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字彙表

2021-02-19 書法思考

史載,大唐三藏取經回來以後,唐太宗為其撰寫的序文,最初命大書法家褚遂良用楷書書寫並刻碑,被稱為《雁塔聖教序》。而懷仁集王羲之的《聖教序》,則成為千古書法典範,是集字書法巔峰一般的存在。

今天我們把聖教序同字不同寫法的單字彙集,便於大家讀帖、學習。

懷仁和尚集王羲之作品《聖教序》何以經典?不但是集字,甚至還有一些字沒有在王羲之的作品裡找到的,懷仁憑藉對王羲之書法深刻的理解和敏銳思維,進行拼湊、梳理、整合,還原了一幅教科書式的經典佳作。


一千多年來,《集字聖教序》拓本由於字數多、篇幅大,受到歷代書法家的重視,固然成為學習書法的重要資料,後來的趙孟頫、王鐸都曾經多次臨摹《聖教序》,且收穫豐厚,直到今天,仍然是行書必學之路。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重要法帖,僧懷仁廣集內府所藏王羲之法書,傾二十餘年之功始成是碑,垂範來世,脾益後學,對王羲之書法的流傳功不可沒。是碑薈萃王羲之眾帖,較為充分地體現了王羲之書法用筆和結字的藝術特點,且於章法安排上也甚為考究,字字精彩,神採奕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用筆變化萬方,難以一一列舉,孫過庭《書譜》所言「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見於此碑之中。學者宜心悟手追,務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方可得臨習之門徑。

此外,在臨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時還可以參照王羲之《蘭亭》《喪亂》《平安》等傳世墨跡法帖,考察其間清晰流暢、豐富多變的用筆與行氣的承應貫穿,以及渾然天成的章法,如此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理解王羲之書法的內涵精神,使臨寫學習更見成效。

王羲之《聖教序》8米長卷

技術領先!宣紙高精微噴工藝,高清還原經典

臨帖、讀帖、收藏、送禮美物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聖教序墨跡版喜歡王字的請收藏!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 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很多字東倒西歪,如何理解其中的美感?
    形成這樣的風格有三個原因:第一、形成方式上的特殊我們都知道王羲之的聖教序其實是當年唐太宗命令懷仁和尚集字而成的。集字的特點就是截取種種作品中的某一個字,然後將這些字組合起來,成為一篇書法作品。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導致字與字之間氣息的不連貫、不通暢的地方。因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其氣息應該是一致的、連貫的。
  • 4句話、16個字,王羲之《聖教序》4種少見的行書技法,一學就會!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聖教序》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字裡行間流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韻致,是後世學書者難以達到的境界。筆者前期分享過很多關於《聖教序》的技法文章,現在補充總結4種比較少見的行書技法,供書友們參考:技法一、空際擺宕,彩練當空這種技法,是把一個字的線條連續快速地抖動出來,猶如一條紅絲帶,連綿不絕,層層疊疊,很靜態的字,一下子滿盤皆活。
  • 《聖教序》好就好在這裡!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全稱《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收藏 《雁塔聖教序》與《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談到晉人,談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聖教序》。還要拿出孫過庭大師的二十四個大字:「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是就字的結構形式而言,在「平正」與「險絕」中協調。《集王聖教序》價值首先是能啟發後學,你能學到很多很多的險絕手法,結構的變化,薛夫彬先生說,後人以至於今人,未有能在變化上超出王羲之的。
  •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嘆息:「虞世南沒後,無人可與論書者矣!」
  • 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臨摹作品欣賞
    也正是由此此,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我認為最難寫的行書字帖之一,這本字帖難寫在兩個方面,一是王羲之的書法技術高超,本來就非常難以把握,比如《蘭亭序》就是一幅這樣的作品。而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比《蘭亭序》更難,這也是它的第二個難點,它是一本刻帖,不像《蘭亭序》是一本墨跡字帖。讓人難以把握和琢磨,尤其是對於初學者。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當然,當時肯定有很多書法創作,孫過庭《書譜》也講得特別清楚,文人之間會交流自己寫得比較滿意的作品,但是大多沒有留存,而《集王聖教序》則保存至今。您的研究方法讓我感到很有意思。您大量使用數據統計,可以說近乎「笨拙」地一個字一個字去研究《集王聖教序》,而且將各種字跡圖版並列,來做出對比分析。為什麼您會選擇這樣一種方法來研究《集王聖教序》呢?
  • 技法課堂 | 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臨摹解析
    字登善,杭州錢塘人 ,祖籍陽翟,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雁塔聖教序》,又稱《慈恩寺聖教序》,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及《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唐高宗李治撰文)兩碑組成,褚遂良(596—659)分別書於永徽四年(653)十月和十二月。兩碑碑文左右對稱排列,共1463字。
  • 視頻施興國臨《聖教序》,筆筆精到!
    ▼視頻:施興國示臨《聖教序》《聖教序》教程連載一:準備工作
  • 真把《聖教序》給講透了!
    談到晉人,談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聖教序》。還要拿出孫過庭大師的二十四個大字:「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是就字的結構形式而言,在「平正」與「險絕」中協調。《集王聖教序》價值首先是能啟發後學,你能學到很多很多的險絕手法,結構的變化,薛夫彬先生說,後人以至於今人,未有能在變化上超出王羲之的。
  • 學行書的最佳範本,《王羲之聖教序》高清本,網友:值得珍藏!
    《聖教序》全稱為《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弘福寺和尚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鹹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一共一千九百餘字。
  • 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臨習要點之「點」的變化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之、庸、鹿」飛點是側點的又一個形式,凌空之狀具有飛動之感,距離字的主體比較遠。王羲之《集王聖教序》「集、未」凡是撇捺畫在一個字下半部對應出現時,多可以以點代替,增加了字形結構的靈動和點畫的躍,很明顯看出點畫對整個字的調節作用,增加了靈動效應。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唐楷典範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史載此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我們再看看《聖教序》:《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懷仁為王羲之的後嗣,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盡集王字,大者摹縮,倚者扶正,都收在「序」「記」之中。由於至今尚未發現有王羲之的真跡傳播於世,因而《聖教序》變成為我們的寶貴法帖。固然在大小、縈帶、照應、行氣等方面明顯地有許多缺乏,但就人們以初習王書來說,求單字是很好的。
  • 那些吃過《聖教序》奶的書法家
    因為如果不是抱著這種信念,集王聖教序絕對不會那樣精彩。他為皇帝集的這篇序,他為玄奘立的這塊碑,在未來的一千年裡,成了書法史上一座不可磨滅的豐碑。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究竟有多少書家,是吃了《集王聖教序》的奶而成長,壯大,乃至傳世。這幾位生得太早,沒有見過《集王聖教序》,但裡面的集王羲之字,他們早就爛熟於心了,甚至,他們見過的王字,比懷仁吃的飯都多。
  • 王羲之《聖教序》高清完整版和學習攻略
    太子李治(高宗)並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在陝西西安碑林。懷仁,唐代書法家,僧人,住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書字跡成《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刻中此為獨創,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被後人視作集字第一!《聖教序》碑字由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
  • 《聖教序》臨習了幾遍,寫到這個程度該不該換貼?
    《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提問者顯然有練過字,不過《聖教序》適合所有階段的人學習。】看一看提問者的字,明顯練過有基礎的。提問者還在下面有一行備註:自己臨的《聖教序》(字體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再看一張提問者臨寫的字,還是不錯的。不過《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任何水平的人都能夠學習。如果把原《聖教序》拿出來,相互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
  • 高清經典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像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杭州錢塘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作品有《雁塔聖教序》《倪寬贊》《孟法師碑》等。
  • 王鐸如何破解《聖教序》
    說及此,是要說王鐸,他對王羲之的《聖教序》的理解應用就是如此。王鐸於字的結構處理上,其來源即是《聖教序》,因為看似平淡而俊秀的王字,其對單字的變化處理已出神入化,並化成了其身體的一部分,隨處自然生發,而沒有刻意為之。可以簡單的說,王鐸單字的無一字不「動(歪)」來自於《聖教序》的消化與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