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錯特錯!庖丁解牛和賣油翁的道理能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嗎?

2020-12-15 尚有一輪明月

庖丁解牛和賣油翁兩篇古文都是每一個學生必學之內容。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賣油翁更是出自大文豪歐陽修之手。兩者故事不同且本身要表達的意思也有差異,前者表明經過反覆的實踐和練習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才能遊刃有餘,而賣油翁依據是「無他,唯手熟爾」!兩者又有相同點,即大量的練習和重複!我們的園丁充分利用這兩個故事激勵和要求我們的孩子,要「頭懸梁,錐刺股」,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唯有勤奮努力,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本領,學有所成。但,真的對麼?不,大錯特錯!

頭懸梁錐刺股不僅效率底下還殘害身體

我們都知道,凡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的。老師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考試成績出眾,所以就使用各類「打雞血」的手段——這兩個故事連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一起名列老師們「雞血庫」前三甲之列——最有效的提高成績的手段是「刷題」,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成為一種學習的常態!有些老師更是要求參加考試的考生看到題目必須是自己反覆練習過的,所以一看必然就會。

老師的目的和家長的目的真的一樣麼?

目的也分很多種:老師的目的,家長的目的;短期的目的和長期的目的;還有就是終極目的尤其是家長的終極目的——孩子將來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美滿,有社會地位,既享受現實的生活,也能展望詩和遠方!任何遺忘了終極目的的短期目的即使達成也其實是一種失敗。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孩子,但家長面對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個孩子啊!

還是以賣油翁的故事來說,賣油翁目的是賣油,這個非常漲氣勢的答覆「無他,唯手熟爾」後面付出了怎麼樣的代價?當然是很多次的練習,也可能浪費了不少的油,但有意義嗎?如果他的職業是表演這個倒油過程(類似於雜技演員)無可厚非,如果只是賣油,一個漏鬥就解決的事有必要嗎?

賣油翁是賣油的不是表演賣油的

同樣的還有鐵棒磨成針的故事,造成多大的浪費和無謂的勞動……我在上一篇文章裡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這種壓抑孩子天性,感悟科學性甚至有些無人性的重複性練習只是在訓練孩子的考試能力——我們也要承認好成績有可能讓孩子才能抓後面的機會——但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訓練出一個考試能力極強現實生活中就無所適從的考試高手,不要讓孩子走向社會了(那時考試的階段性目的已經完畢)才發現自己除了會考試一無是處!另外,作為父母來說,還要承擔孩子可能產生心理問題的災難性後果。

任何一個家長的終極目的不是要高分低能

蘇格拉底曾說過:許多賽跑的人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幾步。我們中國古人也說:行百裡者半九十!如果考試能力需要的時間只是人一生的前四分之一的話,我們有必要讓孩子搭上一生的幸福麼?

附:我們不討論當時的情況是如何製造針的以及宋朝是否有漏鬥的問題(實際上上古就有骨針而宋朝就有布漏鬥和瓷質漏鬥),我們只是講一個道理!具體的目前的學習方式的危害性在上一篇文章裡(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有何妨?連結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8006528766208366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已經有深入的論述,歡迎您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張豐乾:盲人摸象、庖丁解牛、賣油翁酌油、輪扁斫輪,蘊含了這些...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盲人摸象、庖丁解牛、賣油翁酌油、輪扁斫輪……古人講哲理,往往通過寓言或故事的方式,但是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方法論可以怎樣深入挖掘?
  • 初中課文《賣油翁》的最後一句話為什麼被教育局刪除了?
    這些文人的文章跟社會很貼切,有時候是淡淡的鄉愁,有時候是回憶童年往事,這些文章都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積極向上,所以他們的文章很適合我們中學生學習。中學生有思考的能力,正處於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一絲不好的影響很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教育局對中學生課文的篩選是十分重視的,哪怕是一句話出錯都不行,《賣油翁》就是這樣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原因很現實
    而賣油翁則回了句「沒有別的,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 陳堯諮很不服氣,便反問賣油翁哪裡來這麼大口氣。結果賣油翁拿出一個葫蘆,將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再舀了一瓢油葫蘆裡倒。只見油順著銅錢口涓涓細流進葫蘆裡,一瓢下去,銅錢上未沾半點油星。看得陳堯諮也是目瞪口呆,遂他也明白了熟能生巧之理,連忙給賣油翁賠不是。
  • 《賣油翁》的最後一句,為什麼被教科書刪除了?對學生有影響?
    ——曹雪芹《紅樓夢》《賣油翁》中有一句:「我亦無他,惟手熟爾。」這便是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一件事情起初做的不順手,但如若日復一日都鑽研這一件事情,久了便可遊刃有餘,這便是熟能生巧。不少人學習一門才藝,最終在此才藝上有所成就,這便是熟能生巧帶來的好處。《賣油翁》正是通過老漢從一枚銅幣中間灌油入桶,但卻不使錢幣上沾染一絲一毫的油事例,為大家揭示了這個道理。
  • 教科書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其實原因很簡單
    上面這段話節選自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的寓言故事《賣油翁》,通過描寫康肅公陳堯諮與賣油翁之間的「較量」,歐陽修向我們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賣油翁》,語文書上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賣油翁的故事想必大家很熟悉了,原文如下:《賣油翁》宋 歐陽修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
  • 《賣油翁》最後一句為什麼被刪,很多人都說錯了!
    《賣油翁》是歐陽修的一篇文章,收錄在中學的教材中,講的是一個叫陳康肅的人射箭很厲害,有一天他碰到一個賣油的老翁,向他展示了自己倒油的技術,然後說陳康肅的射箭技術只是「唯手熟爾」;告訴了我們熟能生巧的道理。
  • 中學教科書中經典課文《賣油翁》,如今為何刪除了最後一句話?
    此文為歐陽修所作,短小精悍,語言通俗,深入淺出,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文中刻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技術高超,但性格自大的陳堯諮,一個是深藏不露的賣油翁。話說陳堯諮射箭十有九中,周圍觀看的人對此稱讚不已,陳堯諮正洋洋得意地看著周圍人時,發現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搖頭。這下他心裡就有些不爽了,咋地?我射得不好?論到你一個賣油的老頭貶低?因此,便上去詢問,你懂怎麼射箭?
  • 教科書為何要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專家:學生看了就不學了
    在如今的學業當中,往往都少不了古漢語詩詞,古人通過詩詞歌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告訴世人一些道理,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就在《賣油翁》當中用陳堯諮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的故事來講述熟能生巧的道理。這篇文章也被選入了語文教科書,是七年級必學的一篇古文,不過這篇《賣油翁》並非原版,它是經過一定的刪減,《賣油翁》被刪除的最後一句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那麼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刪除呢?「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一共包含了兩個不同的典故,也就是典故當中含有典故,這兩個典故分別講的是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
  • 古文閱讀-賣油翁(歐陽修)
    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 課本中熟能生巧的《賣油翁》,「點睛之筆」被刪後,文學沒了靈魂
    在他和賣油翁的對話中,他連續反問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說,你一個賣油的也懂射箭嗎?你瞧我這箭法精妙絕倫吧?歐陽修用短短兩句話,就讓陳堯諮的傲慢、自矜的形象躍然紙上。當賣油翁對陳堯諮表現出質疑時,陳堯諮不以為然,甚至表現出了「忿然」之態,他對老翁的稱呼一下子也從「汝」變成了「爾」。
  • 《賣油翁》世人皆知,為何語文課本移除最後一句?專家:太過消極
    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會對受教育者的身心受到影響,作為重要的教育工具,在學生的心目中,它便是權威,自然是要經過嚴格審查。一般來說,能夠入選教科書的古文必定有它入選的理由。前段時間電視劇清平樂有幾個角色被稱作是北宋默寫天團,其實是他們幾位都在教科書中。比如說蘇軾、晏殊、範仲淹,而歐陽修顯然也在其中。
  • 歐陽修《賣油翁》作品賞析
    白話譯文康肅公陳堯諮善於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誇。曾經(有一次),(他)在家裡(射箭的)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那裡斜著眼睛看著他,很久都沒有離開。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陳堯諮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
  • 語文課的《賣油翁》,最後一句為何要刪除?你看最後說了啥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還要學習很多門學科,比如數理化等等,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學習這麼龐大的文學體系。那麼語文課本的編排,就需要多下一番功夫了。比如唐詩三百首就是一個例子,而事實上,中國的唐詩何止是三百首,只不過是專家學者經過精心的挑選,認為這些詩歌是比較經典的,那些未被入選的,其實也有很多千古名句,只不過不能一一囊括在內。
  • 《賣油翁》知識點匯總
    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譯文:康肅公陳堯諮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一點自誇。(他)曾在自家的菜園裡射箭, 有一個賣油老翁放下擔子,站在一旁,斜著眼看他射箭,久久不離開。(老翁)看到陳堯諮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點點頭。原文: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 賣油翁
    譯文及注釋譯文  康肅公陳堯諮擅長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誇。曾經有一次,他在家裡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那裡不在意的看著他,許久都不離開。賣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諮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嗎?」
  • 【第529期】〔教學設計〕賣油翁
    同學們,在能夠翻譯全文的基礎上,你能把這個故事複述下來嗎?試一試,用30秒來講一下這個故事吧! (三)三讀課文,走近人物故事講完,不論是「善酌油」的賣油翁,還是「善射箭」的陳堯諮,兩個人物都形象鮮明,躍然紙上,如在我們眼前。
  • 七下《賣油翁》知識清單
    句意:你怎麼能輕視我射箭的本領?)    ② 康肅笑而遺之(「遣」:使動用法,「使……走」,打發。句意:陳堯諮笑著讓他走了。)    ③ 吾射不亦精乎(「射」:動詞做名詞,射術、射技、射箭的本領。句意:我射箭的本領不是很精湛嗎?)
  • 課內文言文複習:《賣油翁》
    ,告訴人們「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誡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有長處也沒有驕傲自滿的必要。因為故事的目的是通過賣油翁對酌油的技巧的解釋來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2.描述陳堯諮射箭和賣油翁酌油這兩段文字,哪一段寫得比較詳細,哪一段寫得比較簡略,這是為什麼?寫賣油翁瀝油一段詳細,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藝制服對方的形象;略寫陳堯諮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寫,對他恃技驕橫則較詳,便於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 《賣油翁》課堂實錄
    《賣油翁》預習材料甲文:賣油翁(《筆說》)往時陳堯諮以射藝自高,嘗射於家圃。有一賣油翁釋擔而看,射多中。陳問:「爾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對曰:「無它能,但手熟爾。」陳忿然說:「汝何敢輕吾射!」這兩方面意圖,在《賣油翁》的修改中表現得都十分充分。二、修改稿和原稿的區別?    原文:賣油翁(《筆說》)往時陳堯諮以射藝自高,嘗射於家圃。有一賣油翁釋擔而看,射多中。陳問:「爾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對曰:「無它能,但手熟爾。」陳忿然說:「汝何敢輕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