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
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1962年,鄭克魯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研究生,師從翻譯家李健吾。畢業後,他留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工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武漢大學法語系任系主任併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
除了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基督山恩仇記》等多部法國文學經典之外,鄭克魯還翻譯了法國著名女性主義理論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重要作品《第二性》,並憑藉這本譯作獲得第四屆傅雷翻譯獎。譯作之外,他編寫的教材《外國文學史》也受到廣泛的歡迎,是國內高校中使用率最高的外國文學史教材。
「力求準確」是鄭克魯一直堅持的翻譯理念。他的著名譯作《茶花女》、《悲慘世界》等都是「重譯」,修訂了不少老譯本中不準確的問題。在一次媒體採訪中,他曾說道 「我的重譯,一是力求做到準確,將前人的錯譯糾正過來;二是在文字上要翻譯得流暢,儘量給人美的享受,讓人覺得確是一個新譯本」。
鄭克魯編選的《外國文學作品選》(第三版)是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系列叢書之一,也是由他主編的《外國文學史》(全國統編教材)相配套的作品選。書中完整收錄詩歌一百一十九首,小說和散文六十六篇。
本文摘編自《外國文學作品選》(第三版)一書的《前言》部分,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從文中我們不僅能了解鄭克魯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見解,也能感受到他對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熱情。
作者 | 鄭克魯
摘編 | 王青;劉亞光
《外國文學作品選》(第三版),鄭克魯編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
經典作品不能「砍頭去尾」地編
一部外國文學史上下幾千年,包括一百多個國家,優秀作品何止千萬。不少國家都出過經典叢書,雄心勃勃地要將經典作品匯集在一起。蘇聯有過一套二百種的叢書,我國也編纂了一種三套叢書,在1980年代以後大約增至三百種。
但是,何謂經典作品?不同的選家,有不同的眼光,無論如何很難在一個不大的範圍內做到盡善盡美。就讀者而言,誰又有那麼多的時間讀完這二三百種作品呢?須知不少大作品長達一百萬字以上。
薩特的《厭惡》描寫到一個自學者,他是在圖書館按字母順序來讀書的。這種讀書方法不用說既迂腐又愚蠢,斷然學不到系統的知識。一般讀者恐怕連第一個字母的書都看不完。薩特的描寫顯然帶有幽默意味。
有沒有可能編一本不算太厚的書,把外國優秀作家的作品熔於一爐呢?
首先教學需要這樣做。給大學生規定二三百種作品當作書目來閱讀,顯然是不現實也是不妥當的。為配合教學,先是有周煦良主編的《外國文學作品選》一套四冊應需而生。這套作品選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是在1961年編選的,它缺乏20世紀的作品,所以1980年代以來又陸續出了十來套《外國文學作品選》。
應該說,後來出版的作品選,在作品上有所增加,但編選思想與第一套作品選是大同小異的,即基本上採取節選的方法:每部名著只選一小段。毫無疑問,這種砍頭去尾的方法難以讓讀者窺見作品全貌。
因而後來有的作品選詳盡地寫出名著的提要,企圖彌補節選的弊病。可是,提要畢竟代替不了原作,而且,原本生動多姿的作品卻變得乾巴巴的,提要寫得不好還會味同嚼蠟;讀者欣賞的不是作家的作品,而是編選者的文字。
20世紀外國文學史(上),鄭克魯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思路來編一本《外國文學作品選》。
好比一本世界地圖集,倘若每個國家佔一至兩頁,就編成二三百頁。但也可以在一大張紙上印上東西兩半球,世界各國盡收眼底。
以小見大是行之有效的。大作家的代表作往往是鴻篇巨製,但他們的短篇作品仍然可以體現他們的風格,甚至他們描寫的主要題材。
《唐璜》厚厚兩大冊,固然是拜倫的代表作,但他的一些短詩就不能反映他的思想和藝術特點嗎?歌德的代表作是詩體劇《浮士德》,但是他的一些短詩更膾炙人口,流傳極廣。
巴爾扎克寫過幾十部小說,《戈布塞克》不是也能體現他的思想和風格嗎?
託爾斯泰的三部長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都是不相上下的傑作,你總不能都選入吧?《伊凡·伊裡奇的死》寫於《復活》之前,反映了他後期的思想,其代表性是不容置疑的。這是一個中篇傑作,歷來受到重視,為什麼不能作為託爾斯泰壓縮了的代表作來看待呢?
既然大作家都以中短篇來代替長篇入選,其他作家大體上也完全可以這樣做。
以完整的作品選入,是一個基本原則。本書就按這個原則編選。這樣做的優點是,讀者能看到作品的全貌,看完以後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欣賞到的是華章妙文。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大量選用中短篇的名篇。但這不是一本短篇選,也不是一本中篇選,而是中短篇的合選本,另外,還要加上中短篇幅的名詩。有的長篇中的片段能夠獨立成篇,也是可以收入的,例如《唐璜》中的《哀希臘》,《堂吉訶德》中的鬥風車,《新愛洛依絲》中的《離別》和《遊湖》,向來都可以單獨抽出來,新編的作品選應該兼顧收入。
從這本不算太厚的書裡,了解外國文學史的脈絡
這確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外國文學作品選》,把外國大作家的精華薈萃於一冊之中,既可供大學生閱讀,又可以供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兼具獨立的收藏價值,何樂而不為呢?僅僅由於考慮到大學生的需要,不要篇幅太大,使學生負擔過重,因而有的作家作品只得割愛,也許這是美中不足吧。
這本《外國文學作品選》與編選者主編的《外國文學史》(全國統編教材)配套,但所選作家作品稍有出入。文學史中重點講述的作家在作品選中未能入選的,一是劇本,二是史詩,三是沒有合適的中短篇作品。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暫且以同流派的作家來代替。
另外,作品選適當考慮到散文。同樣出於篇幅的考慮,一個作家選了詩歌,就不再選小說,如普希金、萊蒙託夫、雨果。這部作品選基本上按作家的生年或作品發表的年代先後編排順序,同一國的作家集中在一起。唯小說與散文部分20世紀先按現實主義文學編排,現代主義文學殿後。詩歌共收一百一十九首,小說和散文共收六十六篇,包容九十多位作家的佳作。編選者提供了約佔全書五分之一篇幅的譯文,其餘譯文均精選自國內權威出版社出版、出自名家之手且歷經考驗的權威譯本。
本文摘編自《外國文學作品選》(第三版)一書的《前言》部分,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
作者 | 鄭克魯
摘編 | 王青;劉亞光
編輯 | 王青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