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早期分櫱數量,獲取水稻高產

2020-12-27 三農禾本多

水稻是多生分櫱的作物,在條件有利的情況下,四川中遲熟水稻單株分櫱可達30多個,後期的分櫱穗比主穗小是生理自然現象,和植株葉片多少、 積累乾物質數量有關。生產上為了獲取高產,都是強調 早生快發,利用前期分櫱上林。

本文以成都水稻栽培為例進行總結

圖例:早發生的分櫱葉片更多

水稻分櫱發生的基本規律

水稻生長到第4片葉時,出現第一個分櫱,分櫱的發生符合n-3 的規律,主莖達到3片葉開始第一個分櫱發育,理論上,每一片葉的腋芽都能形成分櫱,主莖產生的分櫱是一次分櫱;當分櫱植株達到3片葉時,產生2次分櫱;在單株栽插的時候,可以產生3次分櫱,多數時候,此時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葉片不足的分櫱沒有足夠的營養物質積累,穗發育不良,不能成為有效穗上林。

圖例:分櫱田間示意圖

有專家試驗,小麥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可以有100多個分櫱,並且都能抽穗結實。水稻在單株單獨栽培的情況下,分櫱發生也是比較多的,今年瀘州數到的分櫱最多的單株72根。

水稻產量與分櫱

水稻的產量由畝有效穗、平均每穗實粒數、千粒重構成,分櫱成穗的多少和穗子的大小都會影響水稻的產量,分櫱成穗越大,每穗實粒數才可能更多。在確定的區域、不同的品種,田間的容穗量是有一定的差異,比如說同樣的品種,在成都與漢源縣,有效穗分別是16萬和22萬,產量差異也是非常大,同樣品種高產栽培,在成都產量是600公斤,在漢源縣九襄鎮產量900公斤左右。

成都推廣的水稻品種葉片在18-19片,能夠進行有效分櫱的時間是35天左右,8片左右的葉片。越到後邊出現的分櫱,葉片數越少。如何利用前期分櫱上林就是增產的關鍵點。

圖例:穗子大小一致,更容易獲得高產

實際操作中的建議

增加用種量

雜交稻推廣初期,由於種子生產不容易,提倡溫室兩端育秧,節約用種,最極端的做法是剝櫱栽秧,一粒谷分成兩株來進行栽培。隨著機插秧的普及,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增加用種量成為提升主莖數量,增加前期分櫱的有效手段。

這個可以從成都的機插秧和普通人工栽秧的產量差異可以看出來,同樣品種,機插秧比人工插秧產量高50斤以上。主要原因分析,機插秧用種量3斤半,人工秧用種量1斤半,機插秧能保證穴數1.1萬,基本苗3.3萬左右;人工插秧主要是基本苗不足,哪怕是自己的田,插秧到田中間也會稀很多。

小苗移栽

小苗移栽可以及時返青,前期分櫱可以早發生。成都高產栽培,施氮量12kg/畝為宜,施肥上採用「重底早追」的模式,群體起點構建上採用機插規格為30cm×16cm、機插秧取秧量為2~3苗/穴進行栽插,滿足3~4萬苗/畝的基本苗。

及時曬田

滿足18萬的有效穗,田間每株16.36穗就達到標準。當每株苗櫱數16-17個時開始曬田,控制後期無效分櫱的發生。

圖例:穗大粒多是我們的期望

總結:隨著水稻的生長,後期發生的分櫱由於生長時間不夠,會越來越小;為達到高產目的,可以提高用種量,增加基本苗,提升早期分櫱的數量,利用大穗上林;及時曬田、控制無效分櫱,提高上林率,減少養分的損失。

以上為個人根據成都水稻種植總結出來來的觀點 ,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有其他話題,請在對話框留言。

喜歡農業知識的朋友,點擊上方關注「三農禾本多」,農業知識持續更新中。

相關焦點

  • 水稻分櫱發生規律
    水稻分櫱的發生規律是n-3葉發生,第4片葉片伸出的時候,第一個分櫱開始發生,有效穗是葉片3葉以上,實粒數10粒以上,實粒數多產量更高。 大穗上林有利於提高產量水稻中期管理時期,基本苗已經確定,此時是有效穗的決定時期,是穗子形成時期。通過管理措施提升有效穗上林,並形成大穗,形成高產群體。
  • 水稻分櫱是水稻增產的重要環節,咱們就聊聊水稻分櫱那些事
    水稻分櫱的多少質量高低,直接對於我們水稻的產量造成了直接的影響,所以如何讓水稻分櫱有利於高產是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說說水稻分櫱那些事,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啟發。我們先說說水稻理論上的分櫱數量,讓大家對自己水稻的分櫱狀況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一般來說一個主莖葉片數量為13葉的品種,理論上可以進行三次分櫱,第一次分櫱為9個,第二次分櫱數量為21個二次分櫱,最後還有10個三級分櫱。但是在我們實際栽培的時候,一般我們的稻田只有兩次分櫱發生,第三次分櫱很少發生。
  • 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分櫱控制措施
    水稻產量構成基本情況水稻產量由有效穗、每穗實粒數和千粒重構成,其中有效穗和每穗實粒數變動較大,外界環境主要通過影響這兩個條件,導致產量的變化。肥水原因:水稻在分櫱期間,肥水充足有利於分櫱的發生,偏施氮肥尤其會提升分櫱數量。成都推廣的水稻品種葉片數在18片左右,移栽時5-6葉,根據有效穗上林的基本規律,需要分櫱具備3片以上的葉片,實粒數在10粒以上,葉櫱同伸的公式(N-3)計算,在14片葉出現的分櫱穗子就很小,後面出現的就是無效分櫱了。
  • 影響水稻分櫱的主要因素,及提高分櫱的措施
    水稻分櫱的多少、早晚關係到水稻後期的產量,影響水稻分櫱的因素主要有品種、養分、水分、病蟲害等。一、影響水稻分櫱的主要因素1、品種關係不同的水稻品種,分櫱能力是有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高杆大穗的品種分櫱相對少一些,中高杆多穗型品種分櫱相對偏多。
  • 水稻栽秧了,我們該怎麼做,它的分櫱才能又多又好呢?
    水稻的有效分櫱數量直接影響到有效穗數,從而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產量,雖然水稻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但只有早期的分櫱才是「有效分櫱」,才能夠成穗。那麼,水稻栽秧後,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分櫱又多又好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 如何讓水稻快速分櫱?一文看懂
    水稻分櫱快慢,早晚,這些都與品種的自身生長特性內在因素,及適宜分櫱的外在環境條件因素和栽培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做好栽插前及栽插中和栽插後的田間管理,以下幾點很關鍵。六,水稻本田精細整地,適量施藥減少田間藥害水稻本田精細整地,旋耕打漿,耙細,耙平,深淺適宜,適量施用苗前封閉除草劑藥量,避免因除草劑過量施用產生藥害,導致水稻插後生長受抑制。嚴重影響返青分櫱。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水稻分櫱過多影響產量,應如何控制
    在實際生產中,水稻分櫱過多因素很多,主要是施肥量過大,氮素水過高,包括基肥和追肥的施用量。及品種自身特性,單株分櫱率高。輔助因素,包括適宜的溫度,栽插深淺度等必要輔助條件。那為什麼說水稻分櫱過多影響產量呢?
  • 禾本科水稻怎樣施肥可以高產?施肥量和方法是什麼?
    水稻是稻屬中作為糧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種,屬於直接經濟作物。而對於種植戶來說水稻怎樣施肥可以高產是極為關注的,那麼水稻的施肥量是多少?方法有是什麼呢?其實想要高產就要注意「營養」,那就是要施肥好。施肥的話就要注意施肥量和方法了。
  • 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積極培育分櫱壯秧,注意進行合理密植
    導語:種植雜交水稻,培育分櫱壯秧,合理密植,有助於促進雜交水稻的生長,促進增產當我們在種植雜交水稻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兩點。培育分櫱壯秧,有助於培育優質秧苗;合理密植,有助於促進雜交水稻的生長。一、培育分櫱壯秧:雜交水稻,每畝大田用種量只要2-2.5斤,育好秧苗,是栽培中成敗的關鍵措施,因此要求不爛種、不爛秧、成秧率高,育成分櫱秧,根根粗壯可靠。要育成分櫱壯秧必須稀播,一般每畝秧田播種量40斤左右。一畝秧田可插15-20畝大田,這樣與普通水稻比較大大減少了秧田面積。
  • 培育水稻,做好水稻返青分櫱期施肥管理工作,掌握種植方式
    返青分櫱期田間管理的主攻目標,是力求促進早生快發,以達到促櫱增穗高產的要求。早稻返青分櫱期的田間管理工作,就是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根據水稻返青分藥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創造有利於早生快發的外界環境條件,以實現高產。但是必須指出:培育壯秧是早生快發的基礎,精細整地、施足基肥、講究插秧質量,則是早生快發的前提。
  • 「高溫—暴雨」頻繁切換,水稻分櫱拔節期如何管理?
    近期天氣變化無常,「高溫—暴雨」頻繁切換,水稻田間的管理需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7月,大部分中稻正處於有效分櫱-拔節期,此時田間管理的重點為控制無效分櫱,促進有效分櫱的穩健生長,為水稻攻大穗打下良好的生長基礎。
  • 分櫱多、葉管粗,葉油綠幹尖少!香蔥這麼用肥,品質好又高產!
    細香蔥栽培要求土質疏鬆、較強的通透性和保肥保水能力、有機質豐富、土壤肥沃,以獲得優質高產。 種植細香蔥多年的孫大哥,為了保證土壤疏鬆和保水保肥以獲得高產,使用了普滋菌2號+肽糖活力液組合;普滋菌2號含有多種有益微生物,可使土壤變得疏鬆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等在水稻分櫱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然界中,禾本科作物通常存在兩種分枝策略:單稈或少分櫱的強頂端優勢,如玉米、高粱等;主莖與分櫱無顯著差別的弱頂端優勢,如小麥、水稻等。兩種分枝類型都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TCP轉錄因子TB1(TEOSINTE BRANCHED 1)是決定栽培玉米強頂端優勢的重要因子。然而,決定水稻等弱頂端優勢的因子尚不清楚。
  • 早稻有效分櫱少是何原因,如何提高早稻分櫱數,4個方法要牢記
    分櫱是水稻苗健壯生長的重要標誌,一般早稻在插秧後10-15天長出2-3片新葉時開始分櫱,20-25天進入分櫱盛期,30-35天達到最高分櫱期,整個分櫱期大約在20天左右,有效分櫱一般為7-10天左右,早稻分櫱少的原因有插秧太深、僵苗、田間管理跟不上導致分櫱少,做好小苗淺插、做好肥水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早稻有效分櫱數量
  • 水稻在樹蔭下分櫱不好是什麼原因?應該如何補救?看了這些就懂了
    水稻是大家熟悉的主糧作物,它是屬於禾本科穀類作物,植株具有較好的分櫱能力。我國是主要的水稻種植、生產大國之一,水稻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那個時候長江流域就是著名的水稻栽培地區。種植水稻需要具備一定的水分和日照條件,它是喜溫喜溼的作物,生長周期普遍在4個月左右,有的品種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保障充足的養分、水分供給,是提高水稻產量和千粒重的重要保障,而幼苗期的分櫱又是影響後續生長的關鍵因素。水稻在樹蔭下分丫不好,就是由於日照不良導致的分櫱差的現象。
  • 水稻分子設計育種重大突破 「中科發5號」大面積示範推廣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課題組在我國率先建立了植物基因圖位克隆技術方法體系,奠定了我國水稻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礎,克隆了影響水稻株型、分櫱數目、株高、分櫱角度、穗大小、穗型、莖稈強度等株型特徵的一系列重要基因,並利用基因關聯分析確定了影響包括直鏈澱粉含量、糊化溫度與膠稠度在內的稻米品質主效基因及調控網絡,分離鑑定了水稻抗性澱粉合成的重要基因,為培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農技】小麥播種晚,分櫱少怎麼辦?不用擔心!做好這幾點,照樣高產!
    因為天氣原因,今年的小麥播期可能會延遲,如果不是太晚,小麥在播種與後期管理中只要方法得當,照樣可以實現高產!下面,就來詳細說說晚播小麥的注意事項吧!
  • 16農戶畝產超900公斤 新昌水稻高產創下新紀錄
    新昌縣農業部門持續多年與農民一起進行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在「藏糧於技」的同時,也實現了「藏技於民」。日前,記者從縣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新昌縣水稻高產攻關成績再創歷史新高,16位參與攻關的農戶畝產超過了900公斤,為歷年最多的高產集群;其中羽林街道楓家潭村何其龍攻關田畝產達到了1019.33公斤,為我縣第三次突破畝產噸糧,創下我縣水稻高產的新紀錄。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儲成才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