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名片
陳甬軍 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建議將「基本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列入「十四五」時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如何深刻理解「戰略樞紐」的特殊內涵,找準著力點?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甬軍。
「8」字形雙循環的交匯點
今年以來,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陳甬軍認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有特殊的重要性。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當於電力系統的雙迴路供電,平時國內國際市場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支撐,遇到風險挑戰時又能單獨作戰,充分發揮雙循環體制的穩定性、安全性。
基於新發展格局的特點,陳甬軍提出了躺倒的「8」字形理論模型,以此來論述雙循環的關係。大圈代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小圈代表國際循環,浙江剛好位於兩個圈的交匯點。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缺一不可、相互交融,而「戰略樞紐」則是兩個圓圈的交匯點、連接點,是開關、龍頭。通過「戰略樞紐」,區域內部和國內其他地區、國內與國際市場能更好聯通,資源要素能自由進出、充分流動;關鍵時刻,通過調控「戰略樞紐」可以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陳甬軍認為,浙江可以也應當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首先,浙江經濟發展居全國前列,尤其是外向型經濟發達,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數字經濟勢頭強勁,佔區域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10.7%,具有參與雙循環的實力和潛力。
其次,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而成為戰略樞紐、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成為「重要窗口」、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題中之義。
浙江打造「戰略樞紐」的著力點
「十四五」時期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性機遇期。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浙江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要抓住哪些著力點?陳甬軍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壯大區域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浙江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更好對接區域和國內市場。協同培育長三角一體化大市場,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長三角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構建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提升在區域乃至全國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和能級。
二是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統領全面開放,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商事制度改革等市場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市場、資源等高端要素暢通循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新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走向「一帶一路」,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開發開放合作;承接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及一系列國家級創新試點建設,構建內外融合互通的現代化物流體系。
三是進一步發揮浙江人文優勢,豐富雙循環的內涵。浙江可圍繞文化強省建設,在深度參與雙循環的過程中,更好將浙江的文化產品和科技成果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同時抓住要素流通整合的機遇,引進更多人文社科、高等教育、科學技術、創新人才等資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