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何志高任市屬中學校長三十年,深有感觸。
他認為,校長,首先必須是一位好老師,一位精通教育藝術的雕塑家,一位象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精神和道德方面使學生為之傾倒的」模範。
早晨,他堅持6點鐘起床,跑步到學校一起與同學們做早操。
傍晚,他總喜歡和同學們結伴而歸,娓娓敘談。
一位同學考得不好,滿臉愁雲,走路抬不起頭來,他親切地走過去:
「聽老師說,這次考得挺難的,最後一題,全班只有兩人做對,其中一位就是你吶,真有兩下子!」
——愁雲散盡,笑逐言開。能得到校長的賞識能不高興嗎?腰杆挺起來了。
排球場上龍騰虎躍,今天格外熱鬧。瞧,新來的校長和我說一起打球來了,這可是特大新聞!
這位平日看上去,總是以長者的穩健和學者的雍容而令人敬畏的校長,在球場上竟如遊龍乳虎,騰挪跌宕,太棒了!
「校長,你可是出手不凡吶,哪來這手球藝?」
「還不是跟你們一樣,做學生時練得唄。中學全面發展,可是一輩子享用不盡呀。你們,將來準比我強多了!」
汗流浹背,談笑風生,多麼可親的校長!
30年來,何志高正是這樣潛移默化地把他的人格,他的信念,他的期望,奇妙地融入這一曲曲青春交響樂的旋律之中,以他的真誠和理解,撥動著一根又一根心靈的琴弦。
中秋之夜,花好月圓,萬家團聚。一位中年老師新近喪偶。孤燈燭照,正咀嚼著難以排遣的痛苦與悲哀。
這時候,何志高提著糕點月餅,與他共度良宵,談心賞月,這位老師感動得淚流滿頰。
他深深懂得教師們最大的需求,莫過於事業的成功,莫過於自己的勞動能得到社會的承認。
他同樣深知,教育事業是集體的事業,他不喜歡紅杏出牆,更希望學校萬紫千紅。
因而,他盡其所能地為老師們提供釋放能量、發光發熱的機會,創造人才脫穎而出的條件。
教師交來的業務總結,他總是每份必讀,而且心記筆錄,小心翼翼地抽捕捉住每一點靈感的火花。
是的,老師們不會忘記:
何校長有多少回是在出差的列車上修改他們的論文;
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給他們解答教改中遇到的疑難;
在課間休息的間隙中為他們評課指津;
在子夜的雞鳴聲中,為他們推敲教學設計與實驗方案……
為學生,為老師,他付出了多少代價?學生們、老師們清楚,他的妻子更清楚。
且不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概撂在妻子身上,就連兩個孩子臨盆,也沒一次在身邊。
作為校長,他時刻想著學校,想著他人,率先垂範,寧靜淡泊,真是令人傾倒啊!
他,是當地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他是一團火,走到哪裡,哪裡就有希望的火種在燃燒;他是一桿旗,插到哪裡,哪裡就有奔赴前沿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