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2021-02-07 至道匯

四正方

北方壬癸水,「滲可祛溼」方玄武;

東方甲乙木,「輕可祛實」方青龍;

南方丙丁火,「滋可祛枯」方朱鳥;

西方庚辛金,「收可已耗」方白虎。

八維方

北東位醜,「滑可袪著」,方鹹池;

東北位寅,「溫可袪寒」,方陽旦;

東南位辰,「宣可袪鬱」,方天阿;

南東位已,「洩可祛實」,方螣蛇;

南西位未,「澀可固脫」,方神後;

西南位申,「清可祛熱」,方陰旦;

西北位戌,「重可祛怯」,方紫宮;

北西位亥,「補可扶弱」,方勾陳。

張師《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一)四正方

東方卯其氣散。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75度。應於春。其神勾芒。其獸青龍。

小青龍湯治一身盡疼痛,無汗而喘。

麻黃100克桂枝60克杏仁70枚甘草60克

大青龍湯治傷寒發汗已。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其人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利,少腹滿而喘頭痛者。

麻黃100克桂枝100克五味子125克乾薑100克半夏125克細辛60克甘草60克芍藥30克。

西方酉其氣收。其宿奎婁胃昴畢嘴參。合80度。應於秋。其神蓐收。其獸白虎。

小白虎湯治傷寒發熱汗自出,口渴。口舌乾燥欲飲水者。

石膏500克知母60克甘草60克粳米300克

大白虎湯治傷寒表解後。虛弱少氣自汗出,氣逆欲吐,凡病虛弱自汗。少氣而咳,口舌乾渴者。

石膏500克麥門冬500克甘草60克粳米250克竹葉30克半夏250克人參60克生薑60克。

北方子其氣滲。其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合98度。應於冬。其神玄冥。其獸玄武。

小玄武湯治短氣小便不利,此積飲也。其人腹動悸。目眩身重。

茯苓125克桂心100克白朮100克甘草60克

大玄武湯病者脈微身倦,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疼。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茯苓125克桂心100克白朮60克附子1枚炮乾薑60克芍藥60克甘草60克大棗12枚

南方午其氣滋。其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凡120度。應於夏。其神祝融。其獸朱雀。

小朱鳥湯治精血虛少,脈微細,其人煩熱不得臥,或吐血下血者。

黃連60克黃芩30克梔子20枚阿膠10克

大朱鳥湯治吐衄下血,煩熱不安,或腹中痛方。

伏龍肝250克黃芩30克阿膠10克芍藥60克梔子12枚乾薑60克生地60克甘草60克

右東北西南四正方。

 (二)八維方

東北寅其氣溫。日出之方也。男生於寅。故日生門。寅動也。

小陽旦湯治陽虛者能熱不能寒。虛寒心痛。

桂心60克生薑60克大棗12枚飴250克

大陽旦湯虛勞裡急,諸不足。氣力乏少,腹中冷痛,自汗而煩。

桂心60克大棗12枚生薑100克芍藥100克黃芪100克人參100克甘草100克飴500克

西南申其氣清。月之所出。女子生於申。陰氣始啟。魄戶也。申呻也。

小陰旦湯治陰虛者。能冬不能夏,發熱而利,腹中疼,腸中熱則便黃糜。

黃芩100克苦酒甘草各60克大棗12枚

大陰旦湯治積熱在內。胸滿腹痛,時寒熱如瘧,作嘔不欲食方。

黃芩l00克芍藥甘草各60克大棗12枚柴胡100克

半夏250克生薑60克苦酒250克

東南辰其氣宣。帝之闕也。以朝百神。天之門也。辰振也。一名天阿。

小天阿湯治心下堅。胸中滿,咽中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生薑150克粳米500克厚樸100克茯苓60克

大天阿湯治前證素或小便不利,舌上苔自如粉露,。咽中乾澀而喜嘔,胸脅堅滿,背上楚楚者方。

生薑150克半夏250克厚樸100克茯苓60克橘皮60克蘇葉60克枳實60克甘草60克

西北戌其氣重。地之戶也。陽氣下潛。光明隱。夜已深。戌息也。

小紫宮湯治心中動悸,驚悸不安,精神恍惚方。

桂枝100克甘草60克龍骨燒60克牡蠣60克

大紫宮湯療宿驚失志。忽忽喜忘。悲傷不樂。陽氣不起方。

茯苓桂心各30克麥門冬60克牡蠣燒甘草炙各100克半夏30克生薑120克龍骨60克

南東巳

其氣洩。陽氣已極。陰精下降。大雨時行。巳已也。

小滕蛇湯治身熱汗出,氣盛腹滿大便不利者。

大黃120克厚樸2B0克枳實5枚.芒硝150克

大滕蛇湯發熱10日,脈浮而數,不大便,飲食如故。

厚樸250克甘草100克大黃100克大棗12枚枳實5枚桂枝60克生薑150克芒硝150克

北東醜其氣滑。陰極轉陽之位也。為帝之池廁也。轉水飲。除積穢。醜紐也。

小成池湯治小便不利,渴而胃反者。

生薑100克茯苓250克桂枝60克甘草60克

大鹹池湯治水氣漬人胃,頭眩運,冒冒然,心中悸,時嘔吐,或頭面一身浮腫,此名氣水。

茯苓250克桂心60克生薑100克甘草炙60克澤瀉125克白朮60克豬苓60克小麥500克

南西未

其氣澀。固水谷之氣也。未味也。五穀成熟之時也。

小神後湯治下利完谷者。

赤石脂250克乾薑60克白朮60克粳米250克

大神後湯治完谷不化,腹滿消瘦。四肢冷者方。

赤石脂250克乾薑100克白朮60克粳米250克禹196 l十一師秘受糧石100克附子炮1枚人參60克大棗12枚

北西亥其氣補。勾陳帝後之宮室也。亥閣也。深閉密藏地也。

小勾陳湯治吐利虛痞,喜唾方。

人參乾薑炙甘草各100克大棗30枚。

大勾陳湯治下利嘔吐,心下痞滿,腹中雷鳴痛方。

人參炙甘草生薑各100克半夏半升黃連黃芩各60克大棗1z枚乾薑60克

上十二小湯為正局。十二大湯為變局。正局者邪氣多實,變局者邪氣多虛。共為廿四方,用藥42味。

又藥對者十二。麻黃對石膏,桂枝對黃芩,黃連對附子,知母對茯苓,術對大棗,人參對枳實,生薑對半夏,竹葉對細辛。

上《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三)、張師《江湖秘傳二十八宿藥》

道士老金為說江湖流醫秘傳28宿藥,甚是有所謂,故整訂之,志之如下;

東方7宿為青龍,皆能發汗,麻黃為主。

角木蛟:麻黃

亢金龍、葛根

氐土貉:防風

房日兔:桂

心月狐:細辛

尾火虎:檉柳

箕水豹:浮萍

北方7宿為玄武,皆可利痰水,術為主。

鬥木獬:術

牛金牛:車前子

女土幅:半夏

虛日鼠:茯苓

危月燕:防己

室火豬:豬苓

壁水俞:澤瀉

西方7宿為白虎,皆能清降,石膏為主。

奎木狼:石膏

婁金狗:栝蔞

胃土雉:代赭石

昴日雞:青葙子

畢月鳥:知母

觜火猴:硫磺

參水猿:滑石

南方7宿為朱鳥。皆能瀉下,葶藶子為主。

井木犴:葶藶子

鬼金羊:大黃

柳土獐:商陸

星日馬:決明子

張月鹿:敗醬

翼火蛇:菟絲苗

軫水蚓:燈草

(四)、張師《急病方》

序曰:夫人壽百歲,終身不罹疾病者鮮矣。然病有緩急之分,療存久暫之別。緩者委頓床枕,遷延時日,或遇明醫,安詳處治,則其瘥也易。若夫急者,頓刻暴變,縱有醫者趨救,或地僻鄉窮,方藥難致,或醫少閱歷-對之扼腕措手,則瞬息淪於冥途矣。故古來賢哲,若張機、葛洪、陶隱居、孫真人輩,皆遺存急要之籍,其為心也溥矣。邇來德風漸泯,醫者售技以食,寡於學術。巫妄欺人,惟利是務,雖院所林立而夭枉仍多,徒任諸天命爾。靜思斯事,甚愴肺腑,復應親教弟子隆普、隆唏之請,授解之餘,更揀古索今,集成此冊。方必實效,藥皆平常,證條清詳,同異攸分,以貽門人,惠我胞民也。沾沾堂主人張唯靜識。

1.急黃(急性膽囊炎,膽結石)

發則右上腹部疼痛,或腹脹或串痛,劇者攻右肩及背,或噁心、嘔吐、發熱,膽囊區壓痛、肌攣急。

硝石10克,金錢草15克,梔子24枚,桔梗、枳殼各10克,鬱金15克,水煎服。

2.蛔咬心痛(膽道蛔蟲)

心下卒然痛,或嘔吐膽汁,陣痛後則爽然若常人,然久則復作,如是反覆。

蔥白100克,臼中搗如泥,以麻油調和如糊狀,吞服之。

3.胃癰、小腸癰(胃與十二腸穿孔)

腹痛頗劇,病人不敢改變體位,初痛在上腹,漸波及全腹,腹拘急,如板狀,腸鳴音消失。200 l十一師秘曼

急與大陷胸湯(見《傷寒論》),1時後,復灌以白及末15克。

4.腸癰(急性闌尾炎)

初則上腹或臍周陣痛,漸劇,數小時乃至1天後移至右下腹呈持續性疼痛,於髂前上棘與臍連線中、外三分之一點交界處,以手按而反跳痛云云。

以麵粉碗許,水和搓如條狀,圈繞痛處一圈。次用大蒜2頭,打如泥,納至圈內。約半時許,圈內皮膚發紅,即去蒜。用芒硝60克、大黃60克,共為末,以醋和如泥狀,攤於圈內,不斷加醋、白酒調之。少時,痛止氣洩而愈矣。

5-關格、腸結(腸梗阻、嵌頓疝、腸粘連、腸套疊)

6·腸梗阻。腹中脹急而痛,腸鳴音低或消失,嘔吐氣閉。

幹馬糞一枚,燒灰,黃酒送下,登時氣通而消。

又方:鹽兩大匙,熬令黃,童便500毫升,和合溫服,少頃吐下即愈。蓋物之理,上竅閉則下不通,若上啟則下利矣。勿論何種卒暴邪塞,胃腸急證,關格不通,此為救命要方,慎勿淺視,識者珍之。

7·嵌頓疝。病者素患疝,忽而下嵌不能收回,阻塞不通。

七星蜘蛛14枚熬焦,小茴香15克,共為細末,每服3克,溫水送下,日3服。

8·腸粘連。腹疼痛,嘔吐不能飲食,腹中氣衝皮起,如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

大建中湯神驗。(方見《傷寒雜病論》)

9·腸套疊。腹中痛迫,或血便,或腸氣上逆,出響亮之哽聲,用腸梗阻方。

l0.左脅下痛(急性胰腺炎)

左上腹痛,逆攻腰背,劇者如刀割,時發休克。

川楝子、元胡、枳實各10克,水煎服。

11.真心痛(心絞痛)

左上胸當虛裡處痛如刀割針刺,放射左肩胛,胸腔憋悶,劇者唇舌青紺色。

真槍藥10克,燒酒送下,立瘥。

12.腹脹痛(急性腹膜炎)

腹痛、脹,拒按或堅硬如板狀,或發熱。

桔實、桔梗、醋、白芍、萊菔子(打)、生薑各10克,水煎服。

13.臍風、產後風、金創痙(破傷風)

發則神志不清,牙關緊閉,苦笑面容,陣陣抽搐,角弓反張,甚則窒息而死。

荊芥穗、防風、丹皮、陳皮、甘草各10克,蜈蚣1條(焙、衝服),水煎,頓服必愈。若熱毒甚者。加連翹15克。

又方:羊矢7枚、杏仁7枚,俱炒焦黃,共為細末,熱黃酒送下,極效。

14.中喝(中暑)

頭昏痛,忽而暈僕。急移病者至涼爽之地,取大蒜數瓣,道中土一撮,合搗如泥,溫水攪勻,澄其清汁灌之,無不活者。切記,勿令飲冷水,否則熱氣內遏,必致不救。

又方:用一半開水一半好醋攪勻,服下。謂「醒心湯」。往年村場小店使此法以救人,近日道德已微,無人識此事也。

附方

1.吐血者,帶皮大蒜,隨病者年齡,1歲1瓣,加白糖等量,放入鍋內,水煮。沸後,即用紙卷做喇叭筒狀,大口一端對鍋,小口一端對病者嘴,隨將蒜氣吸入,候蒜熟去皮,連湯和蒜吃完即愈。

2.冬日外出,受暴寒,冷凍僵僕,灌以冷白酒半杯,即急移病者於溫暖處,即活。萬不可近烈火烘烤,否則四肢皮肉爛脫,切記。

3.飲酒大醉者,加白糖少許亦可。

4.服滷覓死者,血故。以鹽滷1小盅和水灌之即醒。如嫌味苦,灌服燒酒l杯立解。此乃酒活血而滷凝

5.服砒霜覓死者,以無名異10克,研末,溫水灌服即活。

6.服硫黃過度者,吃豆腐立解。

7.凡百飲食觸及不相宜者,如食澱粉胃痛,吃麥芽即解{如吃雞子心胃痛,食生蒜立解;如吃杏仁中毒,煮杏核皮水,飲之即解,此皆物理相制之妙,如是之屬,平日細心體識可也,

8.凡食某物過多,則難化而內痛,覓原食物燒灰服之則解。

9.誤吞金屬物,如鈕扣、鐵釘、戒指、針等,覓韭菜100克,整葉煮熟,頓吞食之,翌日便時即將異物包裹而出。

l0.被蜂、蠍螫,以硇砂末,水敷之,痛腫立止旋消。

11.被毒蛇咬,以雄黃、五靈脂各3克,共為細末,水調抹上即愈。如出血不止,撒於藥即可。

12.煤氣中毒,昏不知人慾死,以白蘿蔔打取汁,灌之即活。

13.火眼暴發腫痛、耳內痛如刀錐、牙痛及偏正頭風,細辛、石膏(打)、大黃、芎勞各10克,用水2杯,煎取1杯,隨漱隨服,即時見效,隨睡片時即愈。連進兩劑佳。

14.外傷,止血止痛

金創散:生石灰60克,末之,拌入皂礬15克,置人1瓦瓶內,放潮地上數日,看瓶內石灰變紅色,即轉放無風處幹地,待幹訖,藥即成,乃密封之,遇有傷者,血流不止,撒上立止。

15.骨折,接骨散

土嫵微炒30克,自然銅煅紅醋淬7次,甜瓜子仁30克,馬前子炒焦,刮去皮,乳香、沒藥各15克,麻黃15克,共末,每服3克,溫黃酒送服,少許,渾身骨節作響即效,不論傷在何部俱可。

16.燒、燙傷

寒水石、大黃、赤石脂、牡蠣、地榆各30克,冰片10克,共末,麻油調抹。有泡刺破,再抹藥。日久化膿.可撒乾粉。無不止痛斂毒。

相關焦點

  • 最古老的:湯液經法擬補!(12神方)
    十二神方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 鑑賞|吳昌碩的十二方田黃印:「破古法」而「出己意」
    鑑賞|吳昌碩的十二方田黃印:「破古法」而「出己意」 上海吳昌碩紀念館 2020-03-25 08:04 來源:澎湃新聞
  • 法華經持驗記:誦蓮經二萬部,茶毗舍利無數
    丨作者:[清] 周克復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續藏》第 78 冊 《法華經持驗記》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法華經持驗記(二十師講法華經。計五十餘座。一日講堂中。忽生蓮華。重柎複葉。香氣芬荂。至今永嘉推為僧寶。  吳越・杭州龍興寺・釋可周  晉陵傅氏。出家遊豫章。窮究法華慈恩大疏已。詣龍興寺。開演法華。緇白恆數百人。錢武肅王命師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往往見諸鬼神現形扈衛。嘗有巫者祭銅官祠神。久請不下。
  • 古代用湯液和醪醴就能治病,為何現在失效了呢?
    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還是從篇名說起,「醪醴」 這個詞比較生僻, 如何發音呢?讀作「láo lǐ「醪醴」,醪,濁酒;醴,甜酒。甘濁的酒,亦泛指酒類,古代用以治病。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在《法華經》中,有對聲聞乘下的定義,節錄如下:「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變經-全卷·【道經入庫】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變經紫度炎光序紫度炎光者,非紫度炎光有本文,是神經自空虛之中凝炁成章,玄光炎映,積七千年,其文乃見。太微天帝君以紫蘭結其篇目,金簡書其正文,仍記為《紫度炎光神玄變經》,神玄變經者,從玄中變而名焉。玄章既存,高上玉皇命金晨玉童、西華玉女各三千人,侍文左右,衛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內。南極元君主之。
  • 雙圈畫紋帶十二方枚神獸鏡
    雙圈畫紋帶十二方枚神獸鏡直徑14.3釐米 重583 克圓形,圓鈕,圓鈕座一主神正面端坐,揮動五指,座講經論道之勢,副神側坐,洗耳恭聽,似有所感悟。四規矩邊界欄之間高浮雕刻繪四隻瑞獸皆銜巨與界欄相諒解形成「U」形,與鈕座外,一周橢珠紋相連接,四隻瑞獸肥胸豐臀,有飛翼,似猙獰的面目中透露出的是祥和。其中雙角獸為闢邪,單角獸為天祿。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外區為一周畫紋帶。以十二方枚分為十二區,高浮雕工藝,精雕細琢。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現代文逐條譯傷寒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有關《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讀這一篇文章就夠了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從《湯液經法》學習要背:傷寒方證對應大集會傷寒論何止扶陽?補陰更是高明...
  • 法華經持驗記:道宣律師
    十六誦法華。兩旬而徹。武德中。晦跡終南。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泉自迸湧。號白泉寺。後徙豐德寺。人般舟定。感群龍禮謁。供畢華奇果。師戒德不群。制四分律鈔。又著內典錄。三寶感通錄。廣弘明集。續高僧傳。貞觀中。隱雲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夜行道。臨砌蹶僕。有少年介冑擁持之。師問何神。曰某即毗沙門天王子那吒也。以師戒德高妙。來翊衛耳。師遂廣問佛法之事。
  • 《華佗神方》皮膚病神方 (下)
    華佗治癬瘡神方雄黃硫黃各一兩羊蹄根白糖荷葉各一兩上五味以後三種搗如泥,合前二種更搗,和調以敷之。若強少以蜜解之,令濡,不過三,瘥。華佗治疥瘡神方黃連十四銖藜蘆十二銖大黃一兩乾薑十四銖茹十銖莽草十二銖羊躑躅十銖上藥搗篩,以豬脂二斤,微火向東煎之,三上三下。膏成去痂,汁盡敷之,極效。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華佗治諸癩神方凡癩病皆起於惡風及觸犯忌害得之。初覺皮膚不仁,淫淫若癢如蟲行,宜急療之。
  • 《華佗神方》皮膚病神方 (下)
    華佗治疥瘡神方黃連十四銖藜蘆十二銖大黃一兩乾薑十四銖茹十銖莽草十二銖羊躑躅十銖上藥搗篩,以豬脂二斤,微火向東煎之,三上三下。膏成去痂,汁盡敷之,極效。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孫思邈注)華佗治白癩神方凡癩病語聲嘶,目視不明,四肢頑痺,肢節大熱,身體手足隱疹起,往往正白在肉裡,鼻有息肉,目生白珠,當瞳子,視無所見,此名白癩。治用∶苦參五升露蜂房(炙)五兩皮(炙)一具曲三斤上以水三鬥五合,合藥漬四宿,去滓。炊米二鬥,釀如常法,酒熟。
  • 十二部經到底是哪些
    十二部經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著作--《如意寶藏論》當中也講到,第一轉法輪叫四諦法輪,第二轉法輪叫無相法輪,第三轉法輪叫善辨法輪,也就是宣說如來藏的光明部分,二轉法輪主要講空性,一轉主要講普通眾生的法,四諦、十二緣起等。十二部經是三轉法輪所有的經典都可以包括,只不過有部分是小乘的經典,部分是大乘的經典,而密乘的經典屬於剛才的大陀羅尼。
  •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七十七
    若酒服十二丸,日二服,加至二十四丸止。四時常服,滿千日,則腸化為筋,色如童子,發白更黑,齒落再生,力敵十人。經三千日,行五百裡,走及奔馬,能役使鬼神。滿七千日,形體骨髓皆易,更受新者,五嶽朝拜,青腰玉女,皆來侍衛。滿萬日,白日升天,上謁太上玉宸君,拜為仙公,壽與天地相畢。忌大醋、陳臭物及遇死喪孝家,合藥時,勿使小兒、婦人、雞犬殘疾不足人見之。
  • 藥師經札記 (二十七)經文 15
    在因地發十二大願,是菩薩的願力;而令一切有情所求皆得,則是成佛以後,本願功德的圓滿成就。佛在因地發了大願,並非把一切留到成佛以後,而是照願心去實踐,去求充實,去完善。這樣,惑業慢慢蠲除,功德日益增長,直至成佛,才究竟圓滿。太賢法師在他所撰寫的《藥師經》註解《本願藥師經古蹟》中說:「《阿修羅經》雲,琉璃光菩薩遇智勝佛初發總願,寶頂佛所始發別願。」
  • 投稿丨《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探析
    《輔行訣》指出,《傷寒論》據《湯液經法》成書(此論與皇甫謐合,皇甫謐云: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輔行訣》指出「漢晉已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事此《湯液經法》」,「昔南陽張機,依次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法明晰,後學鹹尊之」,然《輔行訣》最精彩之處莫如湯液經法用藥圖(見下圖)。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行者應當常常讀誦法華經典,思維經義,以如來知見燻修自己,久而久之,自得心開,於不持而持中就受持了法華經。前面佛陀曾說「不受一切法」,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菩薩以不受一切法故而得以受持法華經。【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
  • 十二透穴法簡介
    其十二透穴為: 一、肩髃透極泉:肩髃為手陽明經與陽蹻脈之會穴,其功能可疏經絡,祛風溼,利關節,調氣血;極泉為手少陰心經起始穴,有清心寧神,通經括活絡的功能。二穴相透,可疏通陽明和少陰之經絡氣血,利於肩關節之恢復。二、腋縫透胛縫:二者皆為經外奇穴,有舒筋利節、活血通絡之功能,透刺可促進上肢功能恢復。
  • 受籙次第法信儀
    受籙次第法信儀  初受道法信  銀鐶一雙,細紙一百張,刀一口,筆兩管,硃砂一兩,墨一挺,青絲五兩,細席一領,薪十束,米一碩二□,絹一百二十尺,錦囊一盛籙。  受四部禁氣法信  大刀一口,命米兩碩四□,薪一百束,絳紋七尺五寸,銀鐶一雙,白素四十尺,紙一百張,墨一挺,香十兩,書刀一口,硃砂二兩。
  • 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
    佛學論文寫作方法112第六章02 為什麼《大般涅槃經》要將十二因緣法的識,定義為入胎識(第八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