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仍在上映。現在評價這部電影似乎為時尚早,總是有些東西需要時間沉澱下。但這部電影的諸多亮點和精彩之處也無需置疑與贅言,這必定是一部留名佳作。
《八佰》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結局?
《八佰》的結局是在悲壯的突圍中收場。慷慨赴死的槍聲響來,電影在團長謝晉元負傷吶喊與這個註定絕望的凜冬雪夜裡日軍從黑暗處射來的子彈中戛然而止。
相比劇情是否用力過猛,《八佰》的結局似乎是更被詬病的。導演管虎可能都沒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被影評人用來揶揄電影「虎頭蛇尾」。
影評這幫人,幹啥啥不行,抬槓第一名。不是不讓評,是你們評的不行。為什麼要拿起因經過結果這種刻板的八股思維來品評一部戰史人盡皆知的電影呢。影片結構上,收尾用墨似乎不夠,但這樣的結局卻是足夠巧妙與震撼的。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不禁問,八百壯士撤入租界後去了哪裡?不禁去找去查,去問去說。
事實上,八佰殘軍撤入租界後隨即被繳械,全軍以戰俘之姿一直被關押至全國解放,團長謝晉元更是被南京汪偽政府刺殺身亡。
當真正去了解了這些歷史後,你會想《八佰》這部電影更不需要一個像模像樣的所謂結局。
因為這結局,國人人盡皆知。
《八佰》又豈不是淞滬會戰甚至整個抗日戰爭的縮影寫照。仗打了這幾年,守無可守,退無可退,家底早就亮了個精光,從黨國特派員到租界歌女,都在想亡了國是怎麼個模樣。從歷朝歷代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到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從《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從九·一八到偽滿洲國,從盧溝橋到淞滬會戰,中日兩國千年以來的兵鋒與野心,已無需再宣戰,也都統統擺上了臺面。
淞滬會戰後,戰局已定。國軍是真的打不過。這是積弱的東方古國與飢餓的現代文明之間最慘烈的弱肉強食,日軍海陸空全面佔優,所以儘管黨國投入了70多萬中央嫡系精銳部隊,面對20萬日軍仍然不敵,傷亡達30萬。天空中日軍飛機投下的炸彈肆無忌憚的轟炸著國軍陣地,像極了一場屠殺似的降維打擊,但這已是當時的國民中央政府、這個岌岌可危的中國能夠打出的最決絕、最硬氣的一仗。
淞滬會戰前,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而淞滬會戰就硬挺挺打了三個月。日本快速滅亡中國的計劃徹底破產,不得不調整侵華戰略,而由於中國軍民抵抗之激烈,淞滬一戰日軍也付出了傷亡近5萬人的代價。
8月份開戰的日軍,三個月後才佔領上海。
一個月後,日軍氣急敗壞殺入首府南京,洩憤屠城。
《八佰》之聲,必將流芳傳承
《八佰》已經足夠優秀了。它最大的優秀就在於,我們的主流文藝界,甚至是主流意識界,終於發出了對這場永世不忘的戰爭最正直也最硬氣的聲音。終於不再一味慌,一味傷,一味神劇死光光,終於能在全國矚目下,在最大量和最主流的院線影片裡,罵一句:
小日本,我XXX
可以說,《八佰》集中反映了國人對於抗日戰爭的主流結論和主流意識,幾處點睛之筆正是國人之所欲言。「三十萬關東軍被兩萬日軍嚇得撤回關內」(正規關東軍約二十萬、日軍約近3萬)、「國人皆如此,日寇何敢」、「我輩旗幟必將飄揚在富士山頭」,直到「小日本,我X你娘」,甚至不用去刻意尋找那些明喻暗喻的細節,不用去思考那團揮散不去的城上硝煙和那匹重新起立的戰場白馬,這些大咧咧、明晃晃的臺詞,大概就是、也應該就是我們想對日寇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說的話。
國人應該有此激昂與血性。而這些,也應該成為主流輿論對抗戰的認定。
實在是這些年,我們太缺少這種能夠直面抗日戰場的影片了。就因為國產抗日劇早已耗光了國人的期待,也早已帶歪了許許多多的子孫後代。
神劇之害,除了愚弄國人外,更讓年青一代對抗戰歷史本能牴觸。80後一代課間可能還會談論地雷戰地道戰和太行山上,90後一代和00後一代卻早已煩透了這些佔據各大衛視包圍他們的抗戰神劇,別說品評議論,甚至避之不及、嗤之以鼻。他們原本對歷史對戰爭尚無感觀,牴觸心起,隨之而來的就是漠然。
常理說,祖上世界中心風光無限,卻近代列強環伺下最為命途多舛,這樣的國運之下,國人更該多懂歷史與戰爭。許多人卻根本沒有歷史觀與戰爭觀。無心無暇,無痛無癢,無不無情。《八佰》一出,有抹黑把一場潰敗粉飾成壯烈的,有嫌棄劇情誇張刻意賺取國人眼淚與票房的,更有平心靜氣進影院又心平氣和出來的。不知電影之所云,對情節歷史無動於衷,也不想浸入其中。
電影演到中間,我前排的觀眾竟然《王者榮耀》打得正起勁兒。
這根本不是一部適合輕鬆消遣的電影。冷漠看客至此,一如蘇州河對面的歌姬商女。
此時,電影中那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極度刺耳。
親日仇日都作罷,對於國祚的冷漠,對於民族歷史的拒不關心,無痛無癢於《八佰》,才是如今天下之劇痛。
如今《八佰》出世,國人是該認真看上一看的,即便不想走進影院,也該關注下,翻看下那段永不磨滅的戰爭與歷史。對此,國人本就該懷抱慷慨激憤,本就該內心動情動怒。千萬莫要自視甚高,又處處挑刺挑理,只想終於可以進影院看電影了,大概如此罷,就這樣吧。
《八佰》不偏不倚,慷慨陳詞,擊碎了那些有失偏頗甚至別有用心的神劇心理,傳遞出了正派而強硬的抗戰史觀與民族意識,藝術性還原了最激烈的抗日戰場本來的樣子。日寇有飛機濫炸猛炮狂轟,我軍就抵死相抗浴血苦戰。當然還有圍繞四周、聊勝於無的國際斡旋,還有劇戰之下的無望眾生相。沒有飛簷走壁,沒有一步十殺,沒有那些武力值突破天際的洋裝大背頭,也沒有那些輕鬆碾壓日寇軍列和坦克的輕功、刀劍、弓弩和自行車。
仗是這麼打的。仗是這麼打的。後人該以此為印象記住戰爭的模樣。相比那血肉模糊的慘烈,語法實在是蒼白。而真正的戰爭,豈止是更甚。
可謂一寸山河一寸血。
隨著時間沉澱、歲月衝刷,那些神劇會消亡,甚至連被嘲弄的機會都已沒有,但像《八佰》這樣的電影會彪炳在史冊上,會流傳下去。
會流傳下去的,還有其他優秀的抗戰作品,一如《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這些。這些反思與硬氣,這些抗爭和無畏,才是一代代人該留下與傳承的的記憶和聲音。
關於民族一統、止戰之殤和唯有自強
時至今日,相比於全面戰爭,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任何形式的爭端陷阱和分裂行徑。四萬萬國民的中央政府只有七十萬中央軍的教訓,血淋淋還不過百年。當時國內軍隊麾下又何止幾百萬,可這幾百萬,分成閻系馮系奉系桂系湘系這系那系,四分五裂,尾大不掉。試想國軍編制一統,日寇之毒萬不至於如此。
事實就是,國民黨從未真正統一中國。
所以,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真的不是一句空話。就算你覺得這句話多麼的直白與枯燥,陰謀論者對此多麼的叫囂,但這一點,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一統這點,就是國本之根本一點。根本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九百六十萬國土不被列強踏上一步。
另外,國之膏肓,起於癬疥。止戰之殤,唯有止於萌芽之中。九·一八不過起於一段沙俄修建的鐵路軌道,但東北三省也就這麼沒了。禦敵於國門之外是守軍底線,後來變成禦敵於關門之外,直到日寇如窩蜂般湧來,已御無可御,退無可退。山海關原本是用來擋那些騎馬射箭的人啊。
所以為何要我輩旗幟必將飄揚在富士山頭。
也許就是窩囊透了,受氣也受夠了,世人怕不知我中國原本好戰也善戰。以前是沒得打,要打就跟你打個夠。逼近你印度新德裡,站上你諒山就眼瞅著你越南河內,別說鴨綠江,你再過三八線試試啊。
還有,永遠銘記,唯有自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少不了與國際社會的精誠合作,但還是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罷了。《八佰》電影中那些飛艇裡的國際觀察員與他們身後的國家,無非你強時他們萬邦來朝,你弱時他們蠶食撕咬。國軍高層直至蔣委員長,似乎是在這上面押寶押的太多了。不能指望,唯有自強。
自強之初,首先就應該建立強烈的國民自信心和優越感,以自信的心態面對今日之世界,以優越的姿態君臨今日之強敵。民強則國強,國強則可發聲,則可擲地有聲。相比前些年我國在外交上的極度穩妥,如今的畫風也已經開放和調皮的多了。剛回去懟回去,陪它玩逗它玩。外國人再也不能像滿清、民國那樣在中國的土地上亂竄撒野,因為中國早已沒了租界。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終將背負傷痛與壯烈,時時警惕這個一衣帶水又虎視眈眈的危險鄰居,在諸強環伺的今時今日今世,殺出一條歸路去處,走向光明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