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裡有一個詞出現頻率很高,這個詞讓盛家兩個老太太悲苦一生,讓靜安皇后被毒害致死,讓王大娘子整日氣憤。
這個詞就是寵妾滅妻!
縱觀整個知否,眾多女性角色,最慘最能體現這個詞的非盛家大老太太莫屬。
大老太太,一生坎坷,愛憎分明,是個傲骨賢妻,更是個偉大的母親!
01
以前寫過盛老太太,她的愛情很痛,雖為勇毅侯獨女,卻因丈夫寵妾滅妻失了獨子、半生抑鬱。而家大老太太,則更慘。
原著小說中,盛家大房是不允許家裡男子納妾的,女子出嫁後也不可與煙花女子同侍一夫。這規矩是盛家大老太太定的,只因當年盛家分家以後,老大承襲家業卻貪歡好色,迷上了一個歌姬出身的妾室,作出寵妾滅妻的鬧劇,聽說死時家產幾被敗盡;
這件事在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當時盛家也算富甲一方,更出了探花郎的家族,可是就是因為老大盛懷中執意娶歌姬出身的「奇女子」,娶回來之後寵愛太過,以至於歌姬完全霸佔了盛家,那時的大老太太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那大姐兒,不過一場風寒,一劑藥便能救了的,卻生生被磨死了!我這才狠下心,帶著你男人和紜丫頭躲到鄉下去,幸你二嬸子幫把手,攔著不讓你公公寫休書。我們母子三人在鄉下什麼苦都吃了,好容易才熬出頭……」
大老太太這段回憶,女兒死在自己懷裡,自己看著她斷了氣。
丈夫不但沒有後悔,反而鬧著要休妻。我們可能會說,這樣的丈夫不要也好,離開正好。可是妻子被休兒女定是帶不走的,大老太太在盛家還護不住自己女兒,如果被休,剩下的一兒一女必死無疑。
後來丈夫為了歌姬散盡家財祖產,可是他所寵愛的「奇女子」卻卷了財產跑路……盛懷中就為了這麼一個薄情寡義的女子,薄待髮妻愧對孩子,更成了宥陽城裡的反面教材。
大老太太怎麼不恨!她本是典型的古代女子,曾說「女人這一輩子無非三個依靠,父兄、夫婿、兒子。
當時的她父兄無望,夫婿絕情,兒子年幼,所以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藉助弟妹盛老太太幫助,送兒子盛維讀書,在鄉下母子三人更是吃遍人間苦。
那句老話說的好,「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大老太太為了兩個孩子奮發圖強,在不依靠丈夫的情況下依舊慢慢崛起,且把盛維盛紜教育的非常優秀,不得不說大老太太是個偉大的母親!
02
大老太太,愛憎分明,不管小說還是電視劇中,她對丈夫和歌姬的可謂恨之入骨,雖然晚年她兒孫成群,且家裡非常和睦團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對她十分孝敬,可是到死亡的前一刻她仍念念不忘死在自己懷裡的紅兒,依然記得「盛懷中,我要到閻王爺哪裡告你!」依然記得「紅兒,母親給你報仇了……」
有些恨,可以選擇不提,但是絕對不會原諒
即使物是人非,心中的恨卻不減一分。
因明蘭祖母對她有援手之情,不管盛維如何把家業做大,大老太太依舊感恩這份恩情。
愛屋及烏,雖然明蘭是妾室所出,依舊送她不少東西,連如蘭都是羨慕嫉妒恨的。
盛紜曾維護明蘭說道嬸嬸待我們兄妹有大恩,明蘭自也不一般。」
盛老太太挑揀泰生,她也不生氣只說:「不一樣,二嬸待我的恩德,只要不把我家泰生煮了吃嘍,都成!」
即使大老太太亡故之前「趁著人還清楚,再三拉著公公婆婆和紜姑母的手念叨,一定要孝順叔祖母,否則她死了不得安息!」所以盛家大房依舊對盛老太太感恩戴德,十分尊敬。
後面康姨媽為難明蘭,盛老太太一封信過去為難允兒:我公公一收到叔祖母的信就勃然大怒,紜姑母連我也罵上了!
至死不忘恨,至死不負恩。
大老太太,怎不讓人敬重。
03
原著有一句話說的是「女子嫁人後,能越活越小,其實是福氣。生活不順,才會被逼著快快長大」
明蘭屬于越活越小的,大老太太則完全屬於後者。
當年被小小歌姬欺負的如此可憐的大老太太,在後面看著努力重振的盛家祖業,賣回來了丈夫敗掉的祖產,一路把盛家發揚光大更勝從前。找到了捲走盛家財產的歌姬,痛下殺手為女復仇。
讓一個人從雲端到地面是很容易的事,可是讓一個人從地面一點點爬上雲端卻無比艱難。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老大太太一路披荊斬棘,早就練成了通人情世故的精怪。
其一:盛家兒房幫她,她感恩卻不諂媚,「親戚家就當如此,咱們自己立得住有本錢,也對得起你二嬸家的禮數,親戚間好來好去的,你幫著我些我幫著你些。
盛老太太盛紘幫長梧說成康家親事,又幫淑蘭擺脫孫秀才,他們也回饋了貴重禮物,老太太帶明蘭來時是兩艘船,回去時是六艘,滿是盛家大房回饋的吃穿用物,光是各色綢緞皮絨就好幾十箱子,輜重甚浩。又說盛維唯恐京城米珠薪桂,盛紘又要安家又要辦喜事,擔心銀錢不夠用,便又送了不知多少錢來。
就連盛紘、長柏提起也是誇讚盛維為人處事得體,人先自重而後他人重之。
其二:大老太太運籌帷幄,所有事物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明蘭和祖母是打著喝喜酒的名號回的宥陽,盛老太太還帶了盛紘給宥陽縣令的一封書信,為的卻是淑蘭和離的事。
原著是這麼說的:自打孫家那小畜生弄了外室,我就起了這個心意,這回你二嬸帶了你堂哥的一封信給縣太爺,金陵更是她娘家,故舊遍地,我看那小畜生能翻出天去!」
但是她卻不動聲色繼續忍著孫家的無理要求,然後兒媳婦忍無可忍同意淑蘭和離,這段描述在小說堪稱經典。
她說其一,淑蘭回娘家許久,孫秀才不但不來接反而把歌姬迎回家裡,其二,淑蘭無子,一輩子沒有依靠,其三,孫秀才是個秀才尚且這麼怠慢,若是謀個一官半職更不把淑蘭放在眼裡。她是經過丈夫寵妾滅妻的人物,更拿自身說法,讓兒媳同意。
淑蘭和離,其他人都是大老太太棋子,大老太太是唯一的主角,也是導演和編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錢財,逼之以利害,這種事兒要的就是快刀斬亂麻,一日了斷,然後即刻送淑蘭出門,待閒言閒語散了,也就好了」
本來輿論風向是偏向孫秀才,人人都說淑蘭善妒,可是大老太太一番追憶過去,先聲嚴厲色拿回全部陪嫁,又說夫妻一場拿回一半,又拿孫秀才未來做要挾,最終完美解決。
明蘭和盛老太太對此都打心底佩服。
其三:大老太太的處世觀非常實用,從自身的經歷來說,她認為女子也應該有自己的「本事」,淑蘭和離時候,她囑咐盛紜開導淑蘭:你與她好好說說道理,女人家自己懦弱不爭氣,到哪兒都叫人看不起!
和離大會上,如此盛事,品蘭豈坐得住,在李氏跟前央求了半天,李氏自然不肯讓女兒去觀看大人吵架,反是大老太太說了一句:「她也不小了,該讓她知道世道的艱難,沒的像那嬌花般經不起風浪。」
大老太太的生存哲學和兒媳婦不一樣,她認為雜草比觀賞用的蘭花強多了。
女性維護自己, 首先就是自我必須強大可以自保。
04
老話說的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大老太太是這句話的完全執行者,若丈夫不可靠那就不依靠,這對古代女子來說非常之難,不像現代女子可以離婚,可以索要撫養費,男人不好換一個重新再來,同樣也可以自己掙錢養活自己。
可是老大太太在逆境中能光明磊落,傲骨錚錚,支撐起整個盛家大房,可以說是整部小說裡「命」最苦的女人,也是最勵志的女人。
女人不管是在影視劇還是現實中,保持自我,不完全依附他人才能真正的做到不亢不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