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櫻花盛開的春日裡,包括上海首批醫療隊、第二批護理隊、第四批國家中醫隊、華山醫院「國家隊」、瑞金醫院「國家隊」、第九批醫療隊以及疾控、社會辦醫等在內的700多人「大部隊」今日凱旋。與朝夕相處了一段日子的武漢告別,隊員們又有哪些想說的呢?
圖說:大年夜,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出徵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出發時機場送行的一刻還歷歷在目,這段時間有太多難忘的瞬間。今天,遠赴武漢的戰役暫告一段落,回顧這60多天的戰鬥歷程,我們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的關心與照護。上周,我媽媽腳骨折了,我心裡很焦慮。但媽媽告訴我,不要為她操心,醫院領導和同事在繁忙工作之餘一直輪流陪伴照顧她。感謝大家幫助我盡了作為兒子的責任,我感到特別暖心!援鄂期間,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同事、朋友都表達了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原諒我不能一一道謝,就在這裡一起表達感謝!
——傅佳順,來自仁濟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新冠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作為一名家鄉在湖北的護士,面對家鄉日益嚴峻的醫療形勢,我深感肩上責任之重大。除夕夜,我響應號召,緊急馳援武漢,迅速進入戰鬥角色,開展抗擊疫情工作。今天,我終於可以自豪地說,我不辱使命!
——張煜,來自仁濟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回想起這段戰鬥的日子更多的是感動與感恩,感謝我們背後的這群人:負責一日三餐的廚師、負責24小時接送醫護人員的司機、負責管理醫用物資的後勤老師、負責處理醫療垃圾的工勤師傅等等,是他們一直在後方默默保護支援我們。戴著口罩,包裹嚴實,我們互相不知道誰是誰,但知道都是為了誰。在全國防控得到初顯成效之時,作為中國人,這一刻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我想這就是中國!
——葉夏莉,來自瑞金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圖說: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奮戰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當歸期到來,也許是太過充實了,真的覺得不可思議!要和這裡說告別了,要和這支隊伍說再見了,其實是有些不舍,有緣才能相聚,有心才會珍惜。病情好轉的患者說這是他們的新生,祝福他們,歷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能夠一個不少的回家,是經歷風雨過後見到了彩虹。新冠疫情沒有結束,我們還不能鬆懈,我們只是暫別武漢這個戰場,上海面臨的輸入病例壓力、國際每日的新增病例數讓人擔心,回家,繼續戰鬥!
——沈虹,來自瑞金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作為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經歷了整個援鄂工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禁感慨萬千。因為患者病情好轉、出院而由衷的高興、自豪,也會因為經歷病人雖經努力卻告不治而沮喪、難過;感動於武漢人民的艱辛付出和志願者、後勤保障人員的無私奉獻,也感恩於家人、朋友、同事的全力支持和鼓勵;無法忘記同一戰壕中的戰友們相互扶持、走向勝利,也無法忘記電話告知家屬噩耗時的心痛和難以啟齒。曾有人讓我用一種顏色來概括這個歷程,我選擇了五顏六色。如果問我是什麼支持我走過了這一歷程,那就是信心,對於患者、同事、科學、國家以及自己的信心。
——徐斌,來自華山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在全國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感到非常高興,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這次來武漢兩個多月的時間,除了醫院就是待在酒店,非常可惜,沒有機會看看武漢的大好風光,但是我卻深深地感受到了武漢人民對我們的熱情和友好。以後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回到武漢,看看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也遊覽一下武漢的名勝古蹟。回去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 正因為有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夠堅持到最後。我還想做的事就是能夠多陪陪我的兒子。他今年要中考了,希望他能在這次的中考出一個好的成績。
——汪慧娟,來自華山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圖說:兩位專家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北三樓重症病房討論患者病情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會來武漢支援,時間荏苒,歲月如梭,在這60多個日夜裡,記載了太多感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回憶,即使心裡再留戀武漢的美, 我還是想家了,完成使命的我們即將回歸上海,往後的日子裡,我也會銘記在武漢抗疫的點點滴滴,援鄂生活是我人生最難忘的時光,是青春歲月裡最值得記憶的時光。
——許詩琨,來自東方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日子一晃而過,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這麼長時間,越是忙碌,越是充實,就越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天亮就要回到上海了,有些激動,有些感慨,其實這段時間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不容易。還記得出發那天,我們星夜到達武漢,那個時候武漢被疫情按下了暫停,經過大家的努力,武漢即將重啟,我很自豪,這其中有我的貢獻。馬上就要回到家鄉,經過隔離後就能回家見到我可愛的兩個寶寶了,我要讓他們左邊臉蛋親親,右邊臉蛋親親。當然現在我的家鄉上海境外輸入壓力很大,現在我們回來了,我已經做好準備,隨時投入到家鄉的抗疫戰場中去。
——徐筠,來自東方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圖說:大年初三,上海50人護理醫療隊踏上徵途 新民晚報記者 蕭君瑋 攝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義無反顧報名馳援武漢。作為本次上海市護理醫療隊的副領隊及臨時黨支部副書記,第一天上的就是夜班,每當下班脫下面屏、護目鏡、隔離衣、口罩等層層防護用品後,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身上已經溼透,而當撕下臉上的保護貼後,發現依舊有深深的印痕。工作之餘,我還利用嫻熟的康復專業技能為患者進行有效呼吸訓練,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我將無怨無悔逆行,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的神聖使命!
——陳俊彥,來自瑞金康復醫院,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圖說:2月15日,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出徵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勇於擔當,使命必達!隨著雷神山感染三科五、七病區近200名患者陸續康復,上海國家第四批中醫醫療隊將勝利凱旋!感謝在援鄂期間所有隊員們不計得失、不畏艱苦、眾志成城、齊心抗「疫」!感謝雷神山的患者,「生命」的敬禮,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醫者的神聖職責!感謝前後方各級領導和同仁關愛和支持!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給予的無私奉獻!感謝家人給予我們愛的勇氣和力量!能把每位隊員健康、平安帶回,我最大的心願完成了!」
——李斌,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副領隊,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大家把我們稱作英雄,其實我們只是有幸參與到這場規模宏大的抗疫鬥爭裡!救死扶傷本就是醫者本分,我們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換了一身衣服,幹著平時一樣的本職工作而已!與其說我們在感動別人,不如說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英勇的武漢人民感動著,從病人到武漢的同行乃至酒店服務人員、班車司機、志願者、快遞小哥等等……感謝後方領導、同事、家人朋友以及全上海人民對我們的關愛!感恩醫療隊每一位兄弟姐妹的忘我付出!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段時間的收穫:敬畏生命,感恩生活!
——樊民,來自嶽陽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歷經一個半月,到病區最後一位患者出院,我們援鄂的醫療救治工作落下帷幕。這次疫情,武漢人民背負了太多,能在這座英雄的城市有這麼一段難忘的工作經歷,是我人生中的一筆巨大財富。回想這段經歷,眼前浮現的都是一幕幕令人感動的畫面,在別人眼中,我們是「最美逆行者」,在我眼裡,武漢人民和社會各界以一己之力做出貢獻的每一位,也都是「最可愛的人」。援鄂對我來說,是職責,也是使命。
——王文盼,來自嶽陽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圖說:兩名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準備進入隔離病房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在武漢的一個半月,我心理充滿了感激和感動。感謝熱情無私的武漢人民,志願者、班車司機等等,他們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最感動的是我們年輕護士的成長,他們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盧根娣,來自曙光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我們曙光分隊的最大特點就是團結協作、昂揚向上,在工作當中不計辛苦,一心只想著患者,我們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再加上心理疏導,用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幫助患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來的時候就是希望給患者帶來「曙光」,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擁抱勝利的曙光!
——宋秀明,來自曙光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來時冬冷夜黑,歸時春和景明。感受到人間溫暖,不虛此行。感恩遇見的每一位戰友,感謝善良的武漢人民!等疫情過去,再花開時,我們武漢相見!
——王佳瑜,來自上海市中醫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圖說: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五病區值班醫護人員合影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在雷神山,有太多太多的感受,我是湖北人,在武漢讀書、工作多年,我過去的同事、朋友和多都在武漢一線,我來不是想做什麼英雄,就是想能為家鄉的父老、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做點事情。我做了30多年的急診科主任,長時間和感染、病毒作鬥爭,在臨床還是科研中都積累了一定經驗,能把這些經驗運用到救治病人中我覺得很光榮。我們在這裡工作了一個半月多,從陌生到熟悉,從恐懼到留戀,和醫務人員、患者、工作人員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些90多歲的患者出院時都一直給我們鞠躬致謝,很感動。
——方邦江,來自龍華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來了武漢,被很多人稱了一聲英雄,起初胸中一腔熱血挾著些少年心性,覺得只是做了該做的事,全然不以為意。待久了覺得武漢的百姓,那些在這裡做著日常普普通通工作的班車司機、執勤民警、志願者保潔小哥、維修師父、送飯大叔他們也是英雄。現在臨走了,舉目望去心中卻有另一番感悟,沒有誰是英雄,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只不過祖先在我們的文化血脈裡留下了一些特質,讓我們能在大難之時,克服恐懼和慌亂去共同面對和拼搏。
——馬子霖,來自龍華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圖說:2月9日,華山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出發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今天我們終於要結束50多天在武漢抗疫的工作,返回上海了。
這50多天的工作經歷,歷歷在目,好像就在昨天發生的一樣。經歷了那麼多,當時的那種緊張、焦慮,看到病人,很多很多的病人……從一開始,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努力,病人還是死亡的那種痛苦、那種無助,到後來,一個一個病人被我們從死亡線上拖回來那種興奮、幸福,就在眼前。
我很開心,前天晚上的焦點訪談,它的題目叫「來時暖江城,歸時江城暖」。我覺得我很幸運能給成為「暖江城」的這麼多醫務人員中的一人,也很幸運地能夠等到,江城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恢復正常的那天,離開我們奮鬥過的武漢。
見證歷史的人是不多的,這次疫情,我相信若干年後回頭看起來會是我們民族重大的一個事件。我很幸運,能夠參與其中;我很幸運,能夠在這期間盡一份微薄之力;我很幸運,能夠成為中國的、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當中的一員。
——陳澍,來自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圖說: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裡,華山醫院醫護人員搶救病人 監控截圖
在工作初期,新冠肺炎的急危重程度遠遠高於我們的預期,它的治療難度也遠超過我們的預期,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面對全力搶救的患者離開,內心受到很大的衝擊,無力感、挫敗感充滿了自己的腦海。後來,我們李聖青隊長提出將插管關口前移,為患者爭取救治的寶貴時間。策略開始起效了,病人逐步穩定下來,然後給部分患者使用ECMO治療,就是人工膜肺的治療,做到了應治盡治。
五十多天的點點滴滴,難忘於心。現在看到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我們醫療隊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贏得肯定,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贏得榮譽。
今天有人說「對華山醫療隊不是要相信,而是要迷信。」我們都笑了,很自豪。
現在的勝利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現在上海輸入的新病例的增加也是看得見的,這場戰役也沒有真正結束,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大家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的這一天早日到來。
——徐思遠,來自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圖說:2月9日,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踏上徵程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50天前的夜晚,瑞金醫院136名醫護隊員馳援武漢,街上空無一人,一片漆黑,萬籟寂靜,武漢這座城市睡著了!我們看不見高聳的黃鶴樓,聽不見湍急的長江水,看見的只有垂危的重患,聽見的只有急促的腳步。然而,隨著一批又一批重症病患從我們的病房出院回家,黃鶴樓旁的櫻花已經盛開,長江大橋下的船隻開始來來往往,我們的早餐也有了武漢的熱乾麵。是的,太陽已經冉冉升起,我們已經將沉睡的武漢輕輕喚醒!
——胡偉國,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領隊,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在武漢,我們逾越了寒冬,迎來了櫻花爛漫的歸期,短短兩個月卻是此生難忘的崢嶸歲月。在這裡,我們與肆虐的病毒抗爭,與善良的武漢人民共同奮戰,眼見著武漢從初來時的沉睡到漸漸浮現出生機,每一天都值得我們銘記。終於不辱使命,帶著100名護士,我們可以一個也不少地回家了!感謝每一位並肩戰鬥的隊友,每一位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你!惟願歲月靜好,你我餘生無恙!
——王曉寧,來自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整理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