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忘記的人,卻被我們遺忘了40年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現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他是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他的前半生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培養了79名院士,其中有兩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共和國23位「二彈一星」元勳中有13名是他的學生。

後半生卻被揪鬥、關押、審訊、折磨,以至喪失神智,最終悽然離世。

令人心痛。

1898年,葉企孫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家第,自小既讀經史子集,也涉獵西方文化。

他出生的年代,大清國奄奄一息,氣若遊絲。等他13歲時,中國已進入民國時代。

在這一年,他考入清華學堂,也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清華園群英薈萃,葉企孫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如果想學習更先進的知識,必須走出國門。

1918年,20歲的葉企孫獲得公費留美資格,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師從後來的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P.W.布裡奇曼。

兩年後他拿到學士學位,又去了哈佛大學研究院讀實驗物理學博士。

他選擇的研究題目是《用X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這個看不懂不要緊,你只需要知道普朗克常數是打開20世紀現代物理學的一把金鑰匙,可是當時這個常數的精確數值還沒有被測定出來。

葉企孫和導師合作,對實驗方法進行了多次改進和修正,終於得出了當時最精確的普朗克常數。

這個結果後來被世界物理界沿用了16年。在20世紀上半葉物理學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這是幾個了不起的成就。

1923年,他獲得博士學位。以他當時的成績和名氣,留下來完全可以在美國物理界混得開,說不定將來還能拿個諾貝爾獎。

但是,他選擇回到滿目瘡痍的中國。

他選擇的這條路,是一條必須披荊斬棘的艱辛之路,也是一條註定步履沉重的不歸之路。

1925年,葉企孫接受昔日恩師、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邀請,回清華任教,擔任物理系主任。

舊式的讀書人剛從科舉制度裡走出來沒多久,國家還處於硝煙之中,要怎樣才能讓先進的西方科學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在這種條件下,你無法想像一個本該受到優待的歸國博士,葉企孫經歷了什麼。

第一屆學物理的有4個人,第二屆只有兩個人,第三屆只有一個人。從一年級,到二年級,到三年級,所有學生都是他一個人教,所有課程都是他一個人開。不是他願意單槍匹馬,而是他想請人家來,找不到合適的,找到了人家也不來。

怎麼辦?

用他系主任的權力,招攬好老師唄。

可是清華早年隸屬於北洋政府,實行的是校長個人專權,校長又大多都是官員、政客,不是學者、文人,沒多少學問,更不懂管理,更替又十分頻繁,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

你想,一家經常換CEO的公司,能有多好的發展?

在這樣的管理下,葉企孫是有勁使不出。

不能這樣下去。

1927年,清華成立了教授會和評議會,實行「教授治校」。不滿30歲的葉企孫在第二年當選評議員。

教授治校,說白了就是拒絕外行領導內行,拒絕只懂當官、不懂科學、不聞學術、不諳教育的人進入學校管理層。

當上了評議員的葉企孫發誓要為學校和學生創造最好的治學環境。

1929年,他組建了清華理學院,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6個系,自己出任院長。

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廣東話是這樣說的:世上無難事,只要隔硬黎。

「隔硬黎」的意思是頂硬上。葉企孫用的就是這招。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就創造條件,也要上。

從1926年到1937年,他先後聘來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一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到清華理學院任教。

只要是人才,他不惜一切代價。

吳有訓不過是剛到校的普通教師,資歷年紀都不如他。但他慧眼識才,認定此子日後大有所為,把吳有訓的工資定得比自己還高。

1934年,他引薦吳有訓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職。四年後,他極力主張吳有訓把自己換下來,擔任理學院院長。

他看對人了。吳有訓不負所望,成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33年,他力排眾異,把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聘為教員。幾年後,又把華羅庚派往劍橋大學繼續深造。

後來你們都知道了,華羅庚成為中國數學界的泰鬥。

華羅庚一生難忘葉企孫那份沉重的恩情:

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葉企孫沒有門戶之見,不搞近親繁殖 ,名師們自然就凝聚在他周圍。

有了名師,學生當然就紛紛慕名而來,一撥又一撥高徒也不斷在清華理學院湧現。

19歲的李政道,被他破格指派到美國留學。沒想到這名稚嫩的學子,1957年才31歲,就和葉企孫的另一個學生楊振寧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為全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可以說,是葉企孫決定了李政道的命運。

楊振寧、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也都曾是他的學生。

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數理化學部半數以上的院士都來自清華,都名列他門牆之下。

1936年清華物理系師生

桃李滿天下的葉企孫一生卻未婚未育,學生就是他的親人,他的孩子。

學生當中,有一個是他最疼愛的,叫熊大縝。

熊大縝相貌英俊,豪爽大氣,聰明能幹,多才多藝,深受葉企孫器重。如無意外,在葉企孫的精心裁培下,日後必成大器。

1937年,熊大縝考取了赴德留學的名額。那時候他正在籌備婚禮,正是學業愛情兩豐收。

然而,「七七事變」爆發了,國難當頭,這個熱血青年再也沒有心思考慮個人問題。

1938年4月的一天,他跑去跟葉企孫辭行,說自己要到敵後參加抗日。

葉企孫左右為難。

你留學的事情怎麼辦? 未過門的妻子怎麼辦?

德國不去了,婚也不結了,報國要緊。

作為教育家的葉企孫不認為這是一個好選擇。他一向認為學生只有讀書才是最好的報效國家。

舉個例子。1926年,清華物理系第一屆學生、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參加反對段祺瑞政府的遊行,結果被段祺瑞政府鎮壓,一起去的另一位同學被打死了。

葉企孫聽說,激動地對王淦昌說:

誰叫你們去的?!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要救亡圖存只有靠科學!

但作為熊大縝的老師,葉企孫非常了解愛徒的性格,面對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不可能置身事外。

所以葉企孫沒有阻攔熊大縝。他能做到的,只有對熊大縝說:

你放心去吧,我也暫不離開這裡。你到那裡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即時告訴我。

葉企孫怎麼也想不到,這一別,竟是永別。

熊大縝去了冀中抗日根據地,擔任供給部部長,利用自己聰明的腦袋瓜和學到的技術,製造炸藥、地雷和無線電設備,對抗日軍。

身在天津租界的葉企孫也沒閒著,他多次向根據地運送製作炸藥所需的原材料,還安排一批清華師生前往根據地,為抗日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他的侄子葉銘漢回憶道:

叔父在天津租界從事那些活動所冒的風險,一定程度上說比去冀中的風險還大。他做人一向慎行、冷靜、超然於政治之外,但在那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祖國需要忠勇之士的時候,他毅然站出來了。

看過電影《地雷戰》裡面農民兄弟們用土法自制炸藥嗎?那只是電影的藝術創造。在現實中,那些炸藥和地雷是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子冒著生命危險研製出來的。

但1939年春天,熊大縝突然被當做「國民黨CC特務」給逮捕,隨之冤死,一個愛國的青年就這麼斷送了。

愛徒冤死,葉企孫悲痛萬分,寫下悼詩:

時艱戒言語,孤行更寂寥。終日何所思,思在易滄間。

國家還處於危難之中,他只能強忍心中的傷悲,繼續支援抗日隊伍。

好不容易熬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政府派飛機想把他接到臺灣,聯合國也想邀請他去擔任教科文組織官員,他卻堅決推辭,留在了國內。

1949年到1952年,他被推選為清華校務委員會主任,履行校長的職責。1952年之後,他調到了北大物理系。

到1967年,快到古稀之年的葉企孫已經不再擔任官職,本來沒有受到衝擊。沒想到,「熊大縝案件」那段悲痛的舊事又被挖出來,直把葉企孫逼上絕路。

1967年6月,北大學生在物理系大樓掛出大標語「打倒CC大特務葉企孫」。

那一天,侄子來看望葉企孫,他還對侄子說「今天我被揪出來了」。他想,自己一生歷盡坎坷,這點挫折是能經受住的。

他想錯了。

另一批學生馬上來抄了他的家。他們爭著批鬥這位老人,把他關進勞改隊,連報紙都不準看。

1968年6月28日,葉企孫被關入監獄,一關就是一年半。在無盡的批鬥和審訊中,他的身體垮掉了,出現幻聽症,總是聽見電臺天天在批判他。

等他出來後,教授的房子被沒收了,工資也停發了,一開始連住處都沒有。

人們常看見海澱中關村街頭有位行將就木的老人踽踽獨行,或迎著北風仰天孤坐,穿著一條露出碎棉絮的破棉褲和一件捉襟見肘的舊棉襖,腰間紮根稻草繩,腳上趿拉著一雙鑽出腳趾的老棉鞋,花白鬍子及頭髮上結了冰,這就是培養出一大批「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和兩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吳有訓聽說了,不顧自己處境也很險惡,和夫人專門站在中關村街頭守著。有一天終於守到了,吳有訓緊緊握著葉企孫的手,塞了一點錢給他,哭了。

有人看不下去,給他安排了一間學生宿舍,繼續隔離審查和批鬥。

學生楊訓仁去看望老師,看到的景象是因為葉企孫小便失禁,經常尿溼褲子和床鋪,只好整天坐在藤椅上:

小小的單人床上堆滿了書籍,先生坐在一張舊藤椅上,雙腳浮腫,不得不擱在凳子上,我問他晚上怎麼睡,他說就這麼躺在藤椅上。

1972年5月,北大終於宣布對他的CC特務問題「查無實據」,「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6月決定恢復他的教授待遇,搬入教師公寓。但實際上直到1975年夏天,他才被宣布解除隔離。

在這幾年裡,他的學生沒有忘記他。老清華物理系的馮秉銓給他寫過一封信,當時是風險很大的一個舉動:

企孫師:1951年在北大一面,20年來未通音信,這不是說您的學生忘記了您,相反,他們是常常惦記著您的。數十年來,每逢我見到了清華的舊同學,可以說沒有一次我們不想到您,談到您。……在中國物理學界裡您的貢獻已經寫入了歷史,這是任何人所否認不了的,更是您的學生們不會忘記的。聽說毛主席對楊振寧評價頗高。楊振寧的早期是受過竹溪他們的影響的,而竹溪他們無疑是受您的影響的。現在,您年事已高,回顧這幾十年來,沒有白費心血,是可以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們的。……生 秉銓1974年12月28日

讀到這封信,葉企孫感動地說:

秉銓啊秉銓,你哪來這麼大的勇氣!

1977年1月13日,重病纏身的葉企孫搶救無效,在醫院辭世,終年79歲。對於他的死,全國的報刊沒有一家發布消息。

直到90年代中期,經過艱難的爭取,他的名譽才得以恢復。

葉企孫在1922年說過:

有人懷疑中國民族不適應研究科學,我覺得這些論調都沒有根據,中國在最近期內方明白研究科學的重要,我們還沒有經過長期的試驗,還不能說我們缺少研究科學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學研究,五十年後再下斷語。

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中國科學的發展,雖然道路曲折,方向正是如他所願。

他一生沒有大部頭的學術著作,不是因為水平不高,而是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書育人上面。

在他心中,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學生,比他自己當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重要得多。

歷史曾經沒有給予他應有的尊重與對待。

正因如此,這個偉大的名字才不該再次被我們遺忘。

我們知道得太晚,但也該慶幸有生之年還能知道他。

相關焦點

  • 馬航MH370失聯已經6年了:不提,就真的遺忘了?
    馬航MH370失聯已經六年了,有人說:不提,就真的遺忘了……2014年3月8日凌晨2點40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稱與一架載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飛機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繫,該飛機航班號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飛往北京。
  • 歷史不應該被遺忘,也不該被念念不忘
    歷史不應該被遺忘,不但不應該被忘記,而且還需要認真細緻的去去研究,去調查,讓我們知道真相在哪裡,歷史不應該被隱藏,不應該被遺忘,忘記歷史的民族,永遠不會進步。我們應該在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到啟迪,得到教訓,得到進步。
  • 英雄的功績不該被遺忘,可歌可泣的潘菲洛夫師和它背後的故事
    但作為一個熱愛和平的人,我們絕不能遺忘那些為了勝利而獻身的英雄,因為是他們才有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一、臨危受命,開赴前線 1941年6月,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武裝到牙齒的德軍集結了多方兵力,從蘇聯西部向蘇聯腹地迅速挺進。由於倉促應戰,蘇軍最開始遭受了慘痛的失利,許多重要的城鎮和要塞相繼失守。
  • 為什麼你不會思考:學校只教我們記住知識,卻從沒教我們如何忘記
    此時我們需要對知識進行篩選和精細化處理,也就是有取捨的遺忘過程,思考便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有的人讀了很多書,知道很多事兒,但說的話卻沒有重點、細枝末節,就是因為沒有自主對存儲知識進行檢查,不知道怎麼扔掉不重要的部分,保留精華讓知識化為己用。
  • 為什麼人會忘記?
    忘記了也不要緊。記憶這件事,很狡猾。我們來看看有關記憶的七宗罪。 1 傳統性遺忘 時間越長,記憶越淡,遺忘從來不會停止。外界信息被大腦接收到,變成記憶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變成感覺記憶,當中會有一部分內容被弄丟了。
  • 毛洪濤書記溺亡30多天後,似乎大家都遺忘了該事件!
    現在毛洪濤之死的事件已經過去了這30多天當中,隨著新聞的逐漸覆蓋,很多人已經遺忘了毛洪濤事件。可以看到成都大學的官方微博自2020年10月16日後再也沒有更新過,成都大學校長王清遠該去哪兒安排的去哪兒安排,這不在購物節前夕,2020年的11月9日前去九寨溝做定點扶貧工作,很多網友感覺毛洪濤之死對他們沒有任何的影響。
  • vivo手機忘記密碼怎麼辦?教你強制解除密碼,再也不擔心密碼遺忘
    相信大家的手機都有密碼,經常使用的話就不會遺忘。如果不經常使用,遺忘了怎麼辦呢?今天我就教大家一個強制解除密碼的方法。相信不少人也猜出了這個方法,沒錯,就是安卓手機特有的——雙清。我們可以先選擇清除系統緩存wipe cache partition,再清除數據wipe data/factory reset ,重啟手機後,不用密碼就能進入了。其實,現在很多安卓手機72小時就要輸入一次密碼,這也是怕用戶長時間不關機輸密碼而導致忘記密碼,對於這個功能,你們覺得怎麼樣呢?
  • 一二·一三 | 那些不該被忘記的
    中面對屠城的日本兵南京群眾喊出「中國不會亡」我們銘記歷史,不只是銘記那些受難的同胞,還需要銘記那些為我們帶來光明的人。提起南京大屠殺,我們需要記起她——張純如。二十多年前,她出版了一本轟動全球的書《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這一慘絕人寰的大浩劫。這本書描述了盡顯人性惡劣、殘忍血腥的歷史。
  • 催眠可以讓人忘記一段記憶嗎
    沒錯,答案就是——催眠可以讓人忘記一段記憶!來來來,趙老師現在開始做廣告啦「有誰有啥記憶不想要的,限時優惠,按照遺忘時間長度計費,忘了記憶忘不了青春,還等什麼,趕緊拿起電話給趙老師打話」後來,你交了費後,只能去特殊的監獄裡探監趙老師,至於花了錢能不能讓你探監,可能都要另說啦。你可能會說,你說的這不是矛盾的,可以遺忘,然後為什麼你會坐牢呢!
  • 一個本該遺忘的名字,卻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想起
    明知會痛,卻怎麼也放不下。若不是因為還愛著你,又怎麼會徹夜思念你?得不到不可怕,失去也未必可悲,最難堪的是曾經擁有的一切,還會在午夜夢回中時隱時現。為你付出的一切,成了永遠無法解開的心結。而那些為愛犯下的痴,也成了旁人看不懂的深情。
  • 不屈的戰士,忠誠的隊魂:不該被人遺忘的熱火隊長哈斯勒姆
    不屈的戰士,忠誠的隊魂:不該被人遺忘的熱火隊長哈斯勒姆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在這裡度過16個賽季,也從來沒有想過還能奪得三座總冠軍
  • 他們的「記憶」不該被遺忘!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正被慢慢「偷」走記憶,他們慢慢忘記了回家的路;忘記了家人的姓名;忘記了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忘記了曾經在戰場上不顧生命危險,浴血奮戰的分分秒秒。他們便是曾一腔熱血,為捍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的和平生活奔赴前線的老兵們。
  • 疫情下的暗影:被遺忘的角落和被遺忘的人
    「人們不該忘記這裡」,在接受北青深一度記者採訪時,正在當地援助的無國界醫生組織成員透露,截至7月,僅該組織就在羅興亞難民中確診了20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10名是兒童。「但我們估計,實際感染人數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2017年,受緬甸國內武裝衝突影響,數十萬羅興亞人逃離家園,湧入鄰國孟加拉國。
  • 《忘不了餐廳》│您可以忘記全世界,我不能忘記您
    也許我們很少關注這類群體,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阿爾茲海默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老年病,據統計,我國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已超1000萬,人數佔據了全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還有700到800萬血管認知障礙,有3100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加起來將近5000千萬人患有認知性障礙,平均每天就有1370位老人走失…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
  • 史上最不該忘記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他,我們今天讀不到這麼多唐詩
    說實話,唐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從小就開始讀了。什麼「鵝鵝鵝」「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朝辭白帝彩雲間」,「床前明月光」「除去巫山不是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麼,我們今天還能讀到這麼多唐詩,真的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明朝的胡震亨。為什麼我們要感謝他,而且不該忘記他,我說一組數據你就明白了。先說李白。
  • 劉廷芳:不該被遺忘的人(圖文版)
    劉廷芳:不該被遺忘的人 文/沈建中   平安夜,聖善夜!
  • 懂得遺忘!我們學會遺忘的時候,健康與快樂會不期而至
    看到一篇文章,明明是自己寫的,卻想不起來,沒了印象;有人問你,上周某一天你吃的什麼?吃進肚子,早已排得一乾二淨。腦子裡沒了蹤影;翻閱書籍,突然發現裡面夾著的鈔票!呵呵,錢怎麼「藏」在這裡;碰見一個熱情打招呼的人,寒暄背後是尷尬。
  • 有些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有些歷史,我們不敢忘記
    有些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有些歷史,我們不敢忘記今天是2020年12月13日,距離那個人間地獄般的時刻已經過去了83年了,今天也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有些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有些歷史,我們不敢忘記。
  • 2020,有些人與事,不該被我們遺忘|年度回顧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今年都可能是尤為艱難的一年。這跌宕起伏的一年裡,充滿了震驚、悲傷,也有安慰與力量。我們期望閱讀能帶來撫慰,或許正是因為閱讀以外的世界充滿缺憾。 回顧今年,我們在公號端平均每天發布5條推送,共發布了1800餘篇原創文章,累計閱讀達到3000萬+。
  • 懂得遺忘,讓生命輕裝,最聰明的活法
    凡事該忘則忘,別總記在心裡。如果人人都懂得這一點,那人生自然也少了很多煩惱。走過了一個地方,那片風景便不再屬於你;錯過了一個人,那個人從此便再與你無關。你若不傷,歲月無恙。忘記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只有學會忘記,生命才能灑脫自在。人生快樂常在的秘訣就是善於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