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有道也有術,這個術就是段子技巧。我在這裡把一些常用的技巧,以工具箱的形式呈現給大家。這些技巧都使用了段子的核心思維,簡單易學,非常容易掌握。你可以運用這些技巧,把日常生活變成段子內容的槽點,創造出幽默段子,讓你徹底告別尬聊,秒變幽默達人。
——李新《幽默感: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01 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岔。在綜藝節目裡,常常可以看到藝人用這個技巧。提問的人得到的是一個與答案無關的回答,因此產生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
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主持人阿雅問吳宗憲:「你跟康康哪個比較搞笑?」(康康和吳宗憲都是搞笑藝人)吳宗憲回答說:「他比較可笑。」
當然在電視節目中的普通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
記者:「大爺,大娘給您做了一桌子菜,您感動嗎?」大爺:「我不敢動啊,每次都是她先動我才敢動。」
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聽力不太好,跟他們說話時經常會出現所答非所問的情況。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有一個經典的場景,沈騰飾演的夏洛到馬麗飾演的馬冬梅居住的小區找她,因為記不清確切的門牌號,所以就詢問樓下的大爺,於是有了如下對話:
夏洛:「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吧?」
大爺:「馬冬什麼?」
夏洛:「馬冬梅。」
大爺:「什麼冬梅啊?」
夏洛:「馬冬梅啊。」
大爺:「馬什麼梅啊?」
夏洛:「行,大爺你先涼快吧。」
大爺:「好嘞。」
通過這個典型的答非所問場景,我們不難看出,打岔可以營造出一種簡單但荒誕有趣的對話環境。提問一方不斷被打岔後的無奈、妥協與最後不得不放棄,都是笑點所在。
02 詞語疊用
中國漢字的魅力在於,同樣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下,代表的意思也不盡相同。尤其在一句話裡,高密度重複使用同一個詞,總是會讓人聽得暈頭轉向,進而被這種絮絮叨叨的描述和自己產生的困擾逗笑。
親密關係有四種:你懂他他也懂你,你懂他他不懂你,你不懂他他懂你,你不懂他他也不懂你。
在這句話中,「你」「懂」「他」這三個關鍵詞在不斷地重複和疊用,在不仔細深究的情況下,很難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詞語疊用的描述方式,如果以書面化的形式展示,不足以表現它的笑點;相反,若搭配語速較快的口語表達,則能展示它的幽默效果。類似的還有:
外國學生做漢語考試試題。題面是:小王想給自己媳婦調動工作,於是拿出紅包塞給領導,說:「這是我的一點意思」。領導說:「你這是什麼意思?」小王說:「我就想意思意思。」領導說:「你這樣做就沒意思了。」題目問:這裡的意思都是什麼意思?
看到這樣的題目,我對外國朋友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詞語疊用還可以有一種升級版,就是把關鍵詞略微做一下變形,讓人感覺更好笑。因為這種升級版更繞,更燒腦,需要聽眾更專注,所以如果最後聽眾能跟上節奏和思路,會更有成就感,更開心:
今晚是神曲專場。神曲有三種,一種像《鳳凰傳奇》,你能聽懂也會唱;一種像《新貴妃醉酒》,你能聽懂不一定會唱;還有一種像《忐忑》,你聽不懂也不會唱。
——《吐槽大會》李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詞語疊用這個技巧,只不過之前並不知道這是個技巧。比如:
我家的狗名叫遛遛,每次我下樓遛狗碰到鄰居,他們都對我說:「老鐵,遛遛遛啊!」
相信現在你明白怎麼做詞語疊用了。如果你想更好地掌握這個技巧,我給你一個小練習叫「我知道」。兩個人為一組,甲說「我知道」,乙說「我知道你知道」,然後甲再說「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以此類推,直到一人說不下去為止。說的時候要動腦喲,看自己的腦袋轉得有沒有嘴巴快。
03 故意口誤
生活中的口誤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比如:
在路上碰見一位老大爺在擰東西,本想幫他分擔一下,一開口變成了:「老東西,大爺我幫你擰。」
有次我惹了我媽,我媽在揍我之前說了一句:「你別叫我媽,我沒有你這樣的媽。」
但我們這裡說的口誤是一種故意操作。在一些特定場合下故意製造無傷大雅的小口誤,會成為調節氣氛、引人一笑的有效途徑。因為根據幽默的機理,口誤調動了聽眾的優越感。比如我的一名同學很喜歡這樣介紹自己:
我叫陳本東,我是從事人工智障,啊不,人工智慧行業的。
故意口誤,當事人要表演出窘迫以及急於修正的急切,這些都能襯託出其他人的優越感,從而形成笑點。
這也是簡單易學的一個技巧。大家可以嘗試有意說錯一個小小的詞,然後修正。
04 三段式
三段式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技巧。
所謂三段式,就是在你的段子中有一組東西,我們暫且稱它們為A、B、C,其中A和B屬於同一類,這樣可以讓觀眾形成一個預期,然後你給一個不同類的C,觀眾就會因為意外而發笑。
國外有一個經典的三段式笑話:
空姐在頭等艙分發飲料。她問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乘客:「您是要咖啡、茶,還是我?」
我們平時經常說有的人說話一套一套的,其實很多就是三段式的變形。比如,小米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劉德是個挺幽默的人,在談到小米生態鏈的時候,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很尊重創業者,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說要400萬,我們就給400萬,他們說要800萬,我們就給800萬,他們說要2000萬,我們就說:「哥們兒,我們算了下,你需要800萬。」
三段式的特點在於,經過一層一層的鋪墊,可以激發聽眾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最終的結果產生期待。同時,也可以通過前面兩段的敘述,讓聽眾對故事的結果形成一定的預期,然後我們再用第三段打破預期。
如果沒有前面兩段的鋪墊,你只講「創業者要2000萬,但我們認為他只需要800萬」,並不能達到引人發笑的目的。在很多喜劇作品中,也非常強調包袱的鋪平墊穩,前面鋪墊得越紮實,最後的包袱越響。
在學習使用邏輯性三段式敘述方法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事件拆分的方式進行訓練,將事件的經過分成A、B、C三個階段。先用A、B形成預期,然後用C來打破預期。在進行A、B階段的敘述時,要注意描述的吸引力,如果在鋪墊階段沒有抓住聽者的注意力,那麼段子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三段式可以跟其他技巧疊加使用,比如下面這個「三段式+諧音梗」的例子:
這玩意兒別頭上就是頭花,別領子上就是領花,別腰上就是腰花。
——《鄉村愛情》
05 諧音梗
諧音梗屬於入門級別的技巧,簡單易懂。
諧音梗用於故意製造誤會,繼而產生出幽默的效果。誤會是喜劇中一個很常用的套路,無論是在相聲中,還是網上的段子中,如果是誤會套路的,很多都是用諧音梗創作出來的。我們來看個例子:
「一天店裡新來了個女服務員,店領導一到店裡就說:「人呢?茶!」服務員趕緊數:「1、2、3、4、5、6、7,報告領導,7個人。」領導怒了,說:「倒茶!!」服務員再數:「7、6、5、4、3、2、1,還是7個,領導。」領導很無奈地說:「你數啥!」服務員回答:「我屬狗」。
再比如:
A:王菲是不是暗戀哪吒呀?
B:為什麼這麼說?
A:因為常聽她唱:想你時你在鬧海……」
06 化用典故
典故,包括詩詞、歇後語、俗語、名言等,指的是人人皆知的名句。化用典故就是稍微改動一下典故,把一個常規的俗語變「歪」,讓典故帶上幽默色彩。比如: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你這個發票有點問題。
水能載舟,亦能煮粥。
是金子總會發光,是鏡子總會反光。
這些段子一般採用典故的前半句形成常規的期待,然後改寫後半段,以出其不意的「歪理」來破壞聽眾的預期走向,從而形成笑點。因為典故深入人心,稍微改動一點點就會變得出人意料,帶來好笑的效果。化用的典故一般語言仍然工整對仗,笑點和鋪墊押韻,朗朗上口。
大家也可以試著改編一些名人名言,鍛鍊一下自己化用典故的能力。
07 先揚後抑或者先抑後揚
這個技巧前面提到過,就是先吹捧後打擊,或者先打擊後吹捧。這兩種方式都是很明顯地跟對方開玩笑,需要你判斷跟對方是不是熟悉,以及對方是不是開得起玩笑。
先揚後抑:
老婆問老公:如果有人拿1000萬來買我,你賣不賣?
老公:不賣啊!
老婆非常開心地問:為什麼?
老公:昧良心的錢我不掙。
老婆:你就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了。
老公:對對對,我就是打著燈籠才找到你的。
老婆又非常開心。
老公:我就是忘了睜眼睛。
先抑後揚:
你根本不像個男人,你怎麼會那麼溫柔!
先抑後揚需要注意後面的誇獎要強過前面的冒犯,否則難免會讓聽者不舒服。這個技巧也可以用於說錯話時救場。
08 頭韻和尾韻
頭韻和尾韻是押韻的一種,指的是在鋪墊中找一個詞,在包袱中使用與這個詞當中的一個字相同的一個詞。
最常見的是壓尾韻,比如: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鋪墊中是「如果」,包袱中用了「後果」和「結果」的尾韻。
頭韻就是鋪墊中的連接詞和包袱中的笑點詞首字相同。
那個讓你心動的人,結婚後可能會讓你心梗。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格十三
俄羅斯音樂mv《惡作劇情侶》劇照
使用頭韻和尾韻,因為前後的押韻和對比,平添了語言的不少趣味性,顯得短小俏皮,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幽默技巧。
09 避重就輕
避重就輕,就是不順著對方的話講,故意曲解前一句話中的重點詞語,把重點放到與人們日常理解不一樣的詞語上,怎麼歪怎麼來,讓人們聽到後產生意外感,從而具有幽默的效果。比如:
冬天大雁為什麼要飛到南方過冬?因為走過去太遠了。
在這句話的前半句中,從正常的角度考慮,問題的重點應該是為什麼到南方過冬,關鍵詞是「南方」,但在後半句的回答中,卻避開了這個關鍵詞,把答案放到了「飛」這個字上。這就是避重就輕。再舉兩個例子體會一下:
你:房子又漏雨了!
房東:就你交的這點房租,難道還想漏香檳嗎?
你:你的房子這麼差,還要求押一付三?
房東:因為押一付五不合法。
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避重就輕這個技巧的關鍵,是把前一個句子中人們習慣了的關鍵詞,換成另一個不常用的關鍵詞,避開原來的重點,針對另一個不重點的關鍵詞來說出後面的答案。日常訓練的時候,只要記住不按常理回答就可以了。你看,是不是很容易?!
本文節選自
《幽默感: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李新/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3月
責編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