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世界軍事史上有哪些重大的發明,選項可能很多。冷兵器愛好者可能會選擇弓弩、馬鐙這些產物。而熱兵器愛好者可能會選擇線膛槍、後裝式火炮、坦克等產品。不過,今天本文要介紹的是另一款近代戰爭以來,在軍事史上的重大發明——軍用鐵絲網。
軍用鐵絲網的確切誕生時間已經沒辦法進行考證了,但是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軍用鐵絲網運用最廣泛的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軍用鐵絲網也有少部分使用。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軍用鐵絲網擁有非常多的形制。有用常規鐵絲直接鉸接而成的,也有用現代化工業批量建造而成的。其使用辦法也很簡單,在需要攔截敵方步兵的位置上,直接像捕鳥網那樣拉開,部分圓環狀的軍用鐵絲網甚至直接鋪開就可以了。
提到軍用鐵絲網的在近現代軍事史上的作用,就不得不提到法國的拿破崙。在與歐洲諸國進行混戰時,拿破崙開始使用散兵線來和傳統歐洲國家的排槍陣型進行對抗。在火炮和騎兵的配合下。拿破崙的散兵線戰術,直接吹響了步兵戰術的改革號角。
而軍用鐵絲網,則又是散兵戰術的終結者。無論是哪種制式的軍用鐵絲網,基本上都是一根鐵絲上分布著方向相反的倒角。步兵身上的衣物如果刮到上面,就很容易被刮破。如果是背帶、背包等韌性較強的織物刮到了軍用鐵絲網的上面,步兵越掙扎,反而越有可能被纏繞住。
而軍用鐵絲網本身又是比較柔軟的,以較高速度進行衝鋒的步兵,很難像冷兵器時代的前輩們那樣,用蠻力撞開這些攔阻物。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從防守方的視角來看,以散兵戰術衝鋒的步兵,最終又回到排槍時代,成為一道道明顯的靶子。
大部分人看到這裡也很清楚了,軍用鐵絲網最大的功效,就是讓現代快速移動的步兵在防守方的陣地前把速度「降下來」。同時,還把這些這些來進攻的步兵控制在防守方能夠接受的距離和大致位置上。這時候防守方就回到了排槍時代,可以對這些移動緩慢的步兵進行射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算是鐵絲網最典型的使用場景,在拒馬、塹壕和鐵絲網的共同阻攔下,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只要發起進攻,大量的步兵就會被阻擋下來,成為重機槍的打擊目標。
軍用鐵絲網就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當然有,不過要安全消除軍用鐵絲網對進攻方的威脅,需要用鉗子將鐵絲剪斷,再拉開一段距離就可以了。只不過這些工作要在防守方熾烈的火力下才能實現,難度係數高了不少。
從這方面來看,現代坦克反而是軍用鐵絲網的天敵之一。在坦克誕生並投入戰場上之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壓平防守方布設的多道鐵絲網,為進攻的步兵打開衝鋒的口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二戰時,以機械化兵團為戰鬥主體的歐洲戰場,使用鐵絲網的頻率降低了不少。
而作為對比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東方戰場上,鐵絲網的應用比例仍然比較高。這和科技水平高低的關係不大。和戰鬥形態有比較大的關係。比如太平洋戰場上,因為機械化車輛對戰的情況較少,美日雙方步兵的戰鬥方式反而和一戰比較接近。
在著名的瓜島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是使用了標準的「鐵絲網+機槍」的防守策略,多次成功攔截了日軍的夜襲部隊。如果沒有鐵絲網的幫助,在瓜島那麼近的交戰距離上,日軍也有一定的概率,憑藉人數優勢衝破美軍亨德森機場的防守線。
那是不是進攻方手頭上沒有裝甲戰鬥車輛,面對防守方的鐵絲網就束手無策了呢?顯然不是,除了用坦克等裝甲戰鬥車輛進行碾壓之外,進攻方還可以用爆破筒進行爆破,或者呼叫後方炮兵進行炮擊破障。但是這種做法的壞處就是部分殘存的鐵絲網,可能會絆住進攻的步兵。
所以一般面對防守方構築有多道鐵絲網的情況時,如果是開闊地形,一般會等待裝甲部隊到位後再展開進攻。如果是山地等裝甲部隊行動不便的地形,進攻方都會採用夜襲的方式,逐步破拆掉防守方的鐵絲網。實在不行的話,就只能夠呼叫炮火支援,然後展開強攻了。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