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戰術終結者,步兵進攻的噩夢,軍用鐵絲網,軍事上的重大發明

2020-12-16 書劍雜談

要問世界軍事史上有哪些重大的發明,選項可能很多。冷兵器愛好者可能會選擇弓弩、馬鐙這些產物。而熱兵器愛好者可能會選擇線膛槍、後裝式火炮、坦克等產品。不過,今天本文要介紹的是另一款近代戰爭以來,在軍事史上的重大發明——軍用鐵絲網。

正在鋪設鐵絲網的美軍

軍用鐵絲網的確切誕生時間已經沒辦法進行考證了,但是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軍用鐵絲網運用最廣泛的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軍用鐵絲網也有少部分使用。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軍用鐵絲網擁有非常多的形制。有用常規鐵絲直接鉸接而成的,也有用現代化工業批量建造而成的。其使用辦法也很簡單,在需要攔截敵方步兵的位置上,直接像捕鳥網那樣拉開,部分圓環狀的軍用鐵絲網甚至直接鋪開就可以了。

使用方法也很簡單,鋪開就了事了

提到軍用鐵絲網的在近現代軍事史上的作用,就不得不提到法國的拿破崙。在與歐洲諸國進行混戰時,拿破崙開始使用散兵線來和傳統歐洲國家的排槍陣型進行對抗。在火炮和騎兵的配合下。拿破崙的散兵線戰術,直接吹響了步兵戰術的改革號角。

現代步兵散兵線

而軍用鐵絲網,則又是散兵戰術的終結者。無論是哪種制式的軍用鐵絲網,基本上都是一根鐵絲上分布著方向相反的倒角。步兵身上的衣物如果刮到上面,就很容易被刮破。如果是背帶、背包等韌性較強的織物刮到了軍用鐵絲網的上面,步兵越掙扎,反而越有可能被纏繞住。

幾種不同制式的鐵絲網

而軍用鐵絲網本身又是比較柔軟的,以較高速度進行衝鋒的步兵,很難像冷兵器時代的前輩們那樣,用蠻力撞開這些攔阻物。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從防守方的視角來看,以散兵戰術衝鋒的步兵,最終又回到排槍時代,成為一道道明顯的靶子。

只要是血肉之軀,就給你攔下來

大部分人看到這裡也很清楚了,軍用鐵絲網最大的功效,就是讓現代快速移動的步兵在防守方的陣地前把速度「降下來」。同時,還把這些這些來進攻的步兵控制在防守方能夠接受的距離和大致位置上。這時候防守方就回到了排槍時代,可以對這些移動緩慢的步兵進行射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算是鐵絲網最典型的使用場景,在拒馬、塹壕和鐵絲網的共同阻攔下,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只要發起進攻,大量的步兵就會被阻擋下來,成為重機槍的打擊目標。

一般鐵絲網還不是一道,而是多道

軍用鐵絲網就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當然有,不過要安全消除軍用鐵絲網對進攻方的威脅,需要用鉗子將鐵絲剪斷,再拉開一段距離就可以了。只不過這些工作要在防守方熾烈的火力下才能實現,難度係數高了不少。

剪刀型刺刀,專門剪鐵絲網用的

從這方面來看,現代坦克反而是軍用鐵絲網的天敵之一。在坦克誕生並投入戰場上之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壓平防守方布設的多道鐵絲網,為進攻的步兵打開衝鋒的口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二戰時,以機械化兵團為戰鬥主體的歐洲戰場,使用鐵絲網的頻率降低了不少。

而作為對比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東方戰場上,鐵絲網的應用比例仍然比較高。這和科技水平高低的關係不大。和戰鬥形態有比較大的關係。比如太平洋戰場上,因為機械化車輛對戰的情況較少,美日雙方步兵的戰鬥方式反而和一戰比較接近。

僅憑機槍難以攔住短距離衝鋒的步兵

在著名的瓜島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是使用了標準的「鐵絲網+機槍」的防守策略,多次成功攔截了日軍的夜襲部隊。如果沒有鐵絲網的幫助,在瓜島那麼近的交戰距離上,日軍也有一定的概率,憑藉人數優勢衝破美軍亨德森機場的防守線。

幾種不同的鐵絲網布設方法

那是不是進攻方手頭上沒有裝甲戰鬥車輛,面對防守方的鐵絲網就束手無策了呢?顯然不是,除了用坦克等裝甲戰鬥車輛進行碾壓之外,進攻方還可以用爆破筒進行爆破,或者呼叫後方炮兵進行炮擊破障。但是這種做法的壞處就是部分殘存的鐵絲網,可能會絆住進攻的步兵。

正在用腳撐起鐵絲網的美軍士兵

所以一般面對防守方構築有多道鐵絲網的情況時,如果是開闊地形,一般會等待裝甲部隊到位後再展開進攻。如果是山地等裝甲部隊行動不便的地形,進攻方都會採用夜襲的方式,逐步破拆掉防守方的鐵絲網。實在不行的話,就只能夠呼叫炮火支援,然後展開強攻了。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軍事上的重大發明,終結散兵戰術,廉價又非常實用
    到目前為止,軍事史上出現的各種偉大的發明不計其數,冷兵器和熱兵器都出現了新的產物,特別是近年來熱兵器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各種槍械,火炮,坦克,裝甲車,戰鬥機,航空母艦等等蜂擁而至,我們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這些極為先進又具有破壞力的武器上面卻常忽略了
  • 旨在支援步兵進攻的步兵坦克?步兵坦克在戰場上價值幾何?
    這給了人們一種認知,那就是坦克本身就是為了進攻用的,快速突破敵方戰線,穿插合圍敵軍並將其殲滅。畢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戰大多如此,所以人們也大多認為如此。但偏偏在戰爭爆發前,有這麼一種被用於掩護步兵存在的坦克,也就是所謂的步兵坦克,而且這種模式在當時還大行其道,戰爭中英國更是一路把步兵坦克走到了底。那麼步兵坦克到底是如何出現,在戰場上又到底有沒有用呢?
  • 從排隊槍斃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編者按:18世紀是公認的線式戰術時代。歐洲人的線式戰術雖然簡單有效,但排隊槍斃這事確實太反人性了,因為正常人在排隊對射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去躲避和恐懼。因此散開隊形,自由射擊往往會成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選擇。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
  • 機槍是核心,手雷是靈魂,二戰德軍步兵班進攻戰術
    但德國人在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靠步兵拿下了許多戰術層面的優勢,尤其在進攻方面,德國步兵班的戰術也是可圈可點,狗子這篇簡單和大家聊聊德軍步兵進攻戰術~ 由於主要是講班排一級的戰術,所以先得聊一下德軍步兵排的人員和裝備編制。
  • 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以鬆散隊形作戰的散兵並非美國獨立戰爭或法國革命戰爭的創造,奧地利的邊區兵(及其前身潘都爾兵)、蒂羅爾獵兵,法軍的「輕型軍團」乃至弗裡德裡希大王的「自由營」都曾在散兵戰中有過不俗表現。
  • 步兵作戰大師:解放軍傳授越南的伏擊戰術,成了美軍的噩夢!
    在上世紀,有一支軍隊屹立在世界東方,被稱為步兵作戰大師,那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數十年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最後直至革命勝利,並且打敗了國內外各式各樣的敵人,最後在戰場上將步兵戰術發展到了巔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認為人民解放軍個個都是步兵作戰的大師。幾十年來,為了保家衛國和反對帝國主義,解放軍又將自己獨特的步兵戰術傳授了給了很多外國學生,其中越南人民軍就是其中一位最優秀的好學生。早在1950年的抗法戰爭初期,中國就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援助越南北方,幫助越南北方訓練軍隊,甚至還派出了軍事顧問團。
  • 中國古代的軍事競爭與武器、戰術革新
    事實上,在戰車漫長的半衰期中,除了胡服騎射這一面向的軍事變革外,還有「毀車為行」,也就是變車兵為步兵軍陣的變革方向,在長平之戰時,趙國代表了變車兵為騎兵的變革,而秦軍的步兵軍陣則代言了變車兵為步兵。 事實證明,僅就軍事上而言,毀車為行是比胡服騎射更接近當時戰爭本質的深刻變革。
  • 二戰德軍裝甲擲彈兵的戰術運用,反坦克反步兵,德意志戰車好伴侶
    由於步兵裝甲車輛的研製與生產的耽誤,早期的裝甲擲彈兵部隊通常是搭乘卡車,但他們進行了裝甲車近距離支援的訓練,及如何與坦克一起佔領並守住以近佔領的地域的戰術訓練。訓練科目還包括如何保護本方坦克免受敵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進攻,以及摧毀己方坦克忽略的敵方坦克。
  • 步兵排隊槍斃?為什麼會有這樣讓士兵送死的戰術?
    就那麼拿步兵的人命往前推進? 小編也真的是看不懂,於是查了一下關於線列步兵的戰術新兵種的流行肯定因為它能戰勝上一個時代的兵種。所以先說一下上一個時代的兵種。16-17世紀,因為步兵訓練體系的復興,長槍再次出現並用於對抗中世紀重甲騎兵兵。
  • 改變傳統步兵戰術的武器,一戰中的輕機槍,緊隨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一戰是非常慘烈的塹壕戰,在塹壕戰中,大炮機槍鐵絲網組成了步兵的噩夢。把陣地前沿變成了屠宰場。然而即便如此,塹壕兩邊的雙方仍想要通過進攻來打破僵局。想要進攻就需要機動,鐵絲網是主要防禦手段姑且不談,機槍和大炮進攻是怎麼都少不了的,可是當時的重機槍和火炮十分笨重,重機槍在一戰甚至是配輸給步兵的,兩者幾乎無法機動,更不要提步兵攜行了,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
  • 步兵散開就叫散兵戰?拿破崙:在法軍刺刀縱隊衝鋒面前,都是弟弟
    雖然大隊官兵列成縱隊猛衝敵陣堪稱共和國與帝國時期法軍的招牌戰術,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的傑出軍事史學家科林(Colin)將軍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臆測熱情有餘和經驗不足導致步兵採用衝擊縱隊,這大錯特錯。沒有接受過訓練的營起初會被用作輕步兵,繼而變得稀少,而且(被當作輕步兵的)始終是少數,其他部隊則要列成橫隊。」
  • 二戰美軍步兵分隊進攻戰術之組織準備
    步兵是戰場上「遂行主要任務的戰鬥兵種」,是取得決定性戰果的兵種,而這些戰果要採取「攻擊行動」才能獲得。對於倉促轉入防禦的敵軍或是孤立無援的敵軍,單獨使用步兵攻擊可取得勝利,但對於預有準備實施防禦的敵軍,步兵的進攻行動必須在其他兵種協同下,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實施,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 向前進攻!回顧二戰德軍步兵和突擊炮的協同進攻戰術
    在這樣的戰術需求下,德軍列裝了一種新的裝甲車輛,即突擊炮,專門用於和步兵協同作戰,德軍也就步兵和突擊炮的配合使用制定了相應的聯合進攻戰術。德軍步兵和突擊炮協同作戰德軍步兵和突擊炮單位的編制情況德軍突擊炮單位一般是以獨立營的編制而存在,平時隸屬於集團軍群或集團軍等高級司令部,根據作戰任務臨時轉隸給轄下的步兵師,執行進攻或防禦任務。
  • 滾滾向前進:機槍陣地的終結者,多鉚蒸剛時代的獨輪裝甲自行車
    那時候英軍被德國由機槍、鐵絲網,戰壕和毒氣彈組成的塹壕戰折磨的快要發瘋了。隨著步兵火力的不斷提升,以碉堡和掩體為主要防護手段的各國軍隊,遲早要以塹壕戰的方式進行過一次較量。1874年增強防禦力的鐵絲網被發明出來,雖然很難造成傷亡,但能夠極大地減慢敵軍的推進速度;後裝填火炮和高爆彈、液壓式制退器等的出現,讓步兵們想要穿越防禦重重的敵軍陣地前部,已經成為了近乎不可能,在仍然需要依靠單薄的士兵推進戰線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塹壕戰終於成為主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成為了塹壕戰唯一一次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應用的戰爭方式。
  • 中國首支軍用霰彈槍裝備部隊,步兵城市作戰戰法戰術將相應調整
    霰彈槍歷史悠久,從獵槍發展而來,軍用霰彈槍具有威力大、打擊面廣等特點,在近距離作戰中基本上屬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類型。中國人對霰彈槍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電影《終結者》中,阿諾·施瓦辛格手持一把古老的溫切斯特M1887型霰彈槍,不但能夠擊碎鐵鏈鐵鎖,還能夠在壞蛋機器人身上開很多洞,可謂老當益壯,威力無窮!現實中最喜歡霰彈槍的軍隊應該是美軍了!
  • 脫胎於抗戰,軍中智慧結晶,解放軍獨創三三制戰術,美軍吃盡苦頭
    在軍事上,武器的破壞力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似乎真的能單憑這一點壓垮對手,所以人們才會片面形成如此的思維習慣。但是,戰術真的在兇猛的武器前面已經沒有價值了嗎?我想三三制在戰場上的出現和起到的作用,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 打敗美軍的「三三制」戰術動作,究竟有多厲害?
    到二戰之後,從美軍開始推廣的火力組(美陸軍為例,現在的美陸軍步兵班包括9個人,班長和2個4人火力組,每個組包括組長、擲彈手、自動步槍手和步槍手各一名)和雙三角隊形已經在西方非常普及,還堅持散兵線的國家也就是採用蘇軍步兵戰術的華約各國了。況且蘇軍也會在步兵班內設置任務組,梯次掩護躍進。
  • 美軍新殺器顛覆步兵作戰
    外媒稱,美國陸軍即將啟用一種新型肩上發射式武器,它有可能以一種自1866年克尼格雷茨戰役以來未曾見過的方式改變步兵戰術,從而給步兵戰帶來革命。克尼格雷茨戰役標誌了線列步兵攻擊的終結:在這次戰役中,裝備前裝式步槍的奧匈帝國軍隊被裝備後裝式撞針步槍的普魯士步兵所擊敗。  據日本外交學者網站4月5日報導稱,根據美國陸軍2017財政年度的預算要求,陸軍將生產105件所謂的XM25抗隱蔽目標打擊(CDTE)武器(一種精密制導榴彈發射器)並配發給經過特殊訓練的士兵。
  • 「三三制戰術」:十年內戰、八年抗戰經驗所得,輕型步兵的巔峰
    如今對上美國軍隊,不論裝備還是軍事素養上,樣樣被自己的軍隊碾壓。憑什麼可以連戰告捷?憑什麼可以剛剛進入朝鮮戰場還不過半年,就能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從中朝國境線逼到了37線以南?憑的就是三三制戰術,我軍雖然裝備落後,但是在戰術上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