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安靜的小馬路,沒有名人,也沒有豪宅,更沒有顯赫的名聲。
不過但看似很平淡的馬路,一旦踏入,視線所到的舊式裡弄、新式裡弄、花園洋房、老式公寓,便處處是驚喜,梧桐樹下的洋房環繞,清淨宜人的環境會給人無限的美好遐想。
位於徐匯區的廣元路,東起衡山路,西至華山路。全長600米。修築於1918年,曾以任中國郵政總辦法國人名命名臺斯德郎路(Route Picard Destelan),民國32年以四川廣元改今名。
這是一條夾在原來法租界兩條重要馬路之間的一條小馬路,咋看起來確實有點不起眼。但是這裡卻是梧桐遮天,馬路兩旁的各式洋房精緻乾淨,一點都不遜於華山路和衡山路的房子。
斯德朗公寓
在廣元路這些建築中,估計最出名最吸睛的要算廣元路41號的斯德朗公寓了,這是一幢高3層的老式花園公寓建築。現代派建築風格,沒有太多的裝飾,鵝黃色的牆面非常的亮眼。
公寓外部整體簡約,樓梯處有簡單的鏤空處理,是典型的現代派風格。公寓內部,水磨石的樓面,鑲嵌著精美的圖案,一層樓梯處的圖案是一個方向標,樓上是一隻帆船,每個圖案都精細漂亮,經歷時間洗滌,依然栩栩如生。非常的低調奢華。
「新利查」西菜館
除了清淨宜人的環境之外,這裡還有一家很有年代感的餐廳,這家老字號已經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了,估計老上海都知道。
這家百年老店經歷了上海從解放前後解放後的幾十年起伏,一度歇業30年,這裡面還有個頗為曲折的故事。在廣元路196號有家紅白相間的外牆,棕色的木門的新利查西菜館。最初由外國僑民的家庭廚師張茂卿開的,他開這家店的初衷,是因為曾經在浦江飯店親眼目睹洋人如何蔑視中國人,他看著門童將前去吃西餐的中國人拒之門外無比的氣憤。
氣不過就自己開了一家西菜館,最初的門店是設在福州路上的,「一枝春西菜社」,之後又開設了一家經營中式西菜的「新利查西菜館」。
當時,西方人經營的餐廳裡的半生熟的牛排,國人是吃不慣的。所以張大廚就根據自己的廚藝經驗結合國人的口味,在他開的餐館進行菜式的改良。比如說,「新利查」烹製的牛排分類小而精,做得比較熟,至少不會血淋淋的,改良之後的牛排入口鮮香,嫩而不腥,深得中國食客喜愛。
「新利查」烹製的煙燻鯧魚、葡國雞、炸豬排以及各種色拉、布丁等食材好,價格便宜,名聲很快就在上海傳開來,吸引了不少名人前來用餐。
不但戲曲界的一些名演員如俞振飛、童芷苓、李玉茹、尹桂芳等成了那裡的常客,就連杜月笙和他兒子杜維屏等也成了這裡的常客。甚至一些外國僑民也經常慕名前來該店品嘗中式西菜,吃後也讚不絕口。
不過,解放後,這家餐廳曾一度因生意不好而歇業30年。到了1980年,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從國外回到上海,也許看到了解放後上海這座城市的包容性極國人的變化,西餐洗菜又重新稱為一種時尚,他又想尋回當年讓他魂縈夢繞的西餐。
四處尋訪後,終於找到了「新利查」老闆的孫子張履安,希望他設法找到原先在新利查工作的舊人及舊人之後,以恢復原汁原味的「新利查」。終於,昔日海上名館「新利查西菜館」重新出現在廣元路196號。
「新利查」開張後,菜式不僅保持了原有特色,而且不斷創新,使菜餚具備了現代西菜的特色。很多老上海慕名而來前來,他們很大程度上都是來這裡尋找當年的情懷的,西餐廳開在這家下馬路上,裡面的經營模式有點80年代國營飯店的味道,不但受到老一輩人的喜歡,年輕人也喜歡在來這裡打卡、喝咖啡吃西餐,以渡過一個美好的周末。
秋冬的梧桐,上海的印記。路邊肆意飄落的梧桐,讓上海添了一份詩意。這麼美的風景,這麼恬淡清幽的小馬路,你要不要來走走,拍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