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桂林蘆笛巖之前,以為這是一處以山水風光為主的景點,誰知到了蘆笛巖,玩的卻是一個山中的溶洞。當地人很自豪地告訴我:蘆笛巖是「國賓洞」,專門接待來桂林旅遊的外國國家元首,非常值得一遊。
蘆笛巖,離開桂林市區約有5公裡的路程。蘆笛巖坐落於桂林著名的桃花江畔,一座名叫「光明山」的半山腰間。從景區乘坐小火車或爬坡步行,就能抵達景區溶洞的洞口。光明山本身並不高,所以即便是爬坡上到山腰間,也花不了多大勁。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平地而起的大大小小的錐形山,遍布全市。據說這些錐形山,逢山必有洞,只是溶洞的大小不一,但那麼多的山洞,竟然沒有一處可以媲美蘆笛巖的溶洞。雖說蘆笛巖溶洞的洞深才240米,走上一圈也僅有五百來米,但蘆笛巖的魅力卻是很大。
據考證,大約在一百萬年之前,蘆笛巖所處的光明山,還是一片地下湖。隨著地殼的抬起,地下湖水漸漸退去,湖變成了山洞。再經過千百年的變遷,雨水的衝刷,洞中碳酸鈣的作用,形成了蘆笛巖溶洞裡千奇百怪的石頭造型。
蘆笛巖溶洞,大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便有文人墨客前來探險遊玩。現今蘆笛巖溶洞的石壁上,保存有自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以來的壁書七十餘幅, 大部分是古人用墨筆在石壁上直接書寫的。經歷了這麼多年後,有些墨跡已經無法一一辨認,有些卻依舊清晰可見。
非常奇怪的是,即便在桂林地方志上,均沒有關於蘆笛巖溶洞的記載。據說民間也只是把蘆笛巖溶洞作為一處普通的避難場所。因為這處溶洞的入口原先十分狹小,且非常隱蔽。洞口還長有茂盛的蘆荻草,常有周邊的村民把這種蘆荻草砍下來做成笛子來吹,因而後來這個溶洞也就順理順章地叫「蘆笛巖」。
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末,當地開始對蘆笛巖溶洞進行勘探,並準備把它打造成一處景觀公園,供市民遊覽。1962年蘆笛巖正式向市民開放,至今,蘆笛巖已經接待過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卡特,聯合國前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等八十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所以把蘆笛巖溶洞稱之為「國賓洞」,一點也不為過。
蘆笛巖的溶洞並不大,但洞內有著大量綺麗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這些石頭組成了著名的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到此的遊客目不暇接,所以蘆笛巖的溶洞也被譽為 「 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 。
因地下水的衝刷和溶蝕,蘆笛巖溶洞內含有碳酸鈣的滴水、流水與積水。因水分的揮發,二氧化碳重新沉澱,於是形成了現今人們能見到的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奇觀。地質學中,把自洞頂垂下的石柱叫「石乳」,把自地上向上生長的叫「石筍」。一旦石乳與石筍相連接,就成為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景觀。這些奇異的地質現象,需要經歷成千上萬年時間的演變。
在蘆笛巖的溶洞內,最為奇特的是一些鐘乳石的中心為空洞,或者呈全透明狀。人們用手敲擊鐘乳石時,可以聽到鐘乳石發出的聲音。所以後人就把能發出聲音的鐘乳石稱之為石琴、石鼓或石鐘。而面對透明狀的石壁,當你用手電對著它照射時,光線可以透過石壁,穿石而過,堪稱為一大奇觀。
蘆笛巖溶洞裡最寬敞的地方,叫做「水晶宮」。它的最寬處達93米,最高處也有18米。這個地方也是洞內唯一提供免費WIFI的場所,遊客可以在這裡拍照後立刻通過網絡把圖片發送出去,相當的人性化。
同時,水晶宮內每天不間斷地播放4D的投影,是一段非常優美的芭蕾舞片段。藉助水晶宮地面上水的倒影,芭蕾舞的演出就成為一幅立體的畫面,非常唯美。很多遊客會接連看上個兩遍,直到過癮後才離開水晶宮。
蘆笛巖不是山,不是巖石,它只是個天生美麗的溶洞。從蘆笛巖歸來已有多時了,但我心中一直有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它不叫「蘆笛洞」,而非要叫「蘆笛巖」?
作者簡介:陸建華
中國攝影師協會理事、《中國攝影師》雜誌旅遊地理欄目專欄作者、無錫市藝術攝影學會理事、新浪自媒體籤約作者、螞蜂窩攻略作者、2016年新浪旅遊新晉十大紅人,2016年克勞銳自媒體價值排行榜旅遊領域第9名,2016年搜狐旅遊最具影響力的作者,2017年XING MEDIA年度最佳自媒體人,2017年新浪江蘇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2018年騰訊旅遊十大影響力自媒體人。
新浪微博名:@陸建華攝影
微信號:ljhsy01
公眾號:ljhs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