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勒佛和彌勒菩薩是「彌勒」的不同名稱。彌勒是梵文音譯,意譯為慈氏。《大日經疏》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之所以有彌勒佛和彌勒菩薩的不同叫法,是因為彌勒是未來佛。現以菩薩相示現,居於兜率天,為天人說法。等現在佛釋迦牟尼的佛法無法度眾生之時,彌勒菩薩降臨南瞻部洲,並成佛果,繼續救度眾生。
三世佛是佛教中時空相續中的三尊佛,即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之說,非常符合佛教自身的理論。諸法無常,包括佛法在內。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佛法也是相應於不同的時空。

據《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滅,現居於兜率天。所以在三世佛塑像中,彌勒以佛相示現,而在彌勒殿或其他單獨形式的造像中,彌勒以菩薩相示現。特點是頭戴五葉冠,結說法印,持一蓮花,有的造像中還有上託淨水瓶。

在藏傳佛教中,彌勒藏語音譯為「強巴」,稱為強巴佛,同樣是菩薩示現,在造型上和漢傳佛教中彌勒菩薩像不盡相同。強巴佛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都極為尊崇,是佛殿中被供奉的主要佛像之一。和漢地「彌勒寺」一樣,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寺院以彌勒或兜率天為寺名,如格魯派母寺甘丹寺,甘丹即藏語「兜率天」音譯。還有宗喀巴大師誕生地所在的塔爾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等等。
班禪大師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的強巴佛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銅坐佛像。

然而,在漢地,菩薩相的彌勒形象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最常見且深入人心的,是一位大腹便便,笑口常開,手拿百納布袋的和尚,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是五代時期的僧人契此,被認為是彌勒化身。
契此生平事跡大致如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人。生年及俗家姓氏不詳,也不知是在哪家寺院剃度受戒,在哪家寺院掛單。自稱契此,號長汀子。和在漢地被認為是伏虎羅漢化身的濟公和尚一樣,契此常年遊走市井之中,用一木棍挑著一個大布袋子,不斷向人化緣,不限於飲食,給什麼要什麼,只要能用就拿過來裝在布袋子裡,所以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總是一副笑呵呵模樣,對待孩童尤為和善,經常招呼孩子們圍攏過來,從布袋中拿出化緣來的東西給孩子們吃。
《景德傳燈錄》第二十七卷記載,梁代貞明二年三月,師(契此)將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
由於布袋和尚示寂時所說的佛偈,所以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至此以後,漢地寺院的彌勒菩薩造像,便以布袋和尚為原型,逐漸演變為現在所見的樣子了。

由此可見,彌勒菩薩、彌勒佛和強巴佛是同一尊菩薩(佛)。造型上的差異只是示現菩薩相或佛相之間的差異,以及漢傳和藏傳佛教造型特點的不同。而布袋和尚則是漢地所獨有的彌勒佛造型,源自歷史人物,被看作是彌勒菩薩在人間的化身之一。由於其形象和藹和親,極受人們喜愛。被看作是「樂觀豁達」的象徵。

在我國漢地,還有一位僧人被看作彌勒菩薩的化身,資料較之布袋和尚要詳細:
傅翁(497-589),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為妻,生二子日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翁說:「吾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翁笑答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也。」傅遂於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三昧,如是苦行七年。太建元年(596),嵩頭陀於柯山靈巖寺入滅。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除此之外,十六羅漢中還有一位布袋羅漢,容易和布袋和尚混淆,實則並非同一人。
布袋羅漢即因揭陀尊者。原是印度的一位捉蛇人,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常用一布袋裝著拔去毒牙的蛇到深山中放生,故在漢地被稱為布袋羅漢。因捉蛇免眾人被咬,且不殺蛇的善念,修得羅漢果。此聖者與其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於廣脅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