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和孩子的相處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他們經常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總是覺得是孩子錯了。
著名演員袁詠儀就是這樣一位媽媽,有一段時間,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兒子魔童好像是心理出現了問題。他變得易怒,在學校總是容易發脾氣,上課也不認真聽講,注意力很難集中,而且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後又去騷擾別人,最嚴重的是,還對別人說,不想要自己這個媽媽。
袁詠儀非常困惑和難過,認為孩子也沒有受到什麼刺激,為什麼變成這樣,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的兒子得了多動症,所以就帶著他去看心理醫生。誰知,醫生卻告訴她,問題是出在她自己身上,是因為她太過自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應該自己說了算,認為魔童一定要按照她的意願生活才行,給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下,魔童才出現了哪些症狀。從那以後,袁詠儀就開始慢慢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儘管她還是有一些控制欲,但是已經改變了很多,與兒子的關係也漸漸變好。
其實,很多父母身上都有和袁詠儀一樣的問題,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不聽自己的話就是不對,也正是這種做法和想法,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更加親近呢?
1. 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是,我們不喜歡受到束縛,那麼孩子也一樣,但是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就應該從小到大都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偏離了他們給孩子預定的軌道,就覺得是孩子在犯錯。實際上這種想法非常錯誤,不僅會導致孩子獨立性差,以後遇到問題也不敢獨立思考解決。家長真正應該做的就是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相處。
2. 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家長必備的功課,然而卻只有很少的家長能夠做到,很多家長每天都在做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需要。比如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想要那個好看的,但是家長卻覺得那個不實用,最終還是買了家長認為好的那個,但是孩子卻不開心。當家長學會傾聽,那麼跟孩子的矛盾就會減小很多,因為孩子覺得父母真正尊重了他們的意願。
3. 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家長在親子問題上一直處於統治地位,以上位者的姿態管理著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犯了錯也不會去承認,最終都會把錯誤歸結在孩子身上,這會讓孩子養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太過於強勢的父母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問題,首先從自身考慮,多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再去尋找孩子的錯誤,這樣,才能養成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而不是誰的地位低誰就有錯。
在親子關係裡,並沒有誰管著誰這一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家長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去跟孩子好好交流,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