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反「瞿秋白冤案」始末:在自我糾錯中前行

2020-12-23 中國網文化

在自我糾錯中前行

每一次的糾正與突破,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反思過去的道路、結合現實需要而作出的自我調整

任何一個歷久彌新的政黨,都是一個懂得總結經驗教訓、善於自我糾錯的政黨。中共90年,也是一部不斷自我完善的歷史。在這90年中,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反思、自我的糾錯甚至否定,而每一次的反思和糾錯都帶來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大發展:一是中共七大之前的延安整風,最終形成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另一個是十二大前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最終形成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每一次的糾正與突破,都體現了中共在反思過去的道路、結合現實需要而作出的自我調整,這一思路在對瞿秋白的評價問題上,表現得尤其突出。

《多餘的話》

瞿秋白,1927年八七會議後接替陳獨秀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主持中央工作,成為繼陳獨秀之後,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解除了瞿秋白中央領導職務。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達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紅軍決定長徵後,瞿秋白雖然幾經要求隨軍長徵,但還是被留在即將淪陷的瑞金。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被地方反動武裝保安十四團的部隊俘獲,關入上杭監獄。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國民黨軍殺害於福建長汀。當年目睹瞿秋白就義的悲壯場面的人這樣描述說:他從容鎮定地走出長汀的中山公園,邊走邊與同行者談話。「信步至亭前,已見小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獨坐其上,自酌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高唱國際歌,酒畢徐步刑場。」他指著一處草坪,微笑著說:「此地很好!」然後盤膝而坐……

大義凜然的壯舉,瞿秋白理應雕刻在歷史的英雄碑上。但是,歷史的詭秘卻讓他很長時間背著「叛徒」的罪名。何以如此?是因為他在就義前夕寫下的《多餘的話》。

在《多餘的話》中,瞿秋白把曾經擁有過的浪漫、熱情、執著、苦悶、困惑、堅定等等,都以本來的面目留在兩萬多字的自白中。這一自白,後人讀來所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昂揚向上鬥志,而是內心的痛苦、憂鬱、厭倦。按照中共建黨以來對黨員純而又純的要求——在敵人面前,要麼大義凜然地成為英雄,要麼苟且偷生地成為叛徒,刑場上的瞿秋白與《多餘的話》的瞿秋白,就難以重疊在一起。因而,當《多餘的話》的部分內容於1935年由國民黨「中統」主辦的《社會新聞》首先發表,1937年《逸經》半月刊全文刊載之後,中共方面對此的態度是,不相信。抗戰初期,有人曾問中共有關人士買不買瞿秋白的《多餘的話》原稿,中共方面認為是偽造的,沒有買。

因為不相信,在瞿秋白就義10年後,1945年中共中央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說,他的「無產階級英雄氣概,乃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在紀念瞿秋白就義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決定將他的遺體從福建長汀遷到北京。陸定一在瞿秋白遺骨遷葬儀式上代表黨中央所作的報告中說:「瞿秋白同志是中國無產階級的無限忠誠的戰土。他獻身革命直到最後一息。他的高貴品質和畢生功績將活在人民的心裡,永垂不朽!」

但是,因為心存疑慮,在給予瞿秋白上述評價的同時,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建國初年,瞿秋白生前的戰友馮雪峰主持編輯《瞿秋白文集》。按理說,既然是文集,而瞿秋白又是黨的領導人,他關於政治理論方面的論述也應收入書中,但是,中央卻有指示:只出版文學方面的論著。理由是他的政治理論方面的論著,聯繫中國革命實際很不夠。而在動議編輯《瞿秋白文集》時,1950年12月31日,毛澤東曾為《瞿秋白文集》寫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裡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認為「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但耐人尋味的是,這篇短短的序言後來並沒有收入書中,而是30年後人們重新編輯《瞿秋白文集》時在檔案館裡找到的。雖然檔案材料並沒有揭示出不收入這篇序言的原因,但對《多餘的話》心存疑慮恐怕是最合理的解釋。

到了1960年代,伴隨著「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政治形勢,對《多餘的話》也由心存疑慮而承認有其事實了。據陸定一回憶:60年代初有一天,李克農來找他,說《多餘的話》的真跡落在一位民主人士的後人手中,已流出國外。他表示要賣,問陸買不買。陸仍認為是國民黨偽造的,不買。可是不久,陸到人民大會堂開會時,「毛主席、周總理都在座,我向他們報告了這件事和我的看法。周總理說,我看過《多餘的話》的原稿,確是秋白的筆跡。總理的話當然是可信的。」

稍後,歷史學界發生了對於《李秀成自述》的爭論,戚本禹的一篇「大文」斷言,李秀成儘管在被捕後被殺,但他寫下的自述仍是叛徒的供狀。毛澤東以李秀成「晚節不忠,不足為訓」的批語支持了戚本禹的觀點。於是,有人就想到了瞿秋白《多餘的話》,認為其與李秀成一樣,「晚節不忠」。瞿秋白就逐漸不被人提起了。而到了是非顛倒的「文化大革命」,《多餘的話》就被污衊為瞿秋白「叛徒」的鐵證了。瞿秋白的墓也被瘋狂的紅衛兵砸毀。

還原歷史真相

「文革」結束後,在撥亂反正的歷史進程中,人們沒有忘記瞿秋白。1979年,《歷史研究》刊出學者陳鐵健的《重評〈多餘的話〉》一文,是第一次對瞿秋白從學術上進行公開公正評價的文章。

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長的陸定一,在黨內首先倡議為瞿秋白平反。這年2月1日,他專門給「陳雲、黃克誠同志並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寫下一封信。信中說:「說秋白是叛徒,我很懷疑,現向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請求複查此事,理由如下:(一)瞿在被捕之後,寫了《多餘的話》情緒消沉,這篇東西,因周總理曾見過,確是秋白所寫。但以此為根據,判定秋白是叛徒,則證據不足。因為它究竟不是自首書或反共宣言。(二)定秋白為叛徒的,是以謝富治為部長的中央公安部,時間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謝富治人品很壞,當林彪、『四人幫』走狗,誣陷了很多好人,對瞿秋白的叛變也拿不出可靠的證據,值得重新檢查,不能輕率相信。(三)秋白被槍決,國民黨曾發過消息,登過報。如果秋白叛變了,國民黨必須大肆宣傳。但這種宣傳並未發生。」

同時,陸定一對前來看望他的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說,你趕快給黨中央寫信,請求給你父親平反。瞿獨伊立即給中央寫信,要求為瞿秋白平反。中紀委調集五人,成立瞿秋白複查組,對外稱八組。

這年4月,瞿氏胞妹、已79歲的瞿軼群從居住地杭州寫信給任中紀委第一書記的陳雲,再次要求為瞿秋白恢復名譽,並要求修復「文革」中被砸的瞿母金太夫人之墓。陳雲於1979年5月20日對此信批示:「耀邦同志:此信請你閱批。」5月22日,胡耀邦在此信上批示:「瞿秋白同志要在明年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請現在就搞材料。此信中的要求合理解決。請陳野蘋同志辦」。中組部副部長陳野蘋5月29日對該件批示:「請鶴壽同志閱後再轉中紀委第八組。」

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瞿秋白問題複查組」在1979年底起草了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準備提交給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討論。1980年1月7日至25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中紀委第三書記胡耀邦主持會議。會議修改和充實了即將提交中共中央通過的包括《關於劉少奇、瞿秋白同志的複查平反報告》等一系列文件。但遺憾的是,十一屆五中全會只通過了為劉少奇平反昭雪的文件,而對瞿秋白的平反文件未予通過。儘管如此,鄧小平仍明確指出:「歷史遺留的問題要繼續解決。比如這次會議上提到的瞿秋白同志,講他是叛徒就講不過去,非改正不可。」

1980年6月17日,紀念瞿秋白就義45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舉行,會議由中國作協副主席賀敬之主持,中國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周揚在會上講話,高度讚揚瞿的一生。第二天,中共中央組織部老幹部局負責人、社科院研究生院負責人、中紀委八組負責人等,在八寶山瞿秋白被砸的墓碑殘基前,敬獻了中組部送的花圈和親友獻的鮮花。

四個月後的10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了轉發中紀委《關於瞿秋白同志被捕就義情況的調查報告》的通知,明確宣布:「《多餘的話》文中一沒有出賣黨和同志;二沒有攻擊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三沒有吹捧國民黨;四沒有向敵人乞求不死的意圖。」「它決不是叛變投降的自白書。」

1982年9月, 中紀委在對中共十二大進行工作報告中說:「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經過對他的被捕前後的事實調查,證明瞿秋白同志在被捕後堅持不屈不撓的鬥爭,因而遭受敵人殺害。」重新肯定了他光輝的一生,推翻了以往《多餘的話》是其「叛徒鐵證」的不實之詞。

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文集》第七卷《政治理論編》中,收入了《多餘的話》一文。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特稿回放 莫斯科中山大學困局中的瞿秋白
    丶丶中共六大後,瞿秋白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的身份留在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學困局中的瞿秋白唐茹玉中山大學之由來  瞿秋白出生的1899年,中國人開始到俄國留學。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推行列寧主義的世界革命戰略。
  • 瞿秋白的祖籍在黃梅-也說瞿姓
    1925年,先後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編《瞿秋白論文集》。1934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 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從容就義,時年36歲。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在短暫的36年人生中,瞿秋白所從事的對俄羅斯文學的傳播、研究與譯述工作,不僅為中國新文學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蛻變前導引路,也為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他為人類留下的寶貴的思想與文學財富至今仍熠熠生輝。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
  • 革命家瞿秋白的情感告白
    施存統是她們的熟人,瞿秋白則是第一次見面,她們對瞿的第一印象極好。丁玲回憶說:「這個朋友瘦高個兒,戴一副散光眼鏡,說一口南方官話,見面時話不多,但很機警,當可以說一兩句俏皮話時,就不動聲色地渲染幾句,惹人高興,用不驚動人的眼光靜靜地飄過來,我和劍虹都認為他是一個出色的共產黨員,這個人就是瞿秋白同志。」不久,瞿秋白和她們再次相見。交談中,瞿勸她們去上海大學讀書。
  • 瞿秋白犧牲,到底是誰出賣了他?二位女紅軍為此蒙冤整整四十四年
    你說,瞿秋白同志是怎麼死的? 你為什麼要出賣瞿秋白?」不等張亮開口,背著「叛徒家屬」的惡名,苦苦忍受了三年內心煎熬的項英拔出佩槍頂在了妻子的前額……許久,項英放下手槍含淚說道:「秋白啊,我項英對不住你啊!
  • 史料|瞿秋白與中東路戰爭
    (3)批准立即下達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的以下命令:「1929年8月6日。1、把目前駐紮在遠東地區的所有武裝力量合併為一個軍、授予它『特種遠東軍』名稱。2、任命布留赫爾同志為『特種遠東軍』司令。3、布留赫爾同志立即履行其職責。陸海軍人民委員兼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伏羅希洛夫。」(同上書,第149頁)布留赫爾就是1926年在廣東幫助北伐戰爭的加倫將軍。
  • 《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屬瞿秋白
    瞿譯配本與蕭陳譯配本有何聯繫?黨史研究學者宋士鋒提出,《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還給瞿秋白。 原文刊《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八輯)。 瞿秋白與《國際歌》在中國的傳播 《國際歌》作為歌曲傳入中國,是與瞿秋白聯繫在一起的。
  • 瞿秋白翻譯《海燕》:它確信,陰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20世紀20年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翻譯家瞿秋白在訪蘇期間將高爾基的這篇作品從俄文翻譯成漢語,名為《暴風鳥的歌》,十年後又將其改譯成《海燕》。後來,著名翻譯家戈寶權也翻譯了《海燕》,成為現在廣為流傳的譯本。多年來,詩中那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樂觀無畏的海燕形象曾激勵過無數中國人,戰勝困難,超越自我,成為時代的英雄。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瞿秋白同志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如何更好地為民眾所利用和文字改革的問題,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認為,中國有廣大的識字不多的工農群眾,必須建立能夠為他們所需要的「現代普通話」、「真正的白話」。他認為語言的大眾化是當前最迫切的先決問題。為了儘快形成和使用「現代普通話」,他積極倡導「文字革命」,即文字改革,主要是漢字改革。
  • 中共常州市委員會
    紀念瞿秋白英勇就義65周年,在全市開展「學秋白精神,創時代新業」系列宣傳和紀念活動。11月,接待省級機關黨委書記、團委書記、少先隊輔導員代表2批100餘人來常開展「弘揚秋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主題活動。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當年,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統共一個讀音。瞿秋白與趙元任瞿秋白生於1899年1月29日的江蘇常州,作為中國最早起的我黨領導人物之一,他對中國革命文化事業有著無比重要的貢獻。而趙元任出生於1892年11月3日的江蘇武進,他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亦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人物之一。
  • 他是殺害瞿秋白的兇手,官拜兵團司令,俘虜後卻被首批特赦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299字,閱讀約3分鐘瞿秋白是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曾經有一部孫紅雷主演的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瞿恩這個角色原型就是瞿秋白,而瞿恩最後是被他的學生範希亮殺害的
  •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晚清第一個因為媒體的報導,而平反的冤案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大清國第一冤案與奇案!也是大清國第一個,因為報紙媒體(申報)的輿論監督,而受到朝廷的重視,最後被平反的一個冤案。陳昌浚,浙江省巡撫,劉錫彤的幕後保護傘,在這場案件中不知收受了多少賄賂,還順手給自己的手下安排了一個官位。王昕,都察院監察御史。就是這個人在最後上奏慈禧,彈劾浙江一眾官員,才促使慈禧決定為此案平反,並對案件相關官員進行大處理。
  • 瞿秋白首譯《國際歌》,臨刑要求不能屈膝跪著死
    插圖/金銳 王金花 瞿秋白 置身「燈塔」譯《國際歌》 入夜,莫斯科人幾乎傾城出動,城中1500多個教堂的鐘聲響徹夜空,基督教主廟裡,人山人海,至少也有兩三萬人。瞿秋白擠在廟中,觀看夜祭的儀式。 這是1921年西方的復活節,彼時的瞿秋白,作為中國首批駐俄記者,記錄著十月革命後,俄國的點點滴滴。
  •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新派留學青年大量歸國,首當其衝指出國內的問題,要求對中國長達上千年的文字進行變動。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受挫的關鍵,仍舊在於低下的識字率。
  • 祖父夏衍與中共隱蔽戰線(下)
    ……但在當時情況下,『左』風越來越盛,這個實事求是的報告並未引起中央的重視,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陳雲同志建議複查潘案時,這個報告才發揮了作用,成為潘漢年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重要依據。」(羅青長:《潘漢年冤案的歷史教訓》,《上海黨史研究》1996 年第1期)1992年,《袁殊文集》出版,夏衍為其題寫了書名,未落款。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近代的學者們在暗夜中冥思苦想,探索拯救國家危亡的辦法。求君主立憲,譚嗣同身首異處;求民主共和,孫中山海外流亡。中國的文壇領袖們,肩不能擔,手不能抬,可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也在日夜焦慮,要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國家。
  • 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中共六大詳情披露
    3月底,共產國際關於同意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的決定傳到中國。4月2日,瞿秋白主持召開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傳達共產國際上述決定,並討論大會議程、代表人數、代表出身等問題。會議決定瞿秋白代表中共五屆中央委員會在六大做書面政治報告。第二日起瞿秋白即晝夜不停,奮筆疾書,於12日即寫出了近10萬字的《中國革命與共產黨—關於1925年至1927年中國革命的報告》。
  • 他是陳賡同學,曾殺害我黨瞿秋白同志,1949年被俘虜,後過得如何
    想必大家應該知道宋希濂這個人吧,宋希濂在近代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戰將,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確實是打出了非常不俗的戰績,不過解放戰爭時期,宋希濂的軍功卻很少,1949年更是被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1930年回到中國之後就立馬參加了中原大戰,而由於宋希濂屢次在戰場上打出了成績,為此其職務也是在不斷的攀升,雖然無法和胡宗南的升職速度相比,但是在黃埔軍校中的所有學生當中,宋希濂的升職速度也算是飛快的。
  • 1896年「阿道夫·貝克冤案」及其平反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阿道夫·貝克案」是英國的著名冤案,暴露了當時英國刑事司法體制的重大缺陷。該案的平反促使英國頒布了《刑事上訴法》,改變了此前「一裁終局」的制度缺陷,實現了事前控制和事後救濟的雙重保障。就是那個騙子  1895年12月某日,滿頭白髮的阿道夫·貝克被一個名叫奧古莉婭的女人當街攔住,指控他用「索爾茲伯裡勳爵」的虛假身份,騙走了她的戒指和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