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環遊世界的夢,不是當代人的專利。2300年前,亞歷山大對菲力士說過,給我十年時間,讓我徵服東方,然後帶著自己的愛人環遊東方。當然,時間他是有了,可十年後,英年早逝。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道,如果不當皇帝,他願意環遊世界,可惜,他最後病死在軍營裡。古人即便貴重如皇親國戚者,也鮮有如此福分,能在有生之年環遊世界。
換了人間。近現代情況要稍好一些。德國自學成才的考古學家,海因裡希·施裡曼在兒時就夢想環遊世界,但苦於家中貧寒。20歲時,不甘於平凡到底的日子,決心做出一番事業。向親戚朋友借款,開啟了自己的小工廠,在苦心經營之下,終於天道酬勤,掙得第一桶金,投資房地產業,最終發達。那年,他是亞歷山大去世的年齡,33歲。
懷揣著兒時的夢想,他一邊旅行,一邊自學各種知識和語言,最終精通八國語言,歷史學和考古學,單槍匹馬,前往小亞細亞發掘《荷馬史詩》中的特洛邑古城遺址。這個被當時全世界考古學家都認為只是一個荒唐不羈的神話傳說的遺址,不但被海因裡希發現了,還用了整整25年發掘了出來。最終,一個出身貧寒,白手起家的實幹者,用他的實際行動,向亞歷山大們致敬。
侶行
七十年代,出生於北京的張昕宇,也是如此。1977年,張昕宇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工人階級家庭。
從小生活雖然不算緊迫,但也好不到哪去。那個年代,人們思想單純,只要好好學習,最終國家會分配工作和單位,人生就此定型了。
但張昕宇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十二歲,父親給他買了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和《八十天環遊地球》,阿洛納克斯教授讓他震驚了。這位《海底兩萬裡》中的主角,駕使著自己出錢生產製造的鸚鵡螺號潛水艇,獨自環遊全世界,生活在海底。潛艇裡有各種艙室,燃料室、馬達室、餐廳、健身房、臥室,甚至還有娛樂室,這些讓他著迷。
這樣的生活,才是日子,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一定要過這樣的日子。
想要實現理想,第一步就是賺錢,然而一位沒有多少知識、資產和背景的人,想要掙到足夠環遊世界的資本,談何容易。1998年,參軍退伍後的張昕宇,原本可以被安排工作,但他的心早已飛到未來,他拒絕了工作安排,開始自己做起了小生意。
1999年,張昕宇向家人借錢,開了一個燒烤攤,這在那個年代還有市場。張昕宇回憶說:
當時手裡沒錢,只能靠勞動換取資本。借了點錢,開了個小小的燒烤攤。我當時想,為什麼燒烤攤這麼多,有的可以賺錢,有的卻會賠錢?這方面,自己腦子還算好使,有些燒烤攤,變著花樣出新品,不斷琢磨口味 ,積累顧客,所以生意越來越好。有的燒烤攤,剛開始做還可以,後來不創新,不琢磨口味,口味越來越差,自然做不起來。
張昕宇抓住了商業本質:盡一切可能提高行業內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市場。在這種簡單樸素但實用的商業思維指導下,張昕宇很快還清了欠款,開源節流,積累了自己的資本,同時自學金融理財知識,用錢生利,僅僅五年後,就積累了第一桶金。然後用這筆錢,投資其它產業,同時開始自學探險知識,偶爾實踐。
2003年,張昕宇開始接觸一系列探險運動,從最基本的身體素質、跑步、登山、遊泳,但划船、帆船、攀巖、繩索、滑翔機甚至熱氣球,張昕宇如吸水海綿一般,親自體驗所有探險項目,同時,他不忘學習理論知識,各種生存手冊,該抄的抄,該背的背,該記的記,儘量為以後打基礎。
環球探險
但讓張昕宇真正走出第一步的,還是自己的妻子,梁紅。2010年張昕宇邂逅梁紅,兩人在三觀和未來理想方面,高度合拍,結婚之後,他們開始著手實踐自己的龐大計劃。雖然此時張昕宇手裡已經有了一些資本,但如果只出不進,終究不能長久,於是,他們決定進行生產性世界環遊。也就是說,一邊環遊世界,一邊生產內容,創造價值,雖然為了環球旅行,他們幾乎變賣所有資產,但這樣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讓他們在環遊世界之路上越走越遠。
2010年,他們開始亞洲環遊之行。
買了一輛房車,車上設施很全,掛了兩輛質量很好的自行車,我們上路了。從北京一路開到新疆,然後進入新疆南部,走新藏線,穿過崑崙山,進入阿里地區,南下進入拉薩,向東進入雲南,南下進入緬甸,接著,環遊印度,向東到東南亞,然後從廣西回來,環遊中國南部,繞到東北,進入西伯利亞。
2013年,這樣的亞洲環球之旅,已經無法滿足張昕宇和梁紅了,他們開始了更大的計劃。
當時的計劃現在看來還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們的帆船技術其實比較一般,不能算是專業人士,但當時太想挑戰南極洲了,最終還是決定嘗試。2013年,從上海出發,駕駛無動力帆船,目標直指南極洲。
最終,經過兩百多天航行,張昕宇和梁紅順利登上南極洲大陸,並在那裡正式舉辦了婚禮。
隨後的七年時間,他們一直過著環遊世界的生活。他們到過東非裂谷,去過剛果盆地,在好望角遠眺大海,他們在亞平寧山脈滑雪,在巴爾幹半島重溫過去的時代,在兩河流域追索文明起源,在耶路撒冷穿梭於哭牆左右,在敘利亞參觀古城,甚至在復活節島上吃燒烤。他們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由於這種生產性質的旅行,在旅遊途中,他們不忘和全世界的朋友互動,環遊世界十年後,他們發現,自己雖然花了很多錢,但反而掙了兩個億。正是這種良性循環的思維方式,讓他們不但過上了自己夢想中的日子,還實現了高度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