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禮是中國古代的社會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就社會典章制度來看,禮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節儀式;就道德規範來看,禮是評判一個人一切行為的標準與要求。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受到儒家思想的灌輸,我國自古以來便對禮儀方面的要求很高,甚至於說在舉手投足站立坐臥方面都有著一套標準的"行為準則",就我們現如今所說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言寢不語"……這些雖然在我們現如今的要求已經不太嚴格,但是它們在古代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於貴族人士。
其中對於"坐",中國古代也是講究頗多的,據史書記載,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椅子是在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這也就是說在唐朝之前,我們的祖先對於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坐"卻是有著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準則。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坐"說白了就是為了放鬆和休息,然而對於古代來說他們在不同的場所一般坐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他們的"坐"代表著對他人的禮貌與禮儀以及自身的修養問題。
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的坐姿經歷了"席地而坐"到"跪坐"再到"垂足而坐"的發展過程。
一、箕踞——坐禮中最隨意的坐姿
在先秦殷商時期,我國古代的坐姿為"蹲踞"與"箕踞",所謂"蹲踞",即"兩膝彎曲,腳底和臀部著地蹲坐著。"而"箕踞"則是指"雙腿張開,兩膝微曲的坐著,從形狀上來看就像是箕一樣。"通俗地說就是把雙腿拉開伸直,呈八字形。
這是一種不拘禮節,被人認為是傲慢無禮地坐法,是一種表示輕視地坐法。在《戰國策·燕策三》中有寫到荊軻在刺殺秦王時最後沒能成功後的坐法"箕踞以罵曰。",而這句話中就表達出了荊軻對秦王的輕視。
箕踞的坐法是一種自由、放鬆的坐法,常常是當古人處於沒有其他人非公共場所而為了休息使用的一種隨意坐姿。這種坐法因其不雅所以沒過多長時間便被淘汰了。就現在來說此種坐法大多只會在嬰幼兒的身上出現,因為"箕踞"的坐法可謂是既非蹲又非坐,從外觀上來看是十分不雅觀的坐法。
二、跪坐——坐禮中最正統的坐姿
相對於隨意無比的"箕踞"來說,"跪坐"真可謂是束縛無比啊,這種坐法不僅不能使人放鬆和休息,更甚是令人勞累無比。跪坐是尚鬼的商人統治時期的一種坐姿,之後慢慢的演變成了一種供奉祖先,祭祀神天和接待賓客的一種禮儀。
跪坐是最早出現在公共場所的一種坐姿,即"以膝屈地,小腿平直於地,臀部貼於腳後跟。"通俗地說就是雙膝併攏跪於地,屁股放在腳後跟上,上半身挺直,雙手規矩地放於膝上,目視前方。正確的正坐看起來是極為優雅的,它是最能體現中國文明的一種坐姿。我們僅僅光通過想像便知道這種坐法是十分累的,用跪坐的姿勢坐久了便會出現"腓痛、足痺、轉筋……"的一些症狀,令人十分難以忍受。
在《韓非子》這本書中記載有晉平公因與大臣商討議事時間太久而極其的難受,但是為了保持對對方的尊敬,也不敢亂動。然而這不由地引起我們的深思,既然"跪坐"令人如此的不舒服,那麼為什麼會產生"跪坐"這一種坐姿,而它在唐朝有椅子之前還佔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這就不得不從我們的衣服說起了,從古至今,我們的衣服也是在一步步地發展,從遠古時代的草裙到後來的貫頭衣再到後來的下上衣,不難看出,衣服出現的最初的目的便是為了遮羞,而古代對於下裳來說,剛開始並沒有內衣的出現,於是古人在行走與坐臥方面都十分的小心,為了仿止走光。最為重要是古人剛開始的衣服可以說是無論男女老少均穿裙子,即便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了褲子,但他們褲子並不是像現如今的這種,而是只有兩條褲腿,所以可以說並沒有什麼用處,因此在"坐"上就不能像我們現如今坐的如此隨意,於是"跪坐"便出現了。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跪坐"出現的最初意義便是為了遮羞。
雖然說"跪坐"是很累的,但是不可否認他是有很多好處的,跪坐不僅可以衍生出一個人的氣質與穩重感,而且可以減少一些疾病的發生,於是"跪坐"並沒有如"箕踞"一樣被淘汰,而是作為上層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禮儀而被流傳了下來。就我們現如今來說,有許多人為了鍛鍊身體,培養氣質而每天堅持一段時間的"跪坐"。
三、雙手垂坐——坐禮中女子防"走光"的坐姿
相對於"蹲踞"與"箕踞"這兩種更適合男人的坐法,與之對應的便是最適合女子坐的"雙手垂坐"。"蹲踞"與"箕踞"這兩種坐法的最原始的象徵意義,有民俗學習認為這是上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器官的崇拜體現,又將"蹲踞"稱之為"蛙坐",代表雌性。
然而這種坐法最為容易暴露下體,而古時孟子的老婆便有一次因為這種坐法而導致被孟子休棄。《韓詩外傳》中這樣記載的:"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由此可見當時的孟子可以說是十分生氣的,畢竟一個女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如此坐是十分失禮的。後來便出現了"雙手垂坐",即雙腿併攏兩膝著地,臀部坐在兩腳上,雙手相交下垂於前。這種坐法不僅防止了女子"走光",還是當時女子的一種優雅坐法。
四、胡坐——坐禮中最為流傳的坐姿
在東漢末年時期,我國出現了名為"胡床"的類似於我們現如今的小板凳似的坐具,它是從北方的遊牧地區所流傳到中原的,它的傳入第一次改變了我國人民的傳統坐姿,並使得我國人民捨棄了我國的"坐"。
在隋代時期,由於隋煬帝楊廣忌諱"胡"字,因此把所有帶有"胡"字的東西名字都去掉了,就比如說我們現如今所吃的"黃瓜"其實在隋煬帝楊廣之前它的名字叫做"胡瓜",而我們的"胡床"便也不得不改名為"交床"。
到了唐朝中期,胡床也隨之逐漸演變,慢慢地演變成了有靠背有扶手的更為令人舒適的坐具,類似於我們現如今的椅子,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在"胡床"的基礎上制適出了專供出遊巡視用的"逍遙座"。椅子的出現,終於使得我們的雙腿得到解放,因為此種坐具可以使得我們的雙腿自然下垂。
然而椅子的出現不僅僅只放鬆了我們的腿腳,更是改變了許多的社交禮儀,還使得我們房屋的布局得到了改變,比如就窗戶的高低來看,剛開始由於我們是席地而坐,因此一般窗戶的位置相對較低,而椅子的出現使得人們坐的高了從而窗戶的位置也變高了。最後便是改變了我們的吃飯習慣,之前席地而坐的時候,幾乎是每個人的跟前都放著一張盤子,盤子上放著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飯菜,然而在椅子出現之後,許多的人都會坐著椅子在同一個桌子上吃飯,這樣更有利於相互的交談。
胡坐是垂足坐的起源,可以說胡坐在我國"坐"的變化過程中佔據了重要特色,它使得人們改變了最初對"坐"的理解,使得人們在"坐"上獲得了舒適。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的大多家具的存在都有著它的一定作用。
五、"坐功"——坐禮中坐的最高境界
儘管說垂足坐已經在唐朝以及之後的時期中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傳統的坐姿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甚至於在宋代時期達到了高潮,《二十四節氣坐功圖》就是宋朝著名的陳傳所寫,他是根據一年12個月的24個節氣所製成的,從而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可以說這個《二十四節氣坐功圖》在當時是廣為流傳的,被許多人所推崇。
前面所說的"箕踞"、"跪坐"、"雙手垂坐"、"胡坐"以及"坐功"表示的均是靜止的"坐",而與靜止相對應便是行走了,路途中所代替人們步行的坐具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從最初的"馬車"、"轎子"再到我們現如今的"汽車"、"飛機",不難看出對於我們出行的工具變化也是十分大的。
總結
我國的"坐"從席地而坐到後來的垂足而坐,有一些人說這使得現代的我們缺少了陽剛之氣,並丟棄最初的禮儀;但也有一些人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怎麼說呢?這兩種說法都有著他自己的道理,而對於我來說,我是更偏於後者的,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想當然的我們的生活習慣也將會隨之發生改變,這並不是我們丟棄了最初的禮儀,而是我們將禮儀轉變成我們現如今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從另一方面來說,垂足坐使得我們解放了腿,而且有利於老年人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更甚至於說垂足坐促進了後來手工藝品的發展,從這些方面不難看出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