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七道灣片區管委會新興社區的烏化小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已有40年光景的沙棗樹,社區居民將它喚作「同心樹」。樹幹相互環繞,交叉生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棵「同心樹」不僅是烏化小區各族居民團結友善、親如一家的美麗縮影,還見證了「阿迪·艾沙」精神在烏化小區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走進這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院落,每個小區居民都會深情回憶或者轉述一段有關阿迪·艾沙的老故事,也會講一串大院裡鄰裡之間的新故事。
73歲的阿不都克裡木·阿西姆與阿迪·艾沙同為原烏魯木齊化工廠工人。在阿不都克裡木印象中,阿迪·艾沙是一位和藹的鍋爐工,多次獲得「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骨癌晚期的阿迪·艾沙拿出畢生積攢的1000元捐給廠裡,用於獎勵工作積極、促進民族團結的同志。由於阿迪·艾沙一生未婚,膝下無子,廠裡曾考慮讓他的親戚接他的班進廠當工人,但阿迪·艾沙不想給廠裡添麻煩,拒絕了。
阿迪·艾沙是新中國第一代維吾爾族技術工人,帶過不少漢族徒弟,並結下深厚的情誼。1966年,張心河進廠當工人時,比他大20多歲的阿迪·艾沙手把手教他學技術,耐心地講解每一道工序。阿迪·艾沙住在一間平房裡,下班後經常邀請張心河等幾個單身漢去家裡吃飯。
張心河記得清清楚楚,當他結婚急需用錢的時候,阿迪·艾沙毫不猶豫地借給他50元錢,還送來了結婚禮金。50元錢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張心河用這筆錢置辦了結婚用品。在張心河的記憶裡,阿迪·艾沙永遠是笑眯眯的模樣,兩撇上翹的小鬍子特別好看。
位於烏化小區內的阿迪·艾沙銅像。
小區的花叢中,矗立著阿迪·艾沙的銅像,碑文中記載了他與漢族徒弟遲乃才的事跡:「1965年,剛15歲的漢族青年遲乃才進廠給阿迪·艾沙當徒弟。阿迪·艾沙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幫助和照顧遲乃才,因此他進步很快,不但成為了廠裡的技術骨幹,還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阿迪·艾沙生病住院,小遲寸步不離地在阿迪·艾沙的病床前日夜陪伴、精心照顧。他們之間的父子情、民族誼,深深地感動了周圍的人們。」
故人已去,精神猶存。烏化小區居住著多個民族的近千名居民,其中30%為少數民族。各族居民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猶如小區裡纏繞著的「同心樹」。
在烏化小區人來人往的路邊,有一間房的窗戶經常開著,走過的人都會往裡面多望幾眼。屋裡住著的是77歲的帕哈尼沙·熱合木土拉,原烏魯木齊化工廠退休的醫生,她醫治的病人數不勝數。13年前,她的腿摔斷了,下不了床,眼睛患了白內障,還有些耳背,每天只能守候在窗前,看人來人往。小區裡的居民經過她的窗邊,都要站上一會兒,和她說說話,問問她身體怎麼樣,要不要幫忙。帕哈尼沙和女兒一家在一起生活,她不需要多少幫助,需要的就是這麼一句句關心的話語、微笑和擺手致意。
烏化小區裡的鄰裡真情在家家流淌。1992年6月26日,水磨溝區將以「阿迪·艾沙」命名的民族團結進步獎在該區推廣,至今已經表彰近500個先進單位和個人。今年5月6日,以「阿迪·艾沙」命名的文化大院在水磨溝區烏化小區落成,這是烏魯木齊市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民族團結文化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