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和賣油翁兩篇古文都是每一個學生必學之內容。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賣油翁更是出自大文豪歐陽修之手。兩者故事不同且本身要表達的意思也有差異,前者表明經過反覆的實踐和練習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才能遊刃有餘,而賣油翁依據是「無他,唯手熟爾」!兩者又有相同點,即大量的練習和重複!我們的園丁充分利用這兩個故事激勵和要求我們的孩子,要「頭懸梁,錐刺股」,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唯有勤奮努力,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本領,學有所成。但,真的對麼?不,大錯特錯!

我們都知道,凡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的。老師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考試成績出眾,所以就使用各類「打雞血」的手段——這兩個故事連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一起名列老師們「雞血庫」前三甲之列——最有效的提高成績的手段是「刷題」,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成為一種學習的常態!有些老師更是要求參加考試的考生看到題目必須是自己反覆練習過的,所以一看必然就會。

目的也分很多種:老師的目的,家長的目的;短期的目的和長期的目的;還有就是終極目的尤其是家長的終極目的——孩子將來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美滿,有社會地位,既享受現實的生活,也能展望詩和遠方!任何遺忘了終極目的的短期目的即使達成也其實是一種失敗。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孩子,但家長面對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個孩子啊!
還是以賣油翁的故事來說,賣油翁目的是賣油,這個非常漲氣勢的答覆「無他,唯手熟爾」後面付出了怎麼樣的代價?當然是很多次的練習,也可能浪費了不少的油,但有意義嗎?如果他的職業是表演這個倒油過程(類似於雜技演員)無可厚非,如果只是賣油,一個漏鬥就解決的事有必要嗎?

同樣的還有鐵棒磨成針的故事,造成多大的浪費和無謂的勞動……我在上一篇文章裡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這種壓抑孩子天性,感悟科學性甚至有些無人性的重複性練習只是在訓練孩子的考試能力——我們也要承認好成績有可能讓孩子才能抓後面的機會——但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訓練出一個考試能力極強現實生活中就無所適從的考試高手,不要讓孩子走向社會了(那時考試的階段性目的已經完畢)才發現自己除了會考試一無是處!另外,作為父母來說,還要承擔孩子可能產生心理問題的災難性後果。

蘇格拉底曾說過:許多賽跑的人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幾步。我們中國古人也說:行百裡者半九十!如果考試能力需要的時間只是人一生的前四分之一的話,我們有必要讓孩子搭上一生的幸福麼?
附:我們不討論當時的情況是如何製造針的以及宋朝是否有漏鬥的問題(實際上上古就有骨針而宋朝就有布漏鬥和瓷質漏鬥),我們只是講一個道理!具體的目前的學習方式的危害性在上一篇文章裡(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有何妨?連結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8006528766208366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已經有深入的論述,歡迎您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