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京都動畫的「廢萌始祖」,《輕音少女》出道即巔峰。
在《輕音少女》問世前,也就是京都動畫自2003年開始獨立製作動畫以來的六年時間裡,他們做出了許多有口皆碑、上限神作、下限佳作的改編動畫,以及一部根本無人問津的原創TV。
這部無人問津的原創TV動畫是京阿尼努力擺脫版權方束縛的開端,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不可能放下"老本行",而2009年的《輕音少女》就是京阿尼改編動畫的另一個開端,現在在看它卻是如此優秀,我們或許可以說,它開創了京阿尼的另一個時代。
這部漫改動畫的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別以累計58717和49934的BD銷量力壓此前京阿尼製作的諸多經典作品,成為了除《涼宮春日》系列以外BD銷量最好的作品。無論是之前或是之後,這一地位都未曾改變。
兩季度加起來也算是"一神之下"的動畫
即使《輕音少女》的前有古人後無來者僅僅限於京都動畫之內,並且遠遠沒有達到《新世紀福音戰士》那種堪稱業界絕唱的水平,但它的影響力依然巨大到被日本人稱之為"強國之源"。
當年《日本時報》曾在頭版對《輕音少女》進行了專題報導,他們把這部作品稱為"近年來最成功的日本動畫",認為它"使日本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得以延續與擴張",甚至還有諸如"動畫使日本稱為超級大國"之類的言論,"強國之源"一詞也由此而來。
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個評價確實十分中肯,從當年東京放送控股株式會社的數據中可以看到,《輕音少女》TV動畫在問世將近三年的時間裡創造了超過380億日元(約合24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除了兩個季度合計將近11萬的BD銷量外,還推出了超過1500種周邊產品。
11萬的BD銷量在日本動畫業界是個什麼概念?上面提到的業界絕唱《新世紀福音戰士》累計BD銷量為209466,而在這部堪稱"日本TV動畫唯一神"的作品之下,排名第二的《化物語》累計BD銷量就正是11萬級別的110502——不過《輕音少女》是兩個季度加起來就對了。
至於常常被京都粉稱為"《冰菓》之後無京都"的《冰菓》,它的累計BD銷量甚至還沒能破萬,也難怪京都動畫現在"不講故事"了。
前浪推後浪,後浪死在沙灘上
那《輕音少女》就不是故事了嗎?
誠然,相比起Key社的三神作,以及光怪陸離的《涼宮春日的憂鬱》,《輕音少女》確實顯得沒有那麼"故事",畢竟它可是京都動畫除《幸運星》以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日常番。至於《幸運星》是什麼尿性相信大家都懂,這部作品對於剛入宅圈的觀眾而言門檻實在是有點高。
由此可見,動畫業界也是前浪推後浪,後浪死在沙灘上。如果你把《輕音少女》放到現在的環境中,恐怕就沒幾個人會說它"不故事"了。後來的市場環境轉變也表明,京阿尼突然開始涉足"廢萌"領域似乎不無道理,而且比起加入後來的龍傲天,乃至更後來加入的異世界穿越,京阿尼做"廢萌"片的格調好歹要高几個檔次。
但當時有觀眾說《輕音少女》"不故事"其實也並不奇怪,畢竟在09版的《鋼之鍊金術師》播出的時候還有很多人瘋狂吐槽劇情刪減、敘事拉稀之類的,放在如今同樣是你不敢想像的事情,否則恐怕無論在哪個網絡社區都要被群起而攻之了。
淡如水的日常,如今看來也是故事
《輕音少女》這部動畫的標籤是顯而易見的,音樂、校園、日常、百合、甚至還有可能加個勵志。雖然輕音部整天都在喝茶,但該到放音樂的時候也毫不含糊,更不會像某些音樂番一樣把OP拉出來充數。至於校園和日常,就更是毫無爭議的要素。
但百合和勵志,這兩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標籤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畢竟在這個共計五人的樂隊裡就只有一個初學者,雖然平澤唯有表現出磕磕碰碰的樣子,但從入門速度來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天縱奇才的級別,更何況設定上她還有絕對音感。
如果你要說從青春和友情的角度感受到《輕音少女》勵志的一面,那倒勉強還可以接受,畢竟就算是《碧藍之海》這種無釐頭到極致的作品,也能用青春和友情觸動觀眾的心。
可唯獨百合,這個標籤是百分百的毫無道理,雖然《輕音少女》是芳文社旗下的作品,雖然它也完全不帶一個男性角色,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百合。用一句並不陌生的話來說,就是"不能單純當個朋友嗎?"。
所以也不用管這個勵志和百合的標籤誤導了多少觀眾,當你明白到《輕音少女》實際上就只有音樂、校園、和日常之後,就可以發現它的確在本質上是一部淡如水的日常作品。但從故事的角度來說,結合上原作質量以及京阿尼一如往昔的高水準發揮,《輕音少女》的表現依然優秀。
至於原因,大概是因為《冰菓》之後再無京都,而《輕音少女》在《冰菓》之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