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詠自曝曾帶兒子看心理醫生:父母總做這件事,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2020-12-17 健康好孕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和孩子的相處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他們經常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總是覺得是孩子錯了。

著名演員袁詠儀就是這樣一位媽媽,有一段時間,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兒子魔童好像是心理出現了問題。他變得易怒,在學校總是容易發脾氣,上課也不認真聽講,注意力很難集中,而且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後又去騷擾別人,最嚴重的是,還對別人說,不想要自己這個媽媽。

袁詠儀非常困惑和難過,認為孩子也沒有受到什麼刺激,為什麼變成這樣,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的兒子得了多動症,所以就帶著他去看心理醫生。誰知,醫生卻告訴她,問題是出在她自己身上,是因為她太過自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應該自己說了算,認為魔童一定要按照她的意願生活才行,給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下,魔童才出現了哪些症狀。從那以後,袁詠儀就開始慢慢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儘管她還是有一些控制欲,但是已經改變了很多,與兒子的關係也漸漸變好。

其實,很多父母身上都有和袁詠儀一樣的問題,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不聽自己的話就是不對,也正是這種做法和想法,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更加親近呢?

1. 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是,我們不喜歡受到束縛,那麼孩子也一樣,但是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就應該從小到大都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偏離了他們給孩子預定的軌道,就覺得是孩子在犯錯。實際上這種想法非常錯誤,不僅會導致孩子獨立性差,以後遇到問題也不敢獨立思考解決。家長真正應該做的就是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相處。

2. 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家長必備的功課,然而卻只有很少的家長能夠做到,很多家長每天都在做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需要。比如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想要那個好看的,但是家長卻覺得那個不實用,最終還是買了家長認為好的那個,但是孩子卻不開心。當家長學會傾聽,那麼跟孩子的矛盾就會減小很多,因為孩子覺得父母真正尊重了他們的意願。

3. 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家長在親子問題上一直處於統治地位,以上位者的姿態管理著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犯了錯也不會去承認,最終都會把錯誤歸結在孩子身上,這會讓孩子養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太過於強勢的父母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問題,首先從自身考慮,多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再去尋找孩子的錯誤,這樣,才能養成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而不是誰的地位低誰就有錯。

在親子關係裡,並沒有誰管著誰這一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家長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去跟孩子好好交流,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袁詠儀帶孩子看心理醫生,發現病的是自己:別再讓孩子成犧牲品
    她就曾在一檔節目中說:有一段時間,兒子十分很討厭我,甚至不願意和我說話,我沒辦法了,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卻說問題出現在我自己身上。在這次事件之後,袁詠儀就改變了自己與兒子交流的方式,凡事都會事先問一問兒子的想法,在自己與兒子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也會先聆聽完孩子的話,最後再作出決定,給予孩子極大地尊重。
  • 越是窮人家的父母,越喜歡做「這3件事」,以為對孩子好實則毀娃
    以前老一輩人們常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因為家境貧窮那些孩子不得不早早學會做家務、幹活,他們閱歷會比同齡人更多、更早熟,自然能很好地體會父母為家庭付出的不易,所以他們做事有幹勁、耐苦能勞,慢慢地在事業打拼上也會幹得不錯。
  • 會給孩子帶去陰影的這幾件事!比父母打罵更讓孩子害怕
    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那些孩子最害怕的事情,你們做了幾件呢?一起看看吧。 但願看完這篇文章後,父母們能對自己不經意卻傷害孩子的行為多多注意一下。
  • 父母做的這6件事,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助和害怕,父母一定要注意
    在傳統觀念裡,我們是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我們把自己定義為監督、指導和帶領孩子的前行的長輩,覺得孩子就應該聽從我們的,不聽話就是叛逆,就不是乖孩子。但事實這種觀念卻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做父母的正在做無數令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正在親手把孩子推離自己。孩子害怕父母做的6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
  • 袁詠儀因兒子反常的行動,帶兒子看心理醫生,結果卻令她內疚不已
    ,所以不一定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是正確,有些時候,父母認為是孩子做錯了,但其實做錯的是父母自己。在發現兒子出現問題之後,袁詠儀馬上帶自己的兒子去看心理醫生,沒想到經過心理醫生的診斷發現,其實心理出現問題的並不是張慕童,而是袁詠儀自己。袁詠儀總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了,很多事情都不聽孩子的意見,單方面的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做她要要求的事情,在這強壓力下,張慕童久而久之的就出現了哪些症狀。
  • 白熊效應:越制止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家長要警惕,及時改善
    之後這類情況愈演愈烈,以至於造成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其父母實在受不了小強的種種表現,便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根據心理醫生說,小強這些行為是白熊效應的反應。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只要通過科學的手段糾正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一、什麼是白熊效應?
  • 小時候「逼」孩子做這4件事,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
    但學習這件事,僅有興趣是不夠的。多多也有不想練琴的時候。 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大人省心,孩子省事,但這不是尊重,而是放縱。 學習,從來就是一件很苦的事。 孩子的優秀一定是大人付出了心思、孩子付出了努力。
  • 《愛的釐米》徐秀蘭:無微不至的愛,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最近有一部熱播劇《愛的釐米》,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有。播出後,雖然引來瘋狂吐槽,但劇中的一些家庭問題卻非常值得我們關注。這部劇講述的是,男主徐清風(佟大為飾)——醫生,和女主關雨晴(佟麗婭)——民航機長直接相識相愛的經過。
  • 袁詠儀自爆兒子曾想「換個媽媽」: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她坦言,兒子曾經很討厭我,一度不願意和我說話。萬般無奈之下,她只好帶兒子去看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的話讓她很震驚,醫生告訴她,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她這個做媽媽的存在問題。原來,袁詠儀脾氣很暴躁,也非常強勢,是個很嚴厲的媽媽,很少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
  • 7歲男孩身高從1.13米長到1.24米,醫生:這半年父母只做了3件事
    說到孩子的身高,很多父母都很重視,畢竟孩子個子矮小,不僅導致心理髮育不健康,還會影響以後的工作生活。家長們都知道,影響孩子長個子的因素,除了遺傳,還有後天的因素,主要包括營養、運動和睡眠。一部分家長會有疑問,我家孩子不缺營養啊,每天牛奶鈣片不缺,可個子還是長得很慢,為什麼會這樣子?其實,營養現在的孩子都不缺,主要是看吃進去的營養,孩子脾胃是否能吸收和利用,因為脾胃主要是從吃進去的食物中提取營養物質,再輸送到身體的其他器官,如果脾虛胃積食,孩子吃再多的營養也是於事無補,吸收不了,自然個子沒法長。
  • 三個兒子考上斯坦福,教育博士陳美玲告誡:父母不要做這6件事
    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成才,會為孩子做很多事。比如制定滿滿當當的學習日程,替孩子報各種培優班等等,可是這樣真的就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嗎?陳美玲告誡各位家長:教育孩子時,這6件事不要做一、不要和別人家孩子比較陳美玲認為:總拿孩子去跟別人比較,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能力,自身的優點和潛能也不願意再展現出來。
  • 小時候「逼」孩子做這3件事,幫助孩子更加從容過好未來的人生!
    為什麼別人在看漫畫我卻在學畫畫 對著鋼琴說話原來,在周董4歲時,媽媽葉惠美就察覺到了兒子對音樂的興趣及天賦,於是就請專業的老師幫他輔導。為了能夠讓兒子繼續堅持下去,在練琴時,媽媽就拿著藤條站在身後盯著,正是有了母親的督促,才令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堅持到了現在。在某次節目中周董講過:「如今真的非常感謝她,所以我寫了《聽媽媽的話》。」這聲感謝,想必周媽媽聽了也會覺得倍感欣慰吧。
  • 15歲的孩子半夜偷穿絲襪被發現,家長問該不該帶孩子看心理醫生?
    孩子們在家裡日子也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開心和哭笑得不得以及一些奇事,剛剛看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熱搜:15歲的孩子半夜偷穿絲襪被家裡人發現了,家長不知道還如何是好,向網民詢問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並且孩子在15歲時正是到了一個叛逆期了,這時候如果父母不問緣由就是一頓打罵,只會是添油加醋,讓孩子更加的叛逆了。其實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就是父母的打罵,一點小事情,就會吼孩子,這是不可取的。
  • 被父母拋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
    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的思想發育都是非常的快速的,並且現在孩子的思想成熟的時間也是比較早,這樣的情況下,往往孩子對於某些事情方面會出現比較敏感的現象發生,在生活當中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加重視,關注孩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媽媽不要拋棄我的現象發生了.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兒童被父母棄醫院三年不聞不問,管護士叫媽媽。
  • 四年級男生說謊成癖 父母帶他到醫院看心理門診
    後來小陶就上小學了,還是改不了淘氣、貪玩的天性,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他也不愛做。但他知道,如果父母知道他不做作業,肯定又會打他,於是就不告訴父母。老師這邊他也有各種理由:生病啦,本子弄丟了啦,父母同意他不做等等。  這麼兩頭一騙,父母和老師都被他騙過去了。小陶嘗到了甜頭,說謊開始變本加厲,他開始學父母的籤名,有些考得不好的成績單,他也不給父母看,自己籤上父母的名字。
  • 父母對自己的行為引以為傲,卻會讓孩子覺得丟臉,你做過哪件事?
    可是,有的母親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母親卻並不在意自己的行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什麼不可做都不知道。也許媽媽會覺得,「我是你媽媽,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但是卻很難意識到,父母的這種做法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父母對自己的行為引以為傲,卻會讓孩子覺得丟臉,你做過哪件事?
  • 有遠見的父母,「這3件事」上會逼孩子一把,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
    01有遠見的父母,「這3件事」上會逼孩子一把,長大後孩子會感謝你著名主持人樂嘉有一個女兒,和普通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在教育上,讓孩子學會吃苦、學會堅持、學會獨立,在這「3件事」上逼孩子一把,長大後他會感謝你,還是像樂嘉一樣做個有遠見的父母,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古人云:「父母之愛子,也為之計深遠。」要想孩子一生受益,在教育上家長們就要做到眼光長遠,只有這樣才能不局限於孩子當下的辛酸苦楚,讓孩子真正從經歷中成長。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 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如果你有兒子,請告訴他這幾件事,能助兒子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順利
    家有兒子,想把兒子教育好,那麼作為父母,一定要儘早告知兒子這幾件事,能助兒子的人生之路走的更順利,孩子長大後成才有出息的可能性也才更大。如果你有兒子,請告訴他這幾件事①告訴兒子,成功沒有捷徑家有兒子,父母一定要告訴他,任何成就,都是需要自己用心地一點點去努力才能實現的。
  • 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做這四件事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標榜,父母的言行在孩子面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未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但聰明的父母決不會在孩子面前做這四件事,給大家分享正確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