壓力,鑽政策空子搖身變為「留學生」,享受各種入學優惠政策上中國的名牌大學——這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廣受詬病。近年來,在留學生招生過程中,國際高考移民暗影頻頻閃現——指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以外國人或華僑身份參加中國國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華僑生聯考,從而避開國內高考,進入我國名牌大學讀書的現象。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國際高考移民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導致了事實上的教育不公平。
  • 拿外國護照就能上名校:國際高考移民損害教育公平,必須抵制
    實際上,「國際高考移民」是國內「高考移民」的新包裝、新變種,由來已久,並不是新話題。早在2006年,《東方早報》就曾報導數十位實際來自山西的高中生,拿著越南、寮國、馬來西亞的護照,按規定填寫了入學申請表,交納了高中畢業證書、HSK(漢語水平考試)證書和護照複印件到上海大學申請當留學生。
  • 「國際高考移民」引發教育公平之憂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留學生人數的增加,除了外國留學生錄取標準的『超國民待遇』問題,還出現了『國際高考移民』的現象,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
  • 深圳市教育局對「高考移民」做出回應 核減涉事學校2019年高中招生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3日電(見習記者 郭森)5月12日深圳市教育局對深圳市富源學校部分高考學生涉嫌「高考移民」問題做出回應,取消32名考生在深圳市高考報名資格  回應如下:  針對近日媒體和社會關注的深圳市富源學校部分高考學生涉嫌「高考移民」問題,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專門調查組進行了深入調查。
  • 北青報:遏制「國際高考移民」關鍵要提高留學生招生標準
    (相關報導見A7版)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但留學生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其中「本土留學」「國際高考移民」等是輿論關注較多的話題。教育部對國際生申請我國高校政策做出調整,強化國際生的身份審核,目的之一是為了遏制「國際高考移民」,促進教育公平,並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
  • 西藏出臺新規打擊高考移民!30萬買學區房上重點大學?要涼!
    「不用轉學籍,購房就能落戶參加當地高考」,看似簡單的條件,讓人不自覺產生了「高考移民」的懷疑,受到很多家長的質疑。「高考移民」是國家明令禁止和嚴厲打擊查處的,學生考入大學因為「高考移民」被退學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肯定不靠譜,是騙人的,國家政策是統一的,這看著就像『高考移民』啊,肯定不是真的。」一位家長說。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6):葉聖陶、範仲淹、于敏、王繼才
    ——摘選自澎湃新聞《葉小沫憶祖父葉聖陶:他不在意子女的學習成績,更關注興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範家大院範仲淹銅像 原圖cr:澎湃新聞範仲淹出身窮苦,當了大官,卻從未理直氣壯地要給自己、給家人什麼補償,他對物質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這樣,一心只為國家、百姓著想。他對「小我」與「大我」、「物質」與「精神」、「享受」與「奉獻」的處理,為後世景仰。
  • 25萬美元就能避開高考「獨木橋」?購房移民真沒那麼美
    原標題:購房移民真沒那麼美   只需25萬美元,就能獲得一張海外身份證,讓孩子避開高考「獨木橋」,輕輕鬆鬆上清華、北大——這樣的故事,建議您千萬別信。   隨著歐美發達國家買房投資移民政策的收緊,近兩年,一些小眾、偏冷門國家成為中介機構推薦名單上的常客。
  • 深圳「高考移民」調查:衡水中學和多地中學展開合作
    深圳「高考移民」調查——「衡水」來了備受關注的深圳富源學校「高考移民」問題有了調查結果。5月12日晚11時57分,深圳市教育局發布通報稱,深圳市富源學校2019年高考報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屬「高考移民」。對此,深圳市教育局將取消這些考生在深圳市的高考報名資格,核減富源學校2019年高中招生計劃的50%。
  • 憂深樂淺的範仲淹
    這被範仲淹抓到了,抓攝到詞裡。一闋千古傲世之詞吟誦古今。詞有多憂、憂有多深,範仲淹之憂就有多深。    在詞海歷史中僅僅留存五首詞的範仲淹,在詞的海洋中開一代之文風,他用憂思給詞正位,用人民性塑造詞牌。善作詞者,必先善做人。範仲淹,藉助詞傳達出對國對民的憂思。    北宋,在當時可謂繁榮繽紛,以致西夏覬覦已久,當西夏大軍驅逐而來時,歷史選擇了範仲淹迎難而上。
  • 俞敏洪建議:防範國際高考移民,降低高校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
    澎湃新聞記者從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了解到,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帶來了三份提案,分別是《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關於充分利用5G優勢進一步推進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的建議》《關於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西部鄉村小學英語教學及師資的建議》在《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中,俞敏洪提到,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 元昊與範仲淹
    範仲淹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範墉[yōng]曾在吳越做官,後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使的機要秘書。不過好景不長,在範仲淹剛學會喊爸爸的時候,範墉就因病死在任上。範仲淹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年幼的範仲淹改嫁一個叫朱文翰的人。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範仲淹偶然中得知自己身世,頗受打擊,就毅然辭別母親,前往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於當時著名學者戚同文門下。
  • 「先憂後樂」—範仲淹
    看《清平樂》讓我想起範仲淹,尤記得初中時候背誦《嶽陽樓記》,很是朗朗上口,令人振奮。範公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小時候父親去世令家境貧困,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當範仲淹得知身世,很是傷感,毅然辭別母親去應天書院求學,數年苦讀,終有所成。居廟堂之上,他忠誠事君,秉公直言,直言朝拜劉太后不妥,惹來被貶地方;處江湖之遠,他兢兢業業,實惠子民,修海築堰,惠及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