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寒凍。攤在桌面,是一本古詩詞。
再讀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的《俠客行》作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遊齊州時。時,唐代遊俠之風盛行。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考證,唐代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裡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於說「俠客的歌」。
《俠客行》此詩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俠客得以結識明主,明主藉助俠客的勇武謀略去成就一番事業,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寫史的人應該為他們也寫上一筆。全詩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每每讀《俠客行》,總是難忘「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一句。這簡單的10個字,不僅僅是對俠客風範的歌頌,更蘊含著中國古人對於人生進退的大智慧。
「事了拂衣去」,事,在當下可解讀為事業、工作、目標、任務。
受人所託,終人所事,誠信的根本。
任事之人靠譜與否:守時、踐諾、盡心是關鍵。守時,是尊重的起點,自律者才會守時,才會有精細的行動綱領,條塊清晰、輕重得宜;
踐諾,是能力的保證,敢於承諾意味著為人處事之前已有前瞻性,提前預判和充分評估了事物發展的各種變化,成竹在胸方敢承諾;
盡心,是人品的權衡,敢於任事、善於處事,需要能力,盡心則是忠於託付、努力踐行的保障,盡心者把他人之事當自己之事,甚至比自己的事情還上心去做,才能真正了事。
「深藏身與名」,是知進退、懂行止、淡名利的為人境界。
急流勇退,甘於淡泊,做人的境界!
深藏者,不為人知也。面對名利、地位、金錢之時,知進退、懂行止、淡名利是做人的境界。
拋開功利,為了信仰才能「深藏身與名。」
為國家民族事業隱姓埋名,為心中的理想奮鬥不悔者,這樣的英雄數不勝數,如「兩彈一星」功勳者、如抗美援朝的老兵們,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種偉大的信仰,一種值得後世敬重的情懷。
拋開小我,放大格局才能「深藏身與名。」
為人處世,短時看結果,長久看格局。精於算計、爾虞我詐者盤算的是自己的前程,衡量著投入與產出收益,心中沒有社會、民生、企業發展,這樣的人更多的想著自己,這樣的人無法做到「深藏身與名」。
身與名背後,禍福相依,自古皆然。
盛名之下,難於保全,身名太盛,樹大招風,鋒鏑過銳,剛猛易折。無論職場、官場還是其他,例子舉不勝舉。但凡懂得藏拙之人,如範蠡才能全身而退。
讀李白《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短短10個字,是進退之道,是生存之道,是為人之道,是職場之道。
懂進退,才知道:道家之陰陽,佛家之空濛;
懂進退,才知道:茶之濃淡,酒之甘冽。
今日大雪,著此文為記。
20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