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 Spoon 陳勤
溫馨提示:本文涉及較多蛇類實物圖,嚴重恐蛇的讀者謹慎點開哦~
蛇類家族中有著一群師承「毒門」的刺客,它們或是以奇毒冠天下的「毒門」扛把子,或是略施小毒的路人甲;由於獨特的化學武器以及這些武器曾帶給人們的傷害而備受關注,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毒蛇」。
除了蛇的外在形象帶給人的恐懼外,多數人更害怕分泌蛇毒的毒蛇與毒蛇分泌的蛇毒(請流利地念出來~)。「這蛇有毒嗎」、「長成那樣,是不是有毒啊」,在遇到或談到蛇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類似的疑問。如何識別毒蛇、認識蛇毒等都是諸多科普文章「老生常談」的內容,本文作為小生之筆,主要談一談那些關於毒蛇的有趣小事。
一、蛇傳言,鑑真偽
漫長的歷史中,我國民間對蛇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既有《捕蛇者說》、《夢溪筆談》等散文、筆記記錄,也有《本草拾遺》、《名醫別錄》等傳統醫學對毒蛇和蛇傷的記載。然而,由於過去缺乏更為科學的方法或因流傳過久以致以訛傳訛,部分經驗知識並不符合事實,其中的一些內容相信你也聽說過。
(圖源:veer圖庫)
1. 雄黃驅蛇
雄黃粉、雄黃酒可用於驅蛇的說法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這種說法可能源於古人認為雄黃具有解毒、殺蟲、闢邪的特性,甚至有人將其形容為「善能殺百毒、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在影視劇《白娘子傳奇》中,即使是修行千年、法力高強的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後也不得不現出原形。然而,事實完全無法支撐起雄黃的這般名聲。
雖然蛇類的嗅覺敏感,會對一些刺激性氣味表現出逃避行為(類似的現象在嗅覺靈敏的「汪星人」身上也能見到),但雄黃本身的氣味並不強烈,不足以驅使蛇逃離。中央電視臺《是真的嗎》欄目曾在節目中進行調查:在調查短片中,王錦蛇、尖吻蝮和眼鏡蛇都沒有明顯避開雄黃粉,甚至一些蛇仍正常捕食了身上沾滿雄黃酒的小鼠。可見雄黃驅蛇的「金字招牌」並不切實,至於那「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的功效,就更無從談起了。
2. 顏色鮮豔的蛇有毒
在辨識有毒的植物或昆蟲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顏色鮮豔就有毒」的說法。的確,在自然界中許多有毒生物使用鮮豔或對比顯著的色彩高調地展示自己的毒性(即警戒色),部分毒蛇的配色即是如此。但正如上一期《生存技能篇》中提到的,有些無毒蛇也會狡猾地使用鮮豔配色來狐假虎威(圖1)。而大多數的毒蛇更是低調或配色普通的小壞蛋們:或是「土裡土氣」的低調配色(圖2),或是為隱藏自己而身著偽裝色(如蝰科毒蛇,圖2),亦或是配色普通的「大眾臉」等(如一些眼鏡蛇科毒蛇,圖3)。因此,顏色鮮豔的程度並不能用作區分一條蛇是否為毒蛇,更不能用於判斷這條蛇毒性的強弱。例如,圖3右圖中的內陸太攀蛇,生得一副「草民之相」,但其毒性在全球有毒動物中名列前茅。
圖1 上圖:有毒的亞利桑那珊瑚蛇 (圖源:Gary Nafis)下圖:無毒的西部奶蛇 (圖源:Gary Nafis)
圖2 上圖:「土裡土氣」低調配色的短尾蝮 (圖源:維基百科)下圖:使用地衣、苔蘚配色進行偽裝的莽山原矛頭蝮 (圖源:維基百科)
圖3 配色普通的「大眾臉」,類似的配色在許多蛇中都能看到丨上圖:埃及眼鏡蛇 (圖源:見圖)下圖:內陸太攀蛇 (圖源:維基百科)
3. 毒蛇出沒之處,必有解毒之物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常常有女主被毒蛇意外咬傷的劇情,而見多識廣的男主總能在附近找到專治蛇傷的神奇藥草;又或是男主貼心地用嘴幫女主吸出毒液,溫柔地用髮帶幫其包紮……但是,前者這種宛如把密碼寫在銀行卡上的做法,僅僅是虛構的劇情演繹,現實中並不存在;而後者這種用嘴吸毒、直接包紮的方法更不可行,不僅可能導致毒液毒害口腔或經口腔傷口進入血液,且包紮並無效果,不當的包紮更容易導致肢體壞死。
現代醫學中,通常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療毒蛇咬傷,同時再配合進行消炎、消腫等治療。
抗蛇毒血清的製備常使用馬等大型動物,將適量的某種蛇毒注入馬體內,待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後分離動物血液中針對該種蛇毒的抗體,經過提純、濃縮等處理後待使用(圖4上,圖中的小「Y」形結構即為抗體)。蛇毒中的有效成分是蛋白質、多肽等(抗原),而製備的血清中含有相應的抗體,可通過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而使蛇毒失效(圖4下)。值得注意的是:
(1)由於抗體僅與特定的一類抗原進行結合,因此一種抗蛇毒血清僅針對對應的一類蛇毒有效,如抗蝮蛇毒血清可用於山烙鐵頭、竹葉青蛇等的咬傷,但不能用於銀環蛇的咬傷。
(2)因為抗蛇毒血清是經馬等大型動物的血液製備,其內容物對人體而言也是一類外來的抗原,注射後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因此應該在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不建議自行注射!
圖4 上圖:抗蛇毒血清製備流程圖 (圖源:splice-bio.com)下圖:抗原(Antigen)抗體(Antibody)結合示意圖 (圖源:microdok.com)
4. 三角形頭的蛇都有毒
絕大多數人遇到蛇後,都會觀察一下它們的小腦袋(當然,除了某些一見到蛇撒腿就跑的人),並根據「三角形頭的蛇有毒」的說法來判斷其是否為毒蛇。但這樣做真的靠譜嗎?「三角形頭的蛇有毒」的說法可能源於很多蝮蛇那略呈三角形的頭部(圖5),鑑於蝮蛇都是毒蛇,因此可以說頭呈三角形的蛇確實有毒。不過這一特徵也僅主要見於蝮蛇,並不能擴大適用範圍。如圖1中的亞利桑那珊瑚蛇、圖3中的埃及眼鏡蛇與內陸太攀蛇的頭部都不呈三角形,而是略呈長橢圓形。因此,不具有三角形頭部的蛇,依然可能是毒蛇。
圖5 蝮蛇略呈三角形的頭部丨上圖:尖吻蝮 (圖源:本文作者)下圖:雲南竹葉青蛇 (圖源:本文作者)
二、看咬痕,鑑毒蛇
世界上的毒蛇種類只佔全部蛇類的約20%,它們主要來自於四個類群:穴蝰亞科(Atractaspidinae)、遊蛇科(Colubridae)、眼鏡蛇科(Elapidae)和蝰科(Viperidae)。由於四個類群的毒蛇形態各異,沒有一個通用的外表特徵用以區分,因此要準確地辨認出各種毒蛇也並非易事。不過國內危害較大的毒蛇主要有13種(圖6)。
圖6 我國13種危害較大的毒蛇 (圖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
毒蛇與無毒蛇最主要的鑑別特徵是毒蛇具有特化的毒腺和導管,也就是產生和輸出毒液的一套系統。圖7是四類典型毒蛇的頭部側面圖,a、b、c和d分別是遊蛇科下的一些毒蛇、蝰科、眼鏡蛇科和穴蝰科,其中標為灰色區域的是蛇的上頜骨,綠色的是正常的牙齒,黃色的是特化的毒牙。圖中VG指示的就是毒腺(venom gland),緊鄰著毒腺、往頭部前方伸展出的是毒腺的一些附屬腺、毒液內腔和導管等。毒蛇的毒液在毒腺中產生,在蛇撲咬時,依靠毒牙造成傷口、經由導管(包括毒牙)傳送排出。
圖7 毒液系統示意圖 (圖源:Kerkkamp et al., 2017)
由於毒牙的特徵,在辨識毒蛇與無毒蛇時,亦有一種簡單但十分不推薦親身試用的方法:觀察咬痕(圖8)。如圖8所示,如果不幸被蛇咬傷,咬痕可以提供非常直觀的信息:無毒蛇基本為同型的細小牙齒造成的咬痕,缺乏特化的毒牙造成的穿刺傷;而毒蛇常會有明顯的毒牙傷口,一般在上端呈一對獨立的傷口。需要注意的是,有時也存在毒蛇咬偏、僅有一側毒牙咬中的情況,即只呈現一個獨立的傷口。
如果被無毒蛇咬傷,可以使用肥皂、酒精、雙氧水等對傷口進行清洗、消毒,傷口較嚴重的情況下及時就醫;如果被毒蛇咬傷,應儘量保持鎮靜,同樣可使用肥皂、酒精、雙氧水等對傷口進行清洗、消毒,保持安全距離的前提下對肇事的毒蛇拍照記錄,以便幫助醫生更快確認所需抗蛇毒血清的種類。
圖8 毒蛇(上)與無毒蛇(下)咬痕示意圖 (圖源:JaypeeDigital)
因為蛇類都是冷血動物,而狂犬病毒是溫血動物易感,所以治療蛇傷時並不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但一般需要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通常,如果被咬傷後救治及時且症狀較輕,使用一支抗蛇毒血清即可;症狀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常常需要注射多針血清,同時配合進行其它治療。
三、避毒蛇,有方法
相信所有人都不希望遇到毒蛇的「親密一吻」,而在日常生活或外出旅遊中,其實只要學會一些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有效避免被毒蛇咬傷。
1. 打草驚蛇
蛇類缺乏外耳道、對空氣中的聲音不敏感,但大多數蛇類都因其身體(尤其是頭部)接觸地面,而對地面的振動比較敏感。因此,在外出遊玩、野外徒步等情況下,如若害怕遇到蛇可以使用木棒、登山杖一類的物品輕輕撥動前方的灌叢或敲擊地面等造成一定的響動,提前嚇跑周圍草叢裡面的蛇,起著預警的作用。
圖9 打草驚蛇(圖片來源:科學大院瞎畫師出品)
2. 走為上計
常言道「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如果總是試圖去挑弄蛇,難免會被咬傷。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謹慎地對待遇到的每一條蛇,把每一條蛇都當作毒蛇,避免靠近。如果在野外發現蛇類,大可選擇轉身就走或繞道而行。畢竟相比人類,蛇類才是弱勢的一方,更傾向於躲開人類,也沒有蛇類長距離追逐人進行撲咬的情況(領域性較強的成年眼鏡王蛇存在這種可能,但是絕大多數人根本遇不上),更何況你跑得比它們快多了。
圖10 走為上計(圖片來源:科學大院瞎畫師出品)
3. 來人,救駕!
如果在室內場所發現了蛇,我們不能一走了之時,民警、消防隊都可以為我們提供非常有效的幫助。因此在不能選擇直接逃離蛇的情況下,請務必尋求民警、消防隊的幫助。在他們不能及時趕到的情況下、不得已靠近蛇時,切記一定使用較長的棍棒等工具,避免直接手、腳接觸,降低被咬傷的可能性。即使沒有專門的棍棒類工具,使用樹枝、掃帚等較長的物品也能有效增加安全性。
圖11 來人,救駕!(圖片來源:科學大院瞎畫師出品)
4. 各自美麗
儘管一些毒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危險與不便,但大多數蛇類屬於無毒蛇,不會對人們造成威脅,它們和人類一樣是自然的生靈,和貓狗魚蟲一樣是人類的朋友。希望大家在未來遇到它們的時候,能夠多一些包容和善意,不要輕易傷害它們,多採用「打草驚蛇」和「走為上計」這兩種做法,在保護自己免於傷害的同時也給它們繼續生活下去的機會,並且這兩種做法也足以避免絕大多數的人蛇衝突。
圖12 各自美麗(圖片來源:科學大院瞎畫師出品)
彩蛋:作者被山烙鐵頭蛇「強吻」的經歷
那是在某個上午,當我將那條蛇從飼養盒中取出時,它稍一掙扎便摔在地上。落地後,它一直在光滑的地面上打滑,蛇鉤也沒能勾起它。我有些大意,用蛇鉤輕輕壓住它的頭,同時使用左手去控制它的脖子。誰知它忽然擺頭甩開蛇鉤,並迅速地偏頭咬下一口。一切發生太快,我甚至沒有感覺到毒牙刺穿皮膚的刺痛,左手中指的中指節上就湧出了一滴血。
因為知道山烙鐵頭蛇的毒性不算很強,我沒有特別擔心,還抱著幻想猜測這可能只是一次幹咬(毒蛇撲咬但沒有注入毒液)。拿飼養盒將蛇罩住後(之後抓回原飼養盒),我用溼紙巾搽拭傷口,確認只有單側毒牙留下的一個傷口,並且沒有毒牙折斷在肉裡。然後我開始在水龍頭旁用嘴吸傷口(先喝一口食用油吐掉,再吸一下傷口吐掉,再喝一口食用油吐掉,如此循環),想將毒液吸出來,事實證明這一招並沒有什麼用。
隨後我用洗手液清洗傷口,噴了一些碘伏,出門趕往醫院。在上述的處理過程中,我的手指並不太疼,但上計程車之後,手指開始有疼痛感,標誌著這一吻並非幹咬,而是帶毒的「深吻」。由於堵車,計程車無法停靠在醫院,我選擇在馬路對面提前下車。我保持左手下垂不動,慢步穿過地下通道,走進醫院,卻被告知抗蛇毒血清只有本部醫院有。此時傷口的疼痛感沒有加劇,但是腫脹已經到達掌指關節。我權衡了一下步行的時間,選擇騎一輛單車慢慢滑著去本部醫院。至此,我終於進入醫院開始治療。
不幸的是,皮試結果顯示我對抗蛇毒血清有些過敏,所以需先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與抗過敏藥物,隨後緩慢靜脈滴注抗蛇毒血清進行治療。輸液持續了約7個小時,輸液完成時左手幾乎已無疼痛感,但腫脹已到達上臂,除中指的中指節附近呈紫黑色外,左手其他部分的皮膚沒有明顯的顏色變化。輸液完成回家後腫脹最高部位到達左肩膀下方,靜養一天後左手開始微微消腫,約5天完全消腫。完全消腫後、時至今日,左手中指的傷口處還有一塊小小的隆起,眼見不明顯,但觸摸可感。
這一「初吻」的總結:
可取之處:(1)被咬後及時將動物關好,避免傷害其他人;(2)及時檢查傷口處有無折斷的毒牙,清洗、消毒傷口;(3)及時就醫,趕往醫院過程中保持被咬肢體處於下位並儘量保持不動,緩慢步行、騎車,避免劇烈運動;(4)知曉毒蛇的種類,就醫後及時告知醫生;(5)全程比較冷靜。
不足之處:(1)未穿戴防咬手套時,應儘量避免徒手接觸毒蛇;(2)雖然想到用油潤滿口腔以減少毒液對口腔的傷害,但事實用嘴吸毒液並沒有作用;(3)轉往本部醫院時,應尋求醫院幫助,乘坐車輛以減少運動;(4)冬季衣物較多較厚,左手腫脹嚴重時已無法脫下袖子,所幸腫脹沒有持續,否則袖子可能會勒住手臂。
下期預告:
毒蛇不小心咬到它自己怎麼破?
在眼鏡發明出來之前,眼鏡蛇叫什麼名字?
蛇也講個性?哪些蛇最與眾不同?
蟒蛇和蚺蛇之間還有「大」與「長」的故事?
以上這些腦洞問題你知道答案嗎?關於蛇類你還想知道什麼?下一期研蛇者說來幫你答疑解惑啦!盡情發揮你的腦洞,把問題寫在評論區即可,你的腦洞,我來負責!研蛇者來給你專業的解答。想了解蛇類就來研蛇者說,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策劃:毛萍 張軼佳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