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血戰鋼鋸嶺》,信仰有時候是能勝過槍火,赤手空拳的救人比殺人難太多。我們看到一個在精神力量感召下的一血肉之軀,居然一天一夜在鋼鋸嶺上救下了75個人。他偉大的力量感召了他的同僚,他的戰友,最後大家奮勇殺敵,一舉奪下了鋼鋸嶺,可以說《血戰鋼鋸嶺》是梅爾吉普森《勇敢的心》的升級版,同時也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電影。
講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先回憶一下二戰那次慘烈戰役。說到鋼鋸嶺戰役,它跟之前的硫磺島戰役,並稱為太平洋戰爭中兩大最殘酷的戰役。鋼鋸嶺戰役總共死了多少人,日方死了10萬人,當然包括軍人和平民。那麼美軍呢?死了8萬人。鋼鋸嶺在哪呢?在衝繩島臨海的一個懸崖,懸崖上面還有一塊山嶺,這就叫鋼鋸嶺。鋼鋸嶺易守難攻,日本人特別神出鬼沒,他們幹嘛呢?他們白天就修地下工事,晚上就出來伏擊。所以大家看過電影的,一定對道斯的那個噩夢記憶猶新。因為他閉上眼睛,仿佛日本指揮官就在他對面,兩人距離就30釐米,那種緊迫感,那種戰爭的這種殘酷性,躍然畫面。
很多人甚至為此驚叫不已,那麼當然其實故事本身跟電影差別還是不小的,我們看到了這個裡面的道斯沒有受什麼傷,但在實際上當年的道斯可是一個肺受傷了,同時5塊肋骨給掉了。電影中,他下了山,直接坐著一個擔架去到了救傷的地方,但真實戰場中呢?他是把擔架讓給了受傷更嚴重的戰友。真實生活中,他的妻子多蘿西跟他相識是在教會,而不是說在醫院。這麼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當年其實有很多人問過道斯,我們要拿你這個事跡拍電影行不行,道斯說不行,我一直在等一個人,如果這個人願意拍,我就同意,他等著這個人是誰呢?就是這個片子背後的老男人梅爾·吉勃遜。
梅爾·吉勃遜
梅爾·吉勃遜挺傳奇的,10年前,他的《勇敢的心》就拿下了5項奧斯卡獎。但是這10年間,他像人間蒸發一樣,突然就消失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10年沒有一部叫得響的作品出來呢,原來背後有深刻的原因。
10年前的一天,梅爾·吉勃遜喝了酒之後,駕車在洛杉磯的馬裡布的山邊開車,結果遇到了查酒駕的人。當時因為他喝多了,他就對著警察大呼小叫,他說什麼呢,就類似於「我爸是李剛」之類的意思,他也威脅。他說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整個洛杉磯我都很熟,洛杉磯市長我也很熟,警察局長都是我朋友,我都罩得住的這個地面,在馬裡布就我說了算。結果警察不依不饒,我不管你什麼權貴,不管你什麼明星,我該秉公執法,我就秉公執法。結果他後面越來越過分了,他甚至說出了至今讓很多人覺得完全不可思議的反猶太言論。
他怎麼說的呢?他說,你知道全世界的戰爭有一半是你們猶太人發起的,猶太人實在是太惡劣了。結果警察沒有把這個話往上級匯報,因為他覺得還是想給梅爾·吉勃遜保留一點名節一點面子。但是瞞不住小的網站,把這件事兒向全美的讀者和觀眾公開了,結果往上炸開了,說梅爾·吉勃遜,你居然如此的攻擊警察,更讓人憤怒的是,你竟然在美國犯下了這麼大的一個錯誤,你敢罵猶太人。
大家知道在美國六大電影公司的主管基本上都是猶太人,可以說猶太人控制好萊塢。同時我們看到美國政界商界也有很多猶太精英,梅爾吉普森敢罵天下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現罵猶太人行為,當然就會受到封殺。所以這10年間沒有大的電影公司願意給梅爾·吉勃遜投資。
這電影投資多少?五千萬美金,真的,大公司不願意投,大公司這麼說的,我們可以對你的作品敬禮甚至脫帽敬禮,但是我們當這裡面,我們要對你吐口水,這就是他們對梅爾·吉勃遜的一個態度。其實梅爾·吉勃遜反猶言論出來之後,還出現了一個特別好玩的真實段子。當年的恐怖大亨賓·拉登看到梅爾·吉勃遜的反猶言論的新聞之後,向半島電視臺發送了一段錄像。他在錄像裡面說,唉喲,我很佩服梅爾吉普森這個人,我也反猶,但是你看我說的環境都是山洞,都是一個別人找不到地方,你居然敢在那麼繁華的地方講出這樣的話。唉,我也勸你,你真的是玩過了。梅爾·吉勃遜不得不連發聲明說自己完全不認識賓·拉登,而且同時心裡並不仇恨猶太人,但是這個影響已經擴大,難以遏制了。
所以,這十年磨一劍的這個梅爾·吉勃遜應該說是也是蟄伏很久啊,他內心一直是想用一個新的作品宣告自己復出。這次的這個表現確實是讓人覺得叫好又叫座,我剛剛看到一個新聞,到了年底,很多公司要搞年會,他們甚至是把《血戰鋼鋸嶺》當成一個工會活動看的電影。我想起當年米盧帶著中國男足衝進世界盃的時候看的其實也是一部梅爾·吉勃遜的電影,這個電影叫《勇敢的心》。《血戰鋼鋸嶺》也值得放給現在的男足看。
優秀的戰爭電影跟不好的電影有什麼差別呢?
我覺得差別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好的戰爭電影必須是拍攝非常精良,技巧非常嫻熟,同時特效運用也是非常得當,人性它是點綴,絕不是全部,不好的戰爭電影可能更多傾向於一種說教,一種對戰爭的這種反思,可能是婆婆媽媽讓人覺得裝。
很多人說《拯救大兵瑞恩》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電影。但是我可以這麼說,現在這部《血戰鋼鋸嶺》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拯救大兵瑞恩》,它在力量的力度上,甚至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年的《拯救大兵瑞恩》講的是很多人去救一個人,《血戰鋼鋸嶺》講的是一個人救了很多人。其實當年的維度更多帶著當年的那個思考的烙印,但現在的維度其實更具有普世價值,更具有與時間性不違背的一個永恆的意義。
看到道斯的事跡包括後來總統跟他授勳,他的笑容,我就覺得《血戰鋼鋸嶺》,不僅會活在現在觀眾的心中,今後也將熠熠生輝。
如果說限制級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在首周逆襲現象級爆款《你的名字》成為單日票房冠軍,以及在工作日連續衛冕單日票房冠軍已經令人驚嘆的話,那麼本周末,面對《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等強片的圍攻,更以其過硬的品質、強勁的實力再次上演逆襲大戲。12月17日,《血戰鋼鋸嶺》以8.7%的排片,高達36.5%的上座率,強勢逆襲,成為當日上座率第一,8.7%的排片下狂攬2210萬,位列當日第三,而上映次日排片高達20.6%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票房也僅有2345萬。12月18日下午,《血戰鋼鋸嶺》當日票房更超過《羅曼蒂克消亡史》,如此耀眼的成績堪稱奇蹟。更面對眾強片圍攻,一部在卡司、題材、受眾等各個方面都不佔優勢的影片,原本是很難有任何機會爆發的,但越是這樣,越能彰顯出《血戰鋼鋸嶺》如今成績的可貴。
▲憑藉過硬的質量和病毒似擴散的口碑,《血戰鋼鋸嶺》在首周日順利登頂
12月16日,因為《長城》與《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大規模開畫,《血戰鋼鋸嶺》的排片被壓縮至僅僅7.5%,不及《羅曼蒂克消亡史》三分之一,但僅僅兩日的時間,兩者的票房處境再次易位而處。《鋼鋸嶺》在這一過程中逆襲的原因,是我們需要重點分析的。
▲依靠差異化虎口拔牙的例子數見不鮮,《殺破狼2》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血戰鋼鋸嶺》的檔期選擇,比較類似2015年的《殺破狼2》選擇在《侏羅紀世界》後一周的端午檔上映,趁大恐龍帶熱市場的時機,分割走恐龍無法完全消化的成年觀眾。雖然在票房體量上,完全成人化,甚至有些男性化的《殺破狼2》完全無法和有情懷加持且主打合家歡的災難大片《侏羅紀世界》相比,但憑藉差異化,成功當了一次「市場清道夫」,最終票房5.6億,如果放在7月,則很可能連4億都摸不到就被次周的合家歡電影擠下線了。
同檔期影片的差異化,比較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是類型不同,第二是國別不同。有的觀眾不喜歡看科幻,有的觀眾不喜歡看不說中文的美國電影,雖然這部分受眾其實數量並不多,但在中國龐大的觀影人群基數下,仍然可以撐起蔚為可觀的票房,而《殺破狼2》就擔當了「市場清道夫」的角色。在《侏羅紀世界》的帶動下,觀眾的觀影熱情被激起,同時不喜歡看《侏羅紀世界》的受眾選擇了看《殺破狼2》,各取所需。
而《血戰鋼鋸嶺》的優勢,便是其不可替代性:即便放眼全年,也找不出一部氣質如此獨特,題材如此大膽的戰爭片,在可以帶給觀眾足夠新鮮感的前提下,任何與其同檔期的電影都很難掩蓋其特點。
雖然受眾偏向成人化,且首波觀眾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歸根結底,《血戰鋼鋸嶺》仍然是好萊塢影片,這幾個特點結合起來,其票房走勢特色便是:工作日抗跌能力強,但周六與周日的爆發能力也很強。一二線城市觀眾,通常會選擇周末進行觀影,這和三四線城市的「周末不爆,工作日不跌」特色是截然相反的。同時,《血戰鋼鋸嶺》走的是「自上而下」的口碑下沉路線,從意見領袖開始蔓延口碑,逐步下沉。而第二周末的第二輪爆發,其中三線城市的佔比會相較於首周有所抬升。
同時,《血戰鋼鋸嶺》屬於口碑與話題性可以有效轉化為票房的類型。其穩紮穩打的敘事,鮮明簡單的主題與豐滿立體的人物,無一不是普通觀眾的心頭好。導演梅爾•吉布森除卻題材外,並沒有在其他任何環節設置門檻,即便是對二戰一無所知的觀眾,也可以通過帶入到主角當中輕鬆理解影片的內容。這無疑是帶動第二波,第三波觀眾的強力助推器。
反觀《羅曼蒂克消亡史》,筆者個人認為這無疑是一部充滿個人表達和電影語言的電影,然而其側重的是意境而非故事本身的表現,無論在什麼時期,普通電影觀眾對電影的基本訴求都是「講故事」,過於意識流的表達會影響普通觀眾的電影觀感,自然也會對它的市場表現產生影響。
排片毋庸置疑是一部影片的生命,再好的電影不給排片也是枉然。但這並不代表全部。筆者個人是「唯排片論」的堅定反對者,一方面,超高的新片排片不一定有足夠的票房轉化率,如果上座率低還是沒用;另一方面,同一時間電影院裡可選擇的電影少,這無疑對市場多樣性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任何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市場打擊死角,即便是《阿凡達》,《變形金剛》,也不會100%的普通觀眾都會喜歡。如果現在還有人認為觀眾是因為有《復仇者聯盟》看,才捨棄《十二公民》,那顯然是太不懂市場了:不同類型,不同國別的電影之間的受眾重疊是很小的,戰爭題材的《血戰鋼鋸嶺》不會和魔幻題材的《長城》起衝突,因為受眾不同。但相應的,正是因為兩者受眾區分度高,在排片上才更應當合理對待。
一,一個人走進電影院,同一時間段有6-7部電影可以選擇,他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看完後很高興,在社交媒體上盛讚,那麼他的朋友看到後會有一部分人也對這部電影感興趣,這就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二,一個人走進電影院,同一時間段只有1-2部電影可以選擇,還都是他不感興趣的,他要麼轉身離開,要麼看一部不感興趣的。看完後心情很不好,在社交媒體上罵這部電影,他的朋友認為這是一部爛片,便不想看了,這是一個雙輸的過程。
說白了,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受眾,電影市場的多樣性,本身也是其繁榮的基礎。對檔期也好,對影院也罷,如果同一時間提供給觀眾的可選性太少,那麼對觀眾的購買力無疑是一種傷害。
從目前的觀眾口碑反饋以及類型屬性來看,受眾成人化的《血戰鋼鋸嶺》相比起受眾寬泛的《長城》以及對接觀眾困難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在工作日的抗跌能力的更為強大。《長城》在失去了首周末的話題性後,在工作日很難激起觀眾結伴觀影的熱情,而挺過了第二周末的《血戰鋼鋸嶺》,會繼續沿襲第二周工作日的堅挺票房軌跡,繼續以這三部電影中最小的跌幅在第三周工作日前行,預計在聖誕節遭遇《鐵道飛虎》與《擺渡人》後會再次被砍一波排片,但因其內容與新片的巨大差異性,跌幅依舊會是老片裡最低的,票房破3億甚至更高,已經不成問題。
如今的電影市場,已經能夠允許三部甚至更多不同類型的熱門電影共存,多樣化共同繁榮也會是未來的趨勢
找到受眾差異,尋求多種類型影片的共存之道,無疑是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一個命題。而筆者認為《血戰鋼鋸嶺》在受眾區分上,可以算是戰爭片類型一個經典案例。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大部分電影從業者都以卡司,投資這些籠統的東西來判斷一部電影的市場表現,而忽略了更為細緻的東西。固然一部電影的受眾分析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與研究,但以「為觀眾提供更為多樣化的選擇」為基礎指導思路,合理分析自己影片的特色,總是合乎市場邏輯的思考方式。
未來三到五年內,中國電影市場還會繼續豐富影片類型,會有更多的觀眾被培養起來。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滿足所有受眾,但通過理智的市場細分,幾乎任何符合觀眾需求的電影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受眾。自然,中國電影的排片科學化依然任重道遠,很多影片原本在次周末依然有爆發的空間,但因為排片過少,過偏,很容易導致原本的購買力被白白浪費掉,但相信這種現象會隨著市場的成熟逐漸減少。隨著《血戰鋼鋸嶺》再第二周末的二次逆襲,相信越來越多的電影工作者會理解這種差異化帶來的機會,敢於和強者同桌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