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欄,是登高遠眺者的心理需求吧?
手扶著背靠著可倚的欄杆,俯首或翹望,多愜意呀!結伴遠遊的人們心裡無憂,出門尋樂,每遇登臨憑欄處,必是好風光好去處,縱然涉險也要身臨其境,「瀟灑走一回」的。
華山攀援,宛若天梯的陡硝懸崖上,沒有欄杆是難以想像之險境。
黃山美景奇絕處,天都峰絕壁欄杆上懸著成千上萬把「連心鎖」。假如沒有護攔,再好的鴛鴦,怕也不敢上前「連心」吧?
憑欄處,是悠哉遊哉者棲息心靈之所在。你暫拋塵世俗務,偷空或隻身或結伴置身大自然,呼吸著清新空氣,尋求的當是一份「清幽」抑或心靈寄託。
古時之怨婦,是難以出門的,憑欄處多系自家亭臺樓閣,因此她「怨」起來,詞句裡總蘊著孤、苦、愁、悶四個字。
不信麼,即便是大詞家李清照亦不例外:「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欄幹,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當然,歷史上也有與李清照詞風相似的男爺們。
你聽:「獨自莫憑欄……」
誰呀,誰在這麼說?哦,李煜,那位前半輩子做皇帝後半輩子成奴隸的宋後主。歷史沒留下他做皇帝的政績,卻留下了他「無限江山」之哀嘆,亡國之君,現實與夢幻的反差太強烈,「別時容易見時難」,憑欄也好,做夢也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
細究起來,歷史上憑欄抒情狀懷者,多得不勝枚舉。這裡試說幾例: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者,幽州臺下偉丈夫陳子昂也。
「日照香爐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仙李白的浪漫,真令人羨慕;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詩聖杜甫的吟唱!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大學士蘇東坡借酒澆愁發的感嘆,千年之後仍有不少人記得。
……憑者,倚也,心靈寄託也。
所謂憑欄,只求心歇就好。倘若心性浮燥,那些欄呀杆呀什麼的,最好莫去理會。
#心靈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