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2月16日電題:河北井陘:綠色回歸 幸福「提速」
新華社記者王文華、閆起磊
從「藏在深山人難至」,到「全域旅遊引客來」,位於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井陘縣,近年來大力踐行「兩山」理念,逐步走出「礦山依賴」的傳統老路,走上了綠色發展新路。
(小標題)斬斷汙染 升級產業
400多個礦山、50多家碳酸鈣企業、500餘家煤場……井陘縣地處冀晉交界,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晉煤外運主通道優勢,曾是全國最大的鈣鎂產業聚集區和全國最大的煤炭二級交易市場。
「名氣」背後,是汙水橫流、霧霾鎖城、山體「千瘡百孔」……
「開山放炮、挖山吃山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井陘縣委書記劉玉渭說。
縣委、縣政府頂住阻力,推進礦山整合:籌措獎補資金1億元,撬動企業資金3.5億元,將50多家碳酸鈣企業整合為18家,全部實現綠色能源替代;推動500多家煤場、20多家洗煤廠全部退出,實現煤炭貿易向大運量、環保型物流園區集中。
「我們新建的砂石骨料生產線採用國內一流先進設備,可實現無塵開採、無塵加工、無塵運輸。」井陘縣茂鑫礦業負責人畢玉江說,企業著力打造綠色礦山、科技礦山、數字礦山、智慧礦山。
(小標題)修復「瘡疤」 厚植「綠色」
井陘縣在推進礦山整合的同時,以太行山綠化工程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經濟林、生態林和景觀林。
對礦山開採造成的山體破壞,則採取「宜景則景、宜建則建、宜綠則綠」模式,對221處礦山跡地進行修復。據了解,生態「瘡疤」修復後,將盤活建設用地5900餘畝、農業用地3200餘畝,新增綠地1萬餘畝。
過去,井陘山貨享譽山外,生態環境破壞後,山貨越來越少。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回歸,山核桃、土雞蛋、花椒芽等井陘特色山貨重現太行。
井陘南部山區出產的毛桃極其搶手。「去年國慶節,光我們村就賣出了5萬斤毛桃,我一天往景區裡送了4趟,還是供不應求,人們看重的是好生態、純天然、無汙染。」蒼巖山鎮景莊村村民高曉亮說。
「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才能既掙得金山銀山,又保住綠水青山。」井陘縣縣長李傑說,井陘改變過去「抓進籃子就是菜」的招商模式,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從源頭上控制汙染再生;在做好生態修復的同時,做活做大綠色產業,持續放大綠水青山的綜合效益。
(小標題)喚醒資源 財路自來
到「夢裡老家」大梁江村尋味鄉愁,去「石韻小鎮」於家村賞石頭建築奇觀,往「劇境小鎮」呂家村看實景民俗表演,來「陶瓷水鎮」南橫口村感受千年瓷窯文化……近兩年,沿著井陘太行「天路」的傳統古村落環線遊,日益火爆。
秦時置縣的井陘擁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40多個特色傳統村落,80多項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以來,受制於閉塞交通和環境條件,這些瑰寶一直「沉睡」在太行深處。近年來,井陘縣依託古村落、非遺民俗、風景名勝區等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在崇山峻岭之間建成一條全長60餘公裡的古村落旅遊環路。
這條旅遊環路將幾十個古村落「串珠成鏈」,並與其他景區形成了快速交通網,帶動特色生態農業、自駕遊、民宿、文化體驗等多種業態全面發展。井陘縣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出現「井噴式」增長。
於家鄉黨委書記趙峰說,而今,村民家裡的花椒、南瓜、土雞蛋都成了暢銷貨,「旅遊路成了脫貧致富的快速路、幸福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