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球迷已進入法國時間,四年一度的「歐洲杯」打響啦!
豪門、黑馬、巨星、小鮮肉、賭球...朋友圈被這些詞彙刷屏。
而且現在茶餘飯後總是離不開今天哪場,誰對誰,然後根本就停不下來了
😄
微信君仔細想了想如果某人是一個非球迷,大多情況下在聽到別人談論足球時儘管沒興趣還是會禮貌性的聽一下。
那非球迷怎麼才能裝成「懂球帝」的樣子,融入這個狂歡的群體?我相信這樣的科普文章應該滿處都是吧...
所以我當然不是來普及足球知識的啦,我只是來提醒你這些電影
.
.
.
《勝利大逃亡》
《勝利大逃亡》雖然不是最早的一部足球電影,但絕對應該是最有名的。多年以後,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美式主旋律電影中的政治色彩最終褪去,只留下其中的足球元素和貝利及一幹歐洲名將的球技為歷代球迷們所津津樂道。
這是一部有關尊嚴的電影,會踢球的盟軍戰俘們不願苟且地從下水道爬出去,毅然決定在比賽中奮力一搏。歡樂且不明真相的群眾們隨著哨聲湧入球場,戰俘混入群眾。最後皆大歡喜,只留下一臉懵逼的德國人。
據說,作為劇組中最大牌的演員,當初的粗糙小鮮肉史泰龍堅持要以守門員的身份射入最關鍵一粒進球,一廂情願地想向全世界觀眾灌輸美式橄欖球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當時,還沒成為烏鴉嘴預言帝的貝利聽到這個消息心裡一定洋溢著鄙視的呵呵。
《一球成名》
2005年的美國已經早已不是那個曾經的足球沙漠,這一年另一部影響力巨大的足球電影新鮮出爐了,這就是《一球成名》。這部勵志電影講述了拉丁裔青年桑蒂亞哥憑藉足球天賦和不懈努力,成為英超球星的故事。
作為美國對外宣傳的橋頭堡和重要喉舌,好萊塢擅長在各類題材的電影中夾帶私貨,影片除了在大銀幕上展示出英超聯賽的風起雲湧和精彩恢宏外,還在短短兩小時內,將馬拉度納、羅納爾多、歐文等諸多球星的成長曆程交織融合成了一個故事——按照著名足球解說員黃大仙走心演繹的套路,他們「在這一刻靈魂附體」,圓滿完成了一個怎麼看都是美國夢的傳奇。
《足球流氓》
似乎是對好萊塢的電影霸權主義表達不滿,紳士的英國人終於坐不住了,從2004年開始,幾部等英倫範的足球電影便相繼出世。
內斂的英國電影人顯然更注重電影的戲劇質感,大多呈現出一種現代背景中的古典氣質,更會將注意力放在深究被娛樂追求所忽視的此中深意上。
《足球工廠》以及後來的幾部《足球流氓》都直面了一個現實問題:足球流氓。粉絲是一個奇怪的存在,不管多理性的人,在變成「粉絲」以後都會不自不覺地瘋狂起來,但現實是「粉絲」的身份並不會令人瘋狂,但成為粉絲會誘導出內心中被壓抑的負面情緒。
《足球工廠》被BBC評價為「揪著這個足球國家的鼻子,讓人們看清足球流氓骯髒的歷史」。影片男主角湯姆•傑森是二十出頭的無業青年,住在倫敦西,日常生活除了買醉和吸毒,就是和其他切爾西隊鐵桿球迷們一塊挑釁異己,偶爾展開接頭火併。隨著越發沉迷於藉口足球發洩暴力,傑森就越發恐懼,然後就開始了自我救贖。湯姆對生活的懷疑,隱喻了足球流氓追求快感和刺激之後的不安。
《足球流氓》系列電影共3部,質量良莠不一,作為英美合拍片,其對娛樂化效果的追求要高於《足球工廠》。這兩部電影是很多人接觸足球亞文化群體的開始,這種「足球」加「古惑仔」的敘事角度,拉近了部分觀眾的距離,成為英格蘭足球不折不扣的球迷或者偽球迷。
《曼聯》
2011年的電影《曼聯》講述曼聯歷史上關於「巴斯比寶貝」的真實故事,這是曼聯隊史上最年輕的一支贏得聯賽冠軍的隊伍。1958年的慕尼黑空難令曼聯失去8名隊員,遭受沉重打擊。《曼聯》以此為背景,將劇情聚焦於時任助理教練的吉米•墨菲和年輕球員博比•查爾頓的身上。展現了災難前曼聯隊的輝煌以及重大的災難後球隊的重建,代表了曼徹斯特這座城市強大的精神力。如果說美式體育勵志片展示了個人英雄主義的牛仔情結,那麼《曼聯》所強調的就是既講究永不言敗的浪漫主義又絕對要一絲不苟騎士精神。
《魔鬼聯隊》
同樣講述一隻球隊故事的英國電影還有《魔鬼聯隊》,反映的是諾丁漢森林隊前主帥布裡安·克拉夫人生低谷的一段日子,很多觀眾卻從中解讀出一大撥相愛相殺的腐國本色。
《成事在人》
《成事在人》同樣是一部表現弱隊受加持打雞血的電影,雖然並非足球題材,但英式橄欖球與足球氣韻相通,而且也不用非得套上聖衣才可以上場比賽的。應廣大影迷的強烈要求,摩根·弗裡曼終於化身為納爾遜·曼德拉,然而他們長得一點都不像。這部2009年的電影似乎有種獻禮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意味,講述的是1995年曼德拉剛剛就任為南非總統時承辦橄欖球世界盃的故事,結尾的一段點球大戰也可以算得上扣人心弦。儘管在曼德拉身後,他對南非的政策改革見仁見智褒貶不一,但這部電影依然散發著強烈的美國風味政治理想。
《歐洲的一天》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明確以歐洲杯為題材的電影,但是已經有一小撮不懷好意的電影人將吐槽的矛頭指向了歐洲杯的「兄弟「——歐冠。2005年,德國和西班牙合作推出了戲喜劇《歐洲的一天》:在歐洲冠軍杯的最後一天,歐洲四座城市分別上演的四出搶劫案牽引出了八個國家國民心態的差異。導演的目的可能以此來隱喻在號稱「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也只有足球和搶劫才算真正的全球同步。建議球迷們不要以看球的心態看這部電影,因為整部片子基本都在老老實實地講搶劫。
《伯爾尼的奇蹟》和《越線》是兩部難得的跟足球有關的藝術電影,前者取材1954年瑞士世界盃,以足球為引子牽引出父子關係、家庭倫理,以及戰後德國重建等多重複話題;後者將故事背景放在了足球王國的巴西,展示出貧困的社會底層的無助和絕望,以及生活其中的窮人的掙扎和艱難。
(完)
圖片來自網絡
如需轉載先請私信聯繫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味 | 經典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taeteawenxueyuan」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