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ID:guanchacaijing)】
日前,中國量子通信領域在技術上和標準化建設上都迎來了好消息。國內技術團隊先後在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領域取得技術突破。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特設任務組的成立則標誌著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從標準戰略層面發起了向西方發達國家的趕超行動。加上「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順利貫通,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產業化方面,有望扮演領跑者角色。
媒體上出現的各種量子通信技術是什麼意思
隨著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順利貫通,量子通信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大幅提高,不過目前已經產業化的是量子密鑰分配,而非量子隱形傳態、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技術。
量子密鑰分配需要通過量子的手段在通信雙方之間安全分發和共享隨機密鑰,一般用弱相干光源發射光子。把一個信息編碼在一個光子上,一個光子有著不同的量子態,把光子通過光纖發射過去,接收方接到密鑰後進行解碼。這是產業化最成熟的技術。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信息(例如以量子疊加態編碼的信息)的技術。它首先要在信息傳遞的「本地」和「遠方」兩地間建立量子糾纏,將要傳遞的「目標量子信息」與量子糾纏的本地方進行測量,遠方的糾纏量子狀態隨即改變。不過這項技術要想成熟乃至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距離。
還有一些技術,離實用化的距離就更遠了。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科學家合作,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領域取得重要的階段性突破:首次用量子存儲對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協議中的核心內容進行了驗證,為實現基於衛星的長距離和全球化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奠定了基礎。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不同於量子密鑰分配,不需要通過量子的手段在通信雙方之間安全分發和共享隨機密鑰,而是可以直接傳輸機密信息。不過,目前這項相對於已經商業化的量子密鑰分配還不夠成熟。就目前來看,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由於一些限制,暫時沒有什麼使用價值,這次文章發到PRL估計是因為用到了量子存儲。不過暫時沒有使用價值並非指這項技術是寫論文的噱頭,至少這個量子安全直接通信也是一個研究方向,只不過目前來說實用價值不大。
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處境類似的還有反事實量子通信和量子指紋識別等技術,這些技術確實是一個研究方向和一種應用的方式,只是目前實用價值不高,至於將來是只能塵封在實驗室,還是能產業化、商業化,這個誰也說不準。
以反事實量子通信來說,自最初的理論工作提出以來,在對其內在機理的解釋方面引起了學術界不小的爭論。
不過最近也有實驗上的突破,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等和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在實驗中演示了圖像的反事實傳輸,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美國科學院院報》。按照過去的經驗,任何信息的傳輸都需要通過實物載體,而反事實量子通信的特點就是可以沒有信息傳輸載體實現信息的傳遞,反事實量子通信的的「反」就體現在這一點上,因為這違背了過去人們的認知。
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實驗裝置。最核心的結構是嵌套、級聯的幹涉儀。Bob 根據他需要傳輸的信息來編碼,通過嵌套的量子芝諾效應,Alice 可以利用類似於「無相互作用測量」的方式完整地獲知 Bob 的信息,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光子在 Alice 和 Bob 之間傳輸。
就目前的技術發展大勢來說,量子通信包括很多種應用的形式,不過經過了十幾年的沉澱,大家發現量子密鑰分配和量子隱形傳態這兩種方式確實有實用價值。而這也是量子密鑰分配已經產業化——中國建成京滬量子通信幹線,以及國內外大量科研工作中致力於量子隱形傳態的原因。
中國將爭奪量子通信標準話語權
近年來,全球都非常注重量子通信標準話語權的爭奪——歐洲電信標準研究院(ETSI)在2008年組織歐、美、日、加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成立了QKD標準化組,目前已發布了多項標準,並計劃推薦其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德國電信、英國電信等國外電信運營商最近也成為該QKD標準化組的成員。IEEE目前也在開展「軟體定義的量子通信」標準研究。
而在量子通信產業化、工程化、商業化上,隨著「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順利貫通,標誌著我國在量子保密通信的科研和工程化、產業化等方面都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在產業化發展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量子通信標準話語權的爭奪也必須同步跟進。標準是引導產業發展的重要工具,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中國在標準制定上自然不能落後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