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家裡的「四腳吞金獸」降臨,我們似乎就成了隱形貧困媽媽。
誰讓小崽崽們天生自帶燒錢屬性呢?衣食住行、口糧屁糧……別說囤奶粉輔食尿褲等剛需了,就連買鞋子,也是對錢包的瘦身大考驗。
寶寶的小腳長得飛快,一雙鞋穿不了幾個月就面臨「退役」,著實「浪費」。於是,有的媽咪萌生了「邪」念~不,是「鞋」念——
「索性買大一碼,這樣可以穿得久一些。」
「舊鞋別丟!大寶穿完二寶還能繼續穿呢!」
聽起來節儉又環保,但這樣做真的OK嗎?
NO!因為大碼鞋、二手舊鞋,
會讓寶寶腳部很受傷!
穿大碼鞋的弊端
小腳穿大鞋,走路的時候鞋子不跟腳,走起來很費勁,而且容易摔跤;
鞋子大,腳有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尷尬,走路時為了實現位移,小腳就會往前衝,大腳趾就容易被磕碰、衝撞,時間久了就容易引起腳趾外翻;
當然,鞋子的磨損也會更快。
有些媽媽可能心存僥倖:多穿幾雙襪子是不是就好了?
不好。
且不說寶寶鐵定會抗拒,況且襪子也是軟的,小腳依然不好找到著力點,走路依舊費勁兒,依舊容易摔跤,腳趾外翻依舊勢不可擋…
穿二手舊鞋的弊端
每個寶寶的腳型都不同,走路姿勢也不同,走路時的著力點不同,導致鞋底與鞋跟磨損的部位自然也不同。
而穿過的二手鞋,是有磨損的。對寶寶來說,失去了正確的鞋型,支撐性能就打了折扣,穿上不僅不舒適,還容易影響足弓發育和下肢骨骼發育。長期穿著這樣的鞋,難保扁平足、高弓足、跟骨外翻等足部問題不找上門來。
例如,如果鞋子的「前任」寶寶有點外八字,鞋跟的外側就磨損嚴重,「現任」寶寶再穿這鞋,就容易走成外八字了。
所以,真的沒必要為了節儉/環保而讓寶寶穿大碼鞋或二手舊鞋。當然,也不必走上另一個極端,花重金追求「潮酷美」,像尖頭鞋、高跟鞋、馬丁靴等雖然好看,但並不適合2歲以下的寶寶穿。
那麼,如何給寶寶選鞋子呢?
首先,尺碼要合腳。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所以,買鞋最好要「試穿」,而且,兩隻腳都要試一試:
看鞋長合不合適:寶寶穿好鞋子後站起,按一下最長腳趾的位置,看看有沒有頂到鞋頭。一般來說,按下去有大約1cm左右的空隙是比較合適的;讓寶寶腳趾抵著鞋頭,腳後跟最好可以容納你一個食指的寬度。
看鞋寬合不合適:在鞋頭的地方,沿著鞋邊按一按。如果一按下去,立馬能壓到寶寶頂著的小腳趾,就太窄了; 一按下去或捏起來,感覺空了一大塊,就太鬆了;按下去能感受到寶寶的小腳丫子在鞋內自由舒服地蠕動和蜷縮,就剛剛好。
如果買鞋的時候不方便寶寶去試穿,你可以提前測量寶寶的腳長來決定鞋碼:
圖片來源於@年糕媽媽
其次,鞋子要軟硬適中,材質面料透氣。
寶寶月齡不同、發育階段不同,對鞋子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建議:
爬行期至學步初期(約9-15月齡寶寶)
選擇幫底材料柔軟、透氣性好的鞋,鞋底要有防滑設計,有利於寶寶活動和腳部發育。
學步初期至熟練走路(約 12-24 月齡寶寶)
鞋面要軟,腳踝部包裹性好;鞋底要柔軟、防滑,有曲線彎槽設計,腳前掌易折彎;最好配有一定硬度的後跟杯和溫和足弓墊,以便穩定腳型,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
能穩步走路(約24-48 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運動更多,所以鞋幫和鞋底要稍硬,足弓要有足夠的承託;要有堅硬的後跟杯,保護寶寶柔軟的踝關節、預防足外翻;前腳掌位置鬆緊要適宜,減少扁平足發生。
最後,鞋子要安全防滑,方便穿脫。
為了防止孩子在行走或跑跳過程中發生意外,可選擇類似輪胎花紋的鞋底,兼顧抓地力的同時,防滑效果也比較出色。
鞋子款式建議選搭扣款,穿脫方便,鬆緊可調節,最好不要用鞋帶款,避免絆倒。
2歲內的寶寶慎選一腳蹬的毛毛蟲鞋,因為寬度大小不好調節,可能不適合寶寶腳型。若寶寶腳瘦,腳會在鞋裡晃蕩;若寶寶腳胖,則可能會擠壓腳部。
注意:寶寶的鞋子,除了要選對,還得及時更換哦!
媽媽們除了留意腳長與鞋長,也要留意鞋底、鞋跟的磨損情況,保證寶寶的小腳舒適哦!
有人說,人生的路不好走,所以需要一雙好鞋。
對寶寶而言,他們需要「很多」雙「好鞋」——
碼數不大不小,軟硬度剛剛好,
不必太貴太潮,
別把二手舊鞋當寶
不合適就果斷換掉!
總之,人生路漫漫,給寶寶「足」夠安全舒適,別虧待了他的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