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這位法國人何以在楊浦濱江的起重機上畫了個對角線

2020-12-26 澎湃新聞

因為疫情,上海楊浦濱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冷清,如今春暖花開,市民又走到了

黃浦江邊,

除了看到無限江景和無邊春色外,其間

點綴的公共藝術作品也有了變化和增加,這些作品中有些一目了然,有些需要尋找探究。

其中法國藝術家費利斯·瓦裡尼(Felice Varini)的作品《起重機的對角線》依託江邊原有的工業遺存,貫穿三臺起重機,在看似「破碎」的形狀和線條中,讓觀眾自由觀看,一頭霧水、直至豁然開朗。

其實瓦裡尼有三件作品來到上海,分別在楊浦濱江、陸家嘴老佛爺百貨和2019西岸藝博會出現,其中楊浦濱江的《起重機的對角線》是瓦裡尼在上海的作品中自己的最愛:「公眾不用去博物館和畫廊,在楊浦濱江散步時就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就是很高興的事。」 瓦裡尼說。

坐落於楊浦濱江的《起重機的對角線》

費利斯·瓦裡尼的作品並非在紙上創作,而是將三維空間化為二維畫面,他使用特別的投影技術在房間或城市空間(建築物,牆壁、街道)上進行幾何透視定位的繪畫。而觀眾面對這些作品時往往首先不一定意識到這是一件藝術作品,而只看到一些的形狀,直至觀眾尋到一個特別的觀看角度,會因為看到了作品的全貌而茅塞頓開。

法國卡爾卡松城堡,瓦裡尼作品《同心、偏心》

2018年5月,為慶祝法國卡爾卡松城堡(Cité de Carcassonne)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年,他的作品《同心、偏心》(Concentric, eccentric)出現在中世紀城堡之上,從而引發現代藝術與建築遺產之間的關係的探討。

法國卡爾卡松城堡,瓦裡尼作品《同心、偏心》

2019年他的作品來到上海,也讓上海公眾開始探秘:

費利斯·瓦裡尼在上海接受採訪

延續40年的「幾何空間」創作

1952年瓦裡尼出生於瑞士洛迦諾、現居巴黎,提起瑞士走出巴黎成名的藝術家,很多人會聯想到的賈科梅蒂,但瓦裡尼卻覺得自己和賈科梅蒂的工作和經歷有很大的不同。

1968年16歲的瓦裡尼首次來到巴黎,此時賈科梅蒂去世了2年,他覺得當時巴黎的藝術風潮已經與賈科梅蒂的時代不同了。而看瓦裡尼的作品熟悉藝術史的首先會想到馬列維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俄國烏克蘭至上主義倡導者、幾何抽象派畫家)或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08-1994,瑞士包浩斯學者), 瓦裡尼坦言在自己的少年時代受到他們的影響。

馬列維奇在1917年的作品

回溯自己的藝術歷程,瓦裡尼說自己是從1978年開始勵志成為藝術家,在此之前他主修環境設計,此後於1972年移居日內瓦,在一家劇院從事舞臺布景的工作,也因為這份工作的啟發,開始設想把二維藝術在三維空間中演繹。於此同時劇院的工作也使他對美術之外的音樂、舞蹈、詩歌等有所接觸和了解,其中德國文學,以及蒙德裡安甚至波洛克都對他的藝術有過啟發。融合生活中的所見,以藝術為出口表達,延續幾何抽象的傳統並有所打破和創新,這成為了他的追求。

瓦裡尼1979年的作品。

從室內到室外,瓦裡尼經歷了十年,當創作來到了公共空間,限制和可能性均變得難以預測,但面對不斷變化的空間和世界,他的創作過程和思路也受到影響,變得開放和無限,藝術的風格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化。

瓦裡尼2003在巴黎的公共藝術作品《七條直線組成的五個三角形》

在近40年的創作過程中,瓦裡尼的作品一直與在地環境呼應,每一次的創作他都會在空間中選擇一個「起始點」,然後開始想像和創作三維作品。

2009年瓦裡尼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

2017年,瓦裡尼在法國馬贊修道院(Mazan Abbey)上完成了《一個圓圈和一千個碎片》。這座位於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地區的修道院最初建立於1120年,經歷了時間和宗教戰爭的毀壞,在18世紀復興。然而法國大革命卻再次使它傾覆,直至20世紀重建,並保留了部分原始修道院的遺蹟。

法國馬贊修道院《一個圓圈和一千個碎片》最佳視角

瓦裡尼的作品出現在修道院建築的地面、牆面和屋頂之上,並遍及周圍的橋梁、防禦工事、旅館和舊學校。他以單個精確點重建了一個個完美的圓,而在非特定角度則只能看到無規律的碎片,這也似乎透露了該修道院分分合合的歷史,而且不同於一般作品中用油漆作為塗料,這件作品以金箔作為載體,使作品在不同時間和季節中呈現不同的光線和視覺變化。

法國馬贊修道院《一個圓圈和一千個碎片》片段

起重機上的對角線,黃浦江邊的「捉迷藏」

2019年9月,瓦裡尼新作《起重機上的對角線》在上海楊浦濱江落地完成。作為楊浦濱江「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策劃的20件永久公共藝術作品之一,瓦裡尼的這件作品無論從體量還是色彩上,都成為楊浦濱江吸引眼球的「打卡」之地,也是「朋友圈」出鏡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黃浦江邊的《起重機上的對角線》

這件作品就地取材,以黃浦江原本佇立著的三架起重機為「畫紙」,也正是這三架高聳的起重機讓他感到創作的興奮。「我第一次來到楊浦濱江時,這裡沒有建築,空空如也,我不知如何創作。直到三架橘紅色的起重機進入眼帘,一切才明朗了起來。」 瓦裡尼說,「我當時非常開心,這是全新的工作場景,它不是封閉的空間,但也不是完全開放。」

而後,在2019年的盛夏,瓦裡尼在黃浦江邊搭起了「帳篷」作為自己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外是黃浦江水不舍晝夜地奔向大海,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熙熙攘攘,江對岸高樓的景觀燈亮了又暗……江水為伴、天地為廬,一切是那麼美好,卻又提示著時間的流失。

瓦裡尼在黃浦江邊的「工作室」

在瓦裡尼和助手們來到上海的第一周,其實是「艱難」的,主要原因是投影儀。瓦裡尼在創作中一直有一臺專屬的投影儀,這臺投影儀伴隨他完成了很多在歐洲的公共藝術項目。然而,這臺投影儀在這次中國之行中卻被扣在了海關。中方策展、協調和執行單位的欣稚鋒藝術機構(下簡稱APS)幾經尋找,最後終於從北京調來一臺型號適配的魚眼廣角投影機,這也是國內唯一一臺合適的投影機,方才基本解決這一問題。

瓦裡尼「工作室」指揮創作

度過尋找投影儀的「艱難」第一周後,瓦裡尼隨後的創作就進入較為順暢的階段。用他自己的話說,「後來每一天的創作過程都讓我很享受。每天面對黃浦江,創作間隙能看到船隻來往……在江邊的每一天、每次工作的場景,對我來說都像是新的工作室。」

瓦裡尼創作所用工具

那這件貫穿三個起重機的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呢?

瓦裡尼先找一個固定點,架上投影儀,蒙上自己設定的對角線圖形。並借天黑利用投影儀將圖形投射到起重機上,繼而需要調試到合適的位置。確定位置後四位助手爬上起重機,按照光影在起重機外殼的相應位置繪製線條,並用白色膠帶固定位置。而後才開始按設定塗漆。雖然藝術家自己也常常爬上爬下地去完成創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助手團隊。

費利斯·瓦裡尼的創作過程,在夜晚先用投影儀定位。

說到自己的助手,瓦裡尼從手機中翻出一張照片,開始逐一介紹他們:Vartan是藝術家,Margot是策展人,Matteo 是藝術品修復師,Nicolas是「蜘蛛俠」,他善於爬上爬下,他還是工業設計師。

瓦裡尼的助手們

可以這不就是塗漆嗎?在國內估計藝術創作的執行環節或許會邀請工人介入以控制成本,緣何執行都使用本身就帶著創造力的藝術家和專業人士?瓦裡尼解釋說,「我的藝術品用工人團隊進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創作中我需要他們能理解我,而且這個作品對藝術的精確度要求比較高。」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其實原本都有自己的工作,在當瓦裡尼需要創作時,他們就集結在一起。

瓦裡尼與他的助手以及欣稚鋒藝術機構的工作人員的合影

經過了幾周的工作,三架起重機橘白相間、煥然一新——起重機的四個頂點以白色直線相連,周圍部分則以對角線的平行線進行填充。

在這幾周中瓦裡尼還特別感謝了欣稚鋒藝術機構(APS),瓦裡尼逗趣地形容他們為自己的「保鏢」,除了最初全中國找合適的投影儀外,他在上海的每一天都知道他們就在自己的周圍,無論是在黃浦江邊的「工作室」還是在生活中,有任何問題只要一通電話,馬上就有人協助解決。他尤其記得一次在創作現場,有幾個並不知道此處正在創作作品的工人在邊上敲敲打打,導致投影儀不穩,又因為語言不通無法對話,暴躁之餘他電話了APS,第一時間工作人員趕來溝通。

《起重機上的對角線》正在創作中

如今,《起重機上的對角線》帶著歷史的重量和藝術的俏皮立在黃浦江畔,白線散布在橘紅色起重機上,當走到有且僅有的一個點時,這些直線才能夠連貫起來,否則看起來就是橘色的起重機上被繪製著大小不一的白色色塊。而找到這一個點,正是藝術家和公眾玩的一場「捉迷藏」,一如瓦裡尼的其他作品。

《起重機上的對角線》最佳視角

跨時空的復刻創作

其實,2019年瓦裡尼有三件作品落地上海,除了永久落地楊浦濱江《起重機上的對角線》外、還有位於陸家嘴老佛爺百貨《Danse d'ellipses》,以及西岸藝博會臨時展出作品《鋼琴》。說起這三幅作品之間是否有聯繫,瓦裡尼認為,自己所有作品的藝術語言都是全球性的,僅跟所處的環境相關。」

陸家嘴老佛爺百貨的作品《Danse d'ellipses》

老佛爺百貨中庭,瓦裡尼的作品橫跨了四層,依舊是一種「解密」的形式,先看到了牆上、手扶電梯上、穹頂等處有無規律、無由頭的藍色碎片,但因本到商場的主要目的是購物,所以很多人直至走出百貨公司都不知道這些藍色碎片是什麼。其實最佳觀測點在商場二層,只有二層的某個區域甚至某個點才可以看到作品的全貌,從而讓人恍然大悟。

陸家嘴老佛爺百貨的作品《Danse d'ellipses》

此外,瓦裡尼在西岸藝博會展出的作品《鋼琴》創作於1985年,靈感源自1980年代電腦科技的起步,藝術家藉此反映電腦剛剛進入公民生活的階段的痕跡。目前,該作品已在法國、西班牙、中國等四個不同地方復刻展出。對於這些不同地方而言,《鋼琴》是一個新的作品,但對於藝術家瓦裡尼而言,他只是將這一早期作品帶到新的空間進行複製。因此,從某些角度將,瓦裡尼的作品和具體的社會語境關聯度不大。

瓦裡尼參加西岸藝博會的作品《鋼琴》

瓦裡尼說,自己不會期待著作品本身帶給觀眾什麼樣的感受。公眾在公共空間就能感受到藝術,這個最重要。

疫情期間悄悄落地的公共藝術

這幾日,去楊浦濱江除了人多了外,公共藝術作品也有所增加,這些新落地的作品,帶著公共藝術從地方景觀走向都市的痕跡。它們直接取自於自然環境中的泥土、巖石、有機材料,成為城市的新景觀。

大巖·奧斯卡爾《時間之載》 APS

比如,巴西藝術家大巖·奧斯卡爾的作品《時間之載》,借用原有草場建造了一艘向前航行的船。藝術家調用了城市時空中的多樣文化和歷史,在這裡,技術、工業、人群、大海、河川、港口、土地、貿易等元素在這片草場上融為一體,讓人聯想到這座城市的時間和悠久的過去。最近在這個疫情下的春天,這艘「時間之載」長出了玉蘭花。

《時間之載》上玉蘭花已開

APS

葡萄牙藝術家荷塞·吉馬良斯,雖然來自歐洲,但他對亞洲、美洲和非洲的民族學和符號學信手拈來。這是一種新視角的地域歷史經驗。這一次他將來自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地域的藝術符號化為人行道上相連的4座拱門,如同原始藝術的面具,存在於節慶般的歡樂之中。

吉馬良斯《拱門》 APS

在《起重機的對角線》邊,由工業電廠三個巨大的煤灰倉庫改造而成的「灰倉藝術空間」中,已完成了荷塞·吉馬良斯《詩人之屋》、韓家英《相遇》、高橋啟祐《一個世界》三件作品。

吉馬良斯《詩人之屋》 APS

這是吉馬良斯在楊浦濱江的另一件作品,藝術家將「詩人之屋」稱為「冥想之屋」,藝術家認為「詩人之屋」如同一座寺廟,此間恆久寂靜。這也是一座個人內在思索與安靜避世的理想之居。韓家英的作品《相遇》是12組由方、圓等不同形狀不同材料組合而成的作品,試圖投射出人、藝術、與世界的多元相遇。高橋啟祐的作品《一個世界》是成百上千的人在屏幕之間遊走,這些無數的人形會在最終匯聚成世界地圖。其中有「共生」,也有妥協、衝突、矛盾和複雜的意義。這部作品也無意間映射了如今因為疫情各國隔離的模式,同時表達對相互聯繫的渴望。

高橋啟祐《一個世界》 APS

韓家英《相遇》 APS

藝術與城市的結合,並不意味著要用藝術作品把城市改觀,而是在改變原有城市空間的面貌下,使人們對過去和現在所處空間之間的關係產生思考。換句話說,當代藝術與城市空間的結合,並不是經過人工所製作的藝術重於城市,而是讓人們重新注意到在習以為常的城市空間中一抹被掩藏的與眾不同的地方。

灰倉藝術空間

註:鳴謝2019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覽策展執行單位及永久點位作品的總承包單位欣稚鋒藝術機構(APS)的創始人汪斌給予此文的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微遊上海濱江線」活動在楊浦濱江綠之丘出發
    「2020微遊上海濱江線」活動在楊浦濱江綠之丘出發 2020-12-12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④|楊浦濱江百年遺存,孕育水岸藝術空間
    同時,啟動了楊浦濱江南段及楊浦大橋以北1.1公裡線的濱江規劃設計。2019年秋日,隨著「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開幕,楊浦濱江南段5.5公裡濱水公共空間(從秦皇島路至定海路)貫通開放。2018年楊浦濱江改造前航拍。 致正建築工作室楊浦濱江改造後航拍 田方方不少專家在接受採訪時都認為,楊浦濱江是在世界範圍內是工業遺存最大、也是保護較好的區域之一。
  • 對話楊浦區委書記謝堅鋼:楊浦濱江如何爭創「人民城市」示範區?將...
    同心圓、同心畫20位市民代表共繪楊浦「十四五」幸福藍圖1「走得進」:觀光電瓶車、遊船都寫上日程了,將來可以遊船上看浦江,下遊船看濱江。「待得住」:除了八個驛站外,繼續增加公共設施。「留得下遊人」:商業配套、文化設施,包括打造夜生活新地標,一句話概括「吃喝玩樂」俱全。「留得住鄉愁」:楊浦大橋以西的永安棧房舊址,將來是世界技能博物館和涵芬樓藝術中心;和郎朗音樂世界合作,在上海港機修造廠原址打造音樂藝術中心;那兩個180米的大煙囪,會在保留保護基礎上打造一個集商業、文化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體。
  • 楊浦有個小五角場?楊浦濱江將直通共青森林公園?是真的!區委書記還...
    作者丨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說起楊浦,很多人可是很有感情的!他說,楊浦濱江面貌的變化恰恰是整個楊浦變遷的縮影。 此次調研發現,楊浦青年對楊浦濱江從「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發展秀場」的歷程十分熟悉。尤其是楊浦建設高標準人民城市實踐區、高能級科技創新引領區、高水平社會治理先行區、高品質生態生活融合區「四高」城區,青年還是非常樂於參與的。
  • 「中國好聲音」上海賽區總決賽唱響楊浦濱江
    圖說:總決賽現場 官方圖昨天,2020《中國好聲音》全國海選上海賽區總決賽在上海楊浦濱江舉行,經過激烈的角逐,上海賽區的王旭靚(冠軍)、虞靜(亞軍)、胡之熙(季軍)等8位學員拿到了通往《中國好聲音》全國總決賽的直通卡。
  • 楊浦濱江將出現「小小講解員」,用童言童語講好濱江故事
    近日,「小小講解員」志願服務即將在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上線服務,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童言童語為前來參觀的少年兒童講好楊浦濱江的歷史和黨建故事,讓「人民故事人民講」的志願者團隊進一步擴大。圖說:活動現場。孫雲 攝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楊浦濱江,還走進了「人人屋」黨群服務站。
  • 揭秘上海楊浦新一輪發展重點區域:楊浦濱江將用三年時間華麗變身
    2017年10月,位於楊浦大橋以西2.8公裡公共空間貫通開放;2019年9月,楊浦大橋以東2.7公裡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楊浦濱江經過了怎麼樣的改造?未來又將有哪些新變化?楊浦區濱江辦常務副主任左衛東表示,2019年以來,多個市民文體活動在楊浦濱江開展,包括第五屆上海楊浦非遺節、第十屆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楊浦巡展、2020《中國好聲音》全國海選上海賽總決賽等。
  • 楊浦濱江的這6座「元氣」補給站,不簡單!
    沿著5.5公裡的楊浦濱江岸線, 有一條黨建服務帶——楊樹浦驛站, 6個主題鮮明的站點, 成為市民遊客的「元氣」補給站, 這裡生動演繹著「還江於民」的實踐
  • 滌岸之興——上海楊浦濱江南段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
    曾屬於大工業時代的楊浦濱江南段就是這種狀態最為典型的例證。本地人一語雙關地把楊浦區稱為「大楊浦」,就是因為它是上海開埠以來最集中的工業區,承載著大工業時代帶來的榮耀與創傷,兼具鏗鏘之美與粗放之氣。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難以接近陸地與水域的邊界,雖然他們身後的城市不斷地刷新著高度與密度的記錄,城市生活卻與水岸漸行漸遠。楊浦濱江南段就形象地印證了濱水區與城市相隔離的狀態。
  • 走進濱江新氣象 「2020微遊上海·濱江線」活動預熱
    2020年12月1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城市微旅行活動——「2020微遊上海·濱江線」將落地上海濱江沿線。集合舊址復興改造、濱江新風貌、藝術新地標、美食美景看點為一體,以濱江岸線為主題,展現上海公共空間建設的新思路、新格局與新成果。12月12日上午10點,「2020微遊上海·濱江線」活動正式啟動。數百名參與活動的市民遊客將從楊浦綠之丘出發,沿著濱江水岸線前行。
  • 上海城與村|5.5公裡的楊浦濱江:有溫度,可呼吸
    上海制皂廠裡開了咖啡館,第二印染廠變身綜合運動中心,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再到「人民城市理念首發地」,楊浦濱江百年工業遺存走出了歷史的塵埃。說是百年工業遺存,卻不止百年。1869年,楊樹浦路的修築拉開了楊浦百年工業文明的序幕,自來水廠、電廠、紡紗廠、制皂廠紛紛在此落戶,機器的轟鳴成了不少老楊浦人的回憶。
  • 楊浦濱江的老故事 | 上海魚市場
    漫步黃浦濱江楊浦段,楊樹浦水廠向東不遠處,有一片造型極具特色的建築,從外形上來看,既有形似帆型的高層建築,又有遊魚一般的裙樓,而略小一些的「貝殼狀」建築更是別具一格。此處現為「東方漁人碼頭」。
  • 楊浦最大毛地舊改圓夢,百年老宅將變濱江城市...
    「百年沈家灘」何以得名,與這裡廣布的百年老房有關。「我的爸爸就出生在這個房子裡。這裡過去是公租房,解放以後,房租只要2元錢一個月,這些年慢慢漲到了44元。」蔣松彪說。沈家灘居委會書記宗珏瑩說,一間房子涉及很多兄弟姐妹等共有產人,造成家庭矛盾。老蔣家的房子舊改徵收拿到了600萬,而他家有九口人需要安置,剛開始在分配方式上難免存在矛盾。
  • 楊浦濱江再迎新變化!預計全年將完成1.2萬戶舊改任務
    楊浦濱江未來會有什麼新的變化?近日,楊浦區委書記謝堅鋼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其次是讓大家「待得住」,除了在濱江沿岸布局建設八個濱江黨群服務站以外,還在不斷提升公共設施配套水平,讓帶孩子、老人來濱江遊玩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舒適、便捷、智能、活力的配套服務體系。
  • 上海濱江線可以這麼玩!虹口段風光無限好~
    上海濱江線可以這麼玩!漫遊黃浦江濱江線(浦西),有哪些地標可以打卡?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中心推出的「2020微遊上海 |濱江線」可以給你提供參考。
  • 上海魚市場,那些楊浦濱江的老故事……
    漫步黃浦濱江楊浦段,楊樹浦水廠向東不遠處,有一片造型極具特色的建築,從外形上來看,既有形似帆型的高層建築,又有遊魚一般的裙樓,而略小一些的「貝殼狀」建築更是別具一格。此處現為「東方漁人碼頭」。這個名稱可不是憑空而來,此處曾是歷史上著名的「上海魚市場」,號稱「遠東第一」,它引出一段悠遠往事,也是楊浦濱江深厚歷史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地區的水產品貿易,早期的記載見於唐代。據《吳郡志》記載:唐代以鬥數魚,買賣者多論鬥。皮日休《釣侶》詩云:「趁眠無事避風濤,一鬥霜鱗換濁醪。」上海開埠後,逐漸形成人煙稠密、帆檣輻輳之地。「民以食為天」,魚行應運而生。
  • 楊浦濱江人人市集滿足你的新奇幻想!
    楊浦濱江人人市集滿足你的新奇幻想!還沒想好的小夥伴小編為你送上端午不無聊行動指南#濱江人人市集Vol.2#端午來"潮"滿足你的一切新奇幻想✨快來楊浦濱江一探究竟吧~ 市集地點楊浦濱江 楊樹浦路640號演出活動不間斷限時3天*現場打卡:市集現場到6個指定地點獲取4個不同顏色的印章,可抽取一份小禮品。
  • 耐克跑者驛站-楊浦亮相上海
    上海2018年3月12日電 /美通社/ -- 耐克長期致力於推動上海城市的跑步文化,鼓勵更多人參與到跑步活動中。為了給更多跑者帶來專業、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滿足跑者日益變化的需求,耐克在楊浦濱江這一集中了大規模跑步愛好者的跑步聖地,傾力打造耐克跑者驛站-楊浦(Nike + Run Hub - YangPu),將以這種全新模式向所有跑者提供365天超長待機服務。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丨楊浦濱江「以工業傳承為核」,既能感受城市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浦濱江工業產值最高時曾佔上海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國的二十分之一以上。濱江一帶綿延十數裡的工廠區見證了上海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具有時間早、類型多、分布廣、規模大等特點,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為「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此外,楊浦濱江同樣也擁有百年市政、百年大學、百年紅色的深深烙印。
  • 她不吊威亞,就敢吊在起重機上拍大片!不愧是超模圈的POSE女王
    導讀:她不吊威亞,就敢吊在起重機上拍大片!不愧是超模圈的POSE女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時尚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