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泉表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文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從汶萊中華中學畢業的學生,早期只能到臺灣去留學,近年來到中國大陸學習華文漸成流行趨勢。 劉可耕 攝
洪瑞泉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廣西南寧已建立的東協商務區,希望得到當地政府更多的重視和支持,推出一系列措施帶動園區的人氣,把東協國家的特色產品帶進去。 劉可耕 攝
中新網汶萊斯裡巴加灣8月1日電 題:汶萊-中國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洪瑞泉:架起兩國經貿文化交流橋梁
記者 張茜翼 張素
「近年來,汶萊與中國高層互訪頻繁,民間交流逐漸增多。經過兩國官方和民間的推動,兩國的經貿文化交流『更上一層樓』。」汶萊—中國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洪瑞泉1日接受中國新聞社「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裡行」採訪團專訪時如是表示。
2004年9月,在汶萊蘇丹訪問中國期間,中國—汶萊友好協會在中國宣告成立,為兩國人民架起汶萊、中國交流橋梁中的一端。2005年4月18日,汶萊—中國友好協會也宣告成立。9年多來,該協會為兩國間的友好往來與經貿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祖籍福建的華人洪瑞泉擔任了汶萊—中國友好協會的常務副會長,並開始尋求汶萊與中國雙邊商貿合作的機會。他以廣西作為開啟雙邊合作的立足點,以中國—東協的多邊合作為契機,積極參與各項促進中國與東協發展的活動中。
為兩國經貿往來牽線搭橋
洪瑞泉投資的第一站選擇了南寧,這個機會是在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中國—東協多邊合作的背景下實現的。
2004年11月首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辦後,博覽會迅速發展成為亞太區最具影響力和市場吸引力的品牌展會之一,基於博覽會對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推動,廣西先後開發建設中國—東協經濟園區、中國—東協物流園區、中國—東協國際商務區。
自2005年決定在南寧投資以來,洪瑞泉積極參與了各項促進中國—東協多邊合作的活動當中,僅以中國—東協博覽會為例,洪瑞泉每年都以汶萊—中國友好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的身份組織汶萊商人組團參加,並積極介紹中國與東協的優勢投資項目。
2010年中國—東協自貿區成立後,洪瑞泉開始大力促進自貿區繁榮的各項活動,例如中國—東協博覽會期間的論壇、泛北部灣論壇、廣西南寧中國—東協商務區推介活動等。
「在廣西南寧已建立的東協商務區,硬體設施不錯,但是缺少人氣。」洪瑞泉表示,希望得到當地政府更多的重視和支持,推出一系列措施帶動園區的人氣,把東協國家的特色產品帶進去,「不僅僅只在中國—東協博覽會這不到一周的時間裡熱鬧」。
在洪瑞泉看來,中國和汶萊在木材應用、漁業、旅遊等方面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他說,汶萊處於熱帶地區,而中國海域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雙方主要的水產品種類不同,存在較強的互補性。汶萊漁業、養殖業及熱帶生物資源都十分豐富,與中國在漁業捕撈、養殖、加工以及市場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在漁業技術方面具有合作可能性。
致力於汶萊華文教育建設
汶萊首都斯裡巴加灣有一所著名的汶萊中華中學,它歷經了92年的風風雨雨,克服各種困難,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汶萊最大的華語學校,為汶萊的華語教學做出巨大的貢獻。洪瑞泉正是汶萊中華中學的董事長。
汶萊中華中學是早期移居汶萊的華人先輩為了傳承中華文化,讓子女學習母語而於1922年創辦的。洪瑞泉介紹說,文中的辦學方針是為汶萊華社、國民及旅居汶萊的外國僑民的子女提供教育服務。
除教授華文外,文中還教授馬來文和英文。洪瑞泉說:「所以說我們是3種語言並重,在汶萊的華人、華僑都覺得很幸運,在這幾十年裡如果他們選擇華校,他們的子女就可以來到文中學習。因為,我們看到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已經在高速啟動,汶萊人能夠懂得3種語言後就可以順利地和中國人溝通,這對學生的未來更好。」
目前學校從1922年創校時僅有22名學生發展到目前擁有3000多名學生。當地友族學生佔25%左右。教師除本地人外,還聘請了不少外國教師,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師。
洪瑞泉還特意介紹道,汶萊蘇丹曾兩次來文中。特別是2002年10月2日文中慶祝創辦80周年時,蘇丹親自主持了慶典開幕儀式。蘇丹的兩次到訪是對文中華語教學的認可和支持。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文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從文中畢業的學生,早期只能到臺灣去留學,近年來到中國大陸學習華文漸成流行趨勢。」他說,每年學校都會派出數十名學生到中國參加夏令營活動。
據了解,汶萊現有4萬多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1%。目前汶萊共有八間華文學校。
弘揚中華文化
「武術在汶萊是一種新的表演形式。」作為汶萊武術總會主席,洪瑞泉還致力於在汶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武術。
他介紹道,每年在汶萊中華中學都會進行武術表演和舞龍舞獅表演,很多人都過來欣賞,十分熱鬧。此外,每年汶萊武術總會都會帶領武術隊和舞龍舞獅隊到中國部分省市培訓,讓兩國的年輕人有更多的交流接觸。
「我們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向大家介紹中華文化在汶萊的傳承,讓汶萊友族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洪瑞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