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廣東的女子有個很傳統的習俗就是大凡年已及笄又未出嫁的女子是清一色梳辮子的,如果已出嫁的則統一梳起髻。所以,舊時看一個女子有沒有結婚,只要看她是梳辮還是梳髻就一目了然了。由梳辮轉變為梳髻這個過程,民間俗稱為「開面上頭」,而這個過程並不只是換個髮型這麼簡單,開面上頭是一個頗為講究的儀式來的。這個儀式通常在女子出嫁當日由大襟姐主持完成的。但是,在二十世紀初,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成年女子出現了一個另類現象,就是有些女子立志終身不嫁人,也將辮仔改梳成髻,當時的人將這些女子統稱為自梳女。
自梳女的出現,既是當時有些女子表示對傳統的「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俗例的反抗,也是當時珠江三角洲,特別是南番順地區的特產。和待嫁女開面上頭的儀式一樣,自梳女將辮子改梳成髻的過程也是一個頗為講究的儀式來的,俗稱「梳起」。與開面上頭有所不同的是,自梳女梳起前還要在神前明志,表決心,終身不嫁,斷無二心。梳起後,不管是什麼人,怕是父母親也絕對不能再強迫女兒嫁人,但當時的鄉規民約對自梳女的規定也頗為嚴格,特別是如果自梳女心志不堅,搞出些「偷食」 之類的桃色事件的話,是要被活生生裝入豬籠連人帶籠沉入河底淹死,這也就是所謂的「浸豬籠」。
梳起後的自梳女最大的特點是自食其力。舊時,順德、南海的蠶絲業很旺盛,所以這兩個地區的自梳女多以繅絲為業,而番禺中山等地的自梳女則多以織布、織毛巾、刺繡等為生。也有些自梳女憑自己的手藝自己養活自己,好似這張舊照片中的自梳女僅靠兩張小凳、一碗水、一條線就可以為人梳頭打扮、彈面毛從中掙些錢。
在自梳女人群中有兩類人最具代表性。一類叫「媽姐」,另一類俗稱為「不落家」。那麼何謂「媽姐」,何謂「不落家」呢?媽姐簡單些說其實就是富戶人家中的女傭。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由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很多行業,包括蠶絲業逐漸衰落,很多以這些行業為生的自梳女不得不另謀生計,他們中不少人遠離家鄉到省城廣州或香港,甚至漂泊海外找工作。因為自梳女平時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動手煮飯炒菜的,所以大部分自梳女都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尤其是順德的自梳女更是技高一籌。他們繼承了順德傳統的烹調技巧,事實上,現在仍馳名中外的大良炒牛奶、野雞卷、炆風蟮等很多都是出自當年的順德自梳女之手。加上順德的自梳女做事小心、謹慎、體貼入微,所以,當時的大戶人家要找女傭的話,順德的自梳女自然成為首選。於是,順德媽姐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招牌。以前的媽姐很多是終身只服侍一戶人家,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即是很有職業道德的。而且,這些媽姐又無家庭負擔,長年累月下來,都薄有積蓄。據說,有位名叫蓮姑的順德媽姐幾十年如一日服侍廣州一梁姓富豪的一家人,到她自己老的時候,積蓄頗豐,還可以在廣州東華東路自己置屋娛老。
如果講到自梳女中的另一類「不落家」,相對就真是另類些了。舊時的自梳女按俗例,一旦梳起之後,就沒了名分和歸屬,不可以入族譜,死了之後不可以葬入祖宗墳地。於是,有些自梳女為了死後有個名分和歸屬,選擇了一種另類的變通方式,什麼變通方式呢,通俗些講就是拿錢買名分。即是自梳女找一男子名義上結為夫妻,但只行結婚之禮,而無夫妻之實,自梳女更不會住在所謂的夫家。這個就是「不落家」的大致含義。而且,自梳女還要給男方一筆錢讓他另行娶妾,不過,對於男方娶的妾侍而言,自梳女有大婆的身份,妾侍所生的兒女同樣叫自梳女為阿媽。到了自梳女臨終前一刻可以回到男方家中,而男方家以及自梳女名義上的兒女會為她送終,並埋葬在男方家的墳地上,不過,自梳女的送終、出殯、下葬等一切費用均由自梳女在生前全部自己支付清。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年這些所謂「不落家」的自梳女,真可以稱得上是真夠前衛的珠三角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