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宣講會現場
紅網時刻長沙12月10日訊(記者 賀衛玲 通訊員 楊力錚)在長沙市天心區,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花費數百萬幫助殘疾人考取駕駛證,拓寬就業渠道,讓殘疾人掌握命運的方向;在長沙理工大學,有一位博士生,自幼患腎炎每天必須用4次透析維持生命,仍然強忍病痛求學,獲得6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用自己的發明幫助了很多人......12月10日,這一老一少兩位「中國好人」走進長沙理工大學「榜樣的力量」宣講會,為師生講述最感人的中國故事,傳遞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次宣講會由長沙市天心區委宣傳部、文明辦主辦,長沙理工大學承辦,近500名師生現場聆聽了報告。
20多年前,張建明辭職創業,創辦了長沙遠徵駕校,經過20年發展,駕校已成為一所固定資產4000萬元的大型培訓學校。但是,看到不少殘疾人飽受命運的不公,他力排眾議,花費巨資打造專門的殘疾人駕培場地。為照顧殘疾學員的學習和生活,張建明的牽頭組建了20多人的助殘志願者服務團隊。從訓練場到宿舍裡,從輪椅旁到餐桌邊,推輪椅、洗被褥、盛飯菜、遞茶水,到處都有助殘志願者活動的身影。張建明本人也天天與殘疾學員摸爬滾打在一起,傳道授業,噓寒問暖,讓殘疾學員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目前共有205名殘疾學員來校報名學習,132名已考取駕駛證並走上新的創業就業之路。
在艱辛創業、艱苦奮鬥的過程中,張建明始終認為敬業奉獻是一種幸福,助人為樂是一種幸福,幸福要不斷傳遞。「我覺得我有一種責任,就是要把我們所做的這些有價值的事情,讓青年一代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但是良好的作風、品德是相通的,青年人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才會發展得更好,我們的國家、社會才會發展得更好。」張建明在和青年學子互動交流時表示。
「世界以痛吻我,我偏要報之以歌」,宣講會上,長沙理工大學博士生鄒勇松講述了自己用奮鬥「抄底」病痛人生的故事。
湖南新化人鄒勇松出身農民家庭,4歲時因一場高燒患上腎炎。2017年,鄒勇松病情急劇惡化入院,被診斷為尿毒症。此後的近兩年時間裡,鄒勇松自購藥品完成了1000多次腹膜透析,透析液包裝盒在他的房間堆成了小山。他強忍病痛,抓緊被治療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時間,捧出了6項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
2018年,一位因外傷去世的愛心人士捐獻了自己的器官,供腎被移植進鄒勇松體內。目前鄒勇松的生活質量已和正常人差不多,只需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如今的他正在長沙理工大學攻讀博士,繼續他的科研創新之路。
「我的故事只是一個小小的勵志故事,希望大家聽了我的經歷後,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夠擁有持續奮鬥的勇氣,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人、關心自己的人,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而是要拼盡全力,不留遺憾。」鄒勇松說。
「兩個不同時代的人,卻給予了我們同樣的感動與力量,相信這種力量,會帶給我們更多前進的勇氣與光亮。」宣講會現場,師生眼含熱淚,現場響起了一遍又一遍掌聲。
長沙理工大學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方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將切實把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志願服務各項道德建設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大力弘揚好傳承好身邊榜樣的力量,不斷夯實全校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基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轉化為我校師生的自覺實踐和價值導向,努力打造星城精神文明建設新高地。
本次活動是「榜樣的力量」天心區道德模範、中國好人宣講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積極發揮道德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深入發展,鼓舞廣大學子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