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與強巴佛及布袋和尚的關係

2020-12-26 舒放的後花園
扎什倫布寺強巴佛像

彌勒佛和彌勒菩薩是「彌勒」的不同名稱。彌勒是梵文音譯,意譯為慈氏。《大日經疏》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之所以有彌勒佛和彌勒菩薩的不同叫法,是因為彌勒是未來佛。現以菩薩相示現,居於兜率天,為天人說法。等現在佛釋迦牟尼的佛法無法度眾生之時,彌勒菩薩降臨南瞻部洲,並成佛果,繼續救度眾生。

三世佛是佛教中時空相續中的三尊佛,即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之說,非常符合佛教自身的理論。諸法無常,包括佛法在內。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佛法也是相應於不同的時空。

藏傳佛教強巴佛像造型

《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滅,現居於兜率天。所以在三世佛塑像中,彌勒以佛相示現,而在彌勒殿或其他單獨形式的造像中,彌勒以菩薩相示現。特點是頭戴五葉冠,結說法印,持一蓮花,有的造像中還有上託淨水瓶。

三世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在藏傳佛教中,彌勒藏語音譯為「強巴」,稱為強巴佛,同樣是菩薩示現,在造型上和漢傳佛教中彌勒菩薩像不盡相同。強巴佛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都極為尊崇,是佛殿中被供奉的主要佛像之一。和漢地「彌勒寺」一樣,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寺院以彌勒或兜率天為寺名,如格魯派母寺甘丹寺,甘丹即藏語「兜率天」音譯。還有宗喀巴大師誕生地所在的塔爾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等等。

班禪大師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的強巴佛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銅坐佛像。

三世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然而,在漢地,菩薩相的彌勒形象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最常見且深入人心的,是一位大腹便便,笑口常開,手拿百納布袋的和尚,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是五代時期的僧人契此,被認為是彌勒化身。

契此生平事跡大致如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人。生年及俗家姓氏不詳,也不知是在哪家寺院剃度受戒,在哪家寺院掛單。自稱契此,號長汀子。和在漢地被認為是伏虎羅漢化身的濟公和尚一樣,契此常年遊走市井之中,用一木棍挑著一個大布袋子,不斷向人化緣,不限於飲食,給什麼要什麼,只要能用就拿過來裝在布袋子裡,所以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總是一副笑呵呵模樣,對待孩童尤為和善,經常招呼孩子們圍攏過來,從布袋中拿出化緣來的東西給孩子們吃。

《景德傳燈錄》第二十七卷記載,梁代貞明二年三月,師(契此)將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

由於布袋和尚示寂時所說的佛偈,所以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至此以後,漢地寺院的彌勒菩薩造像,便以布袋和尚為原型,逐漸演變為現在所見的樣子了。

菩薩相彌勒造型

由此可見,彌勒菩薩、彌勒佛和強巴佛是同一尊菩薩(佛)。造型上的差異只是示現菩薩相或佛相之間的差異,以及漢傳和藏傳佛教造型特點的不同。而布袋和尚則是漢地所獨有的彌勒佛造型,源自歷史人物,被看作是彌勒菩薩在人間的化身之一。由於其形象和藹和親,極受人們喜愛。被看作是「樂觀豁達」的象徵。

布袋和尚(彌勒佛)

在我國漢地,還有一位僧人被看作彌勒菩薩的化身,資料較之布袋和尚要詳細:

傅翁(497-589),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為妻,生二子日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翁說:「吾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翁笑答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也。」傅遂於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三昧,如是苦行七年。太建元年(596),嵩頭陀於柯山靈巖寺入滅。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除此之外,十六羅漢中還有一位布袋羅漢,容易和布袋和尚混淆,實則並非同一人。

布袋羅漢即因揭陀尊者。原是印度的一位捉蛇人,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常用一布袋裝著拔去毒牙的蛇到深山中放生,故在漢地被稱為布袋羅漢。因捉蛇免眾人被咬,且不殺蛇的善念,修得羅漢果。此聖者與其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於廣脅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相關焦點

  • 布袋和尚和彌勒菩薩到底是什麼關係?
    常去漢地寺院的信眾發現,大多寺院在進了山門入天王殿後,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薩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菩薩,卻並不是正襟危坐說法或禪定的法像
  • 彌勒真彌勒,彌勒菩薩大肚子是怎麼來的
    民間彌勒菩薩的形象很多人看到大肚子敞懷笑的和尚,就總是用酷似「彌勒」菩薩來形容,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中曾在描述蘇軾好有佛印禪師時,曾寫道「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 佛教卡通《彌勒菩薩上生經》——恭迎彌勒菩薩聖誕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彌勒菩薩生日是農曆正月初一,之所以有此慣例,是因為相傳布袋和尚的誕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則傳為彌勒化身。
  • 各個時期彌勒菩薩像之變化
    西元五世紀初葉,長安佛教的「立式彌勒菩薩」與西域的「交腳彌勒菩薩」先後出現。       至元代,彌勒造像發生巨大變化,「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佛流行。學術界普遍認為他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高僧契此(?
  • 清涼賞析|彌勒菩薩像的坐姿
    一般說來,佛教的像分佛像、菩薩像、高僧像幾類,彌勒菩薩像卻一身兼有這三種形式:彌勒將繼釋迦牟尼後降世成佛,是未來佛,那時為彌勒佛;居於兜率天宮時仍為菩薩,為彌勒菩薩;唐代以後彌勒就基本上以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出現了。
  • 大年初一恭迎彌勒菩薩聖誕!皆大歡喜,祈願眾生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彌勒菩薩形象,一貫以笑口常開、憨胖可掬極具親和力的形象深入人心。這是以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為原型而塑造。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號「長汀子」,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
  • 寺廟佛像雕刻石雕大肚彌勒佛漢白玉布袋和尚石雕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石雕彌勒佛-凱巖石業彌勒佛像的雕塑形象為菩薩相,表現的是彌勒佛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
  • 有人不禮拜 彌勒菩薩
    那麼 世尊接下來就詢問 彌勒尊者,雖然 彌勒菩薩當時也在僧團裡面出家現聲聞相,但是 彌勒世尊很早就已經得到了 佛的授記,將會是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就是賢劫千佛裡面的第五尊佛。彌勒菩薩他已經成為一生補處的妙覺菩薩了,所以 彌勒菩薩有資格接受大愛道比丘尼本來要供養給 佛的金縷袈裟。
  • 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此石幹拍圖片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 彌勒菩薩聖誕日!十億倍大福田,精進修行勿錯過
    彌勒菩薩聖誕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聖誕,今年的彌勒菩薩聖誕為公曆2021年2月12日。彌勒菩薩即彌勒佛,也即未來佛,譯曰慈氏。彌勒佛為佛教八大菩薩之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彌勒佛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
  • 正月初一,恭迎彌勒菩薩聖誕!祈願眾生笑口常開、歡喜自在!
    布袋和尚漢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為彌勒菩薩誕日。之所以有此慣例,是因為相傳布袋和尚的誕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則傳為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號「長汀子」,傳見《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唐末亂世,在一場洪災中,彌勒轉世為人,被一對農民撿回收養,取名「契此」。就在結婚當晚,他拋下養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嶽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卻屢遭三個假和尚誣衊,成為世人眼中偷吃葷腥、貪戀女色的花和尚,像過街老鼠一般受盡欺辱。
  • 送子彌勒——那個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
    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不僅是幸福生活的偶像,同時還是多子多福的象徵,被人們賦予「送子彌勒」稱號。這肚大腰圓的「送子彌勒」,居然與送子觀音一樣,享受人間不息的香火。彌勒為梵文,讀作「阿逸多」,意為「無能勝」,佛教菩薩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據《彌勒經》載,公元前6世紀,彌勒出生在印度波羅國大婆羅門,與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相傳,彌勒修行早於釋迦牟尼,但他用功不到位,求法不快。
  • 海濤法師「《彌勒菩薩心咒》念出來,所吃所殺皆超度!」
    【彌勒菩薩心咒】海濤法師開示:這尊彌勒菩薩是在我們北部的基隆法嚴寺,現在湛永法師在那裡負責,我們就塑了這一尊很大的彌勒菩薩,跟人一樣高,很莊嚴,這尊叫「兜率天主彌勒菩薩」,我們也叫「兜率天冠彌勒」,因為菩薩頭頂上有個寶冠,手結轉法輪印。彌勒菩薩示現在中國變成布袋和尚,因為他發願,希望眾生看到我都很高興,所以就刻成歡喜相。
  • 我國境內的彌勒(強巴)佛像中,有以下幾個「世界之最」
    根據佛經記載,彌勒佛現在兜率天內院「候補」,因為這個原因,彌勒佛也叫彌勒菩薩,位屬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所以通常我們見到的彌勒佛像分為「佛相」和「菩薩相」兩大類。從佛像造型上劃分,彌勒佛像又可分為站姿、善跏趺坐(即身體端坐於座上,兩腳自然下垂) 、半跏趺(單盤)、全跏趺坐等幾種。從根本上而言,彌勒佛像不論採用何種姿勢,都屬於佛像造型八大姿勢的範疇。
  • 虛雲老和尚兜率天內院親見彌勒菩薩
    虛雲老和尚與明代高僧憨山大師的弘法經歷非常相似,虛雲老和尚和憨山大師的法號都是「德清」,都是明清兩代禪宗的最大成就者,都曾到廣東南華禪寺振興禪宗六祖法脈,都曾入定神遊兜率天宮內院親聽彌勒菩薩說法,由此可知佛法真實不虛、因果報應不空,虛雲老和尚功德圓滿已回兜率淨土彌勒菩薩身邊,彌勒成佛,大師重來,龍華三會,究竟成佛。
  • 虛雲老和尚敘說神遊兜率天親見彌勒菩薩
    就是這位禪宗高僧,在他一百多歲時,卻出人意料地與彌勒菩薩結下了法緣。事情的起源是:1951年春,虛雲老和尚一百一十一歲時,適逢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當時有人誣告雲門寺私藏金銀、發電機、軍械等物,遂將寺院封鎖,全寺僧人一百二十餘人,於四月八日分別軟禁於禪堂、法堂,同時大搜寺內,上自瓦蓋,下及地磚、佛祖尊像、法器經藏等都作了仔細搜查。
  • 2020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開幕 中華彌勒臺灣之行啟動
    林波 攝中新網寧波11月11日電(記者 林波)11月11日,以「慈行天下、和樂人間」為主題的2020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雪竇寺開幕,中華彌勒臺灣之行等系列活動在開幕式上正式啟動。浙江是佛教大省,佛教中國化的兩個最典型的範例,觀音信仰和彌勒信仰,都出在浙江。
  • 浙江奉化以佛為媒結四方緣 彌勒文化通聯四海傳中國音
    奉化則是中國化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出生、出家、得道、圓寂、歸葬之地,境內留存大量布袋彌勒的傳說和遺蹟,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彌勒文化。布袋和尚傳說於201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眾所周知,中國佛教供奉的是五大菩薩,而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應化到場分別為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
  • 正月初一 | 恭迎彌勒菩薩聖誕 【梵唄:彌勒大讚】
    彌勒亦稱慈氏,代表慈悲,未來將從兜率天內院下生於人間,將成為賢劫第五尊佛,又被稱為未來佛。彌勒菩薩示現正月初一誕生,正是代表著新的希望!在這個無比欣喜又殊勝的美好節日,願大家在彌勒菩薩加持下,開啟智慧喜悅充滿希望的一年!
  • 西園、瘋僧、布袋和尚
    四大天王殿又稱金剛殿,殿內清代泥塑四大天王,並有彌勒佛像。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式,崇臺列階,氣宇軒昂,殿內供奉三尊木雕大佛,大殿後壁海島觀音彩塑,共有大小泥塑一百一十個,構思與技法皆十分精妙。羅漢堂呈田字形平面,共三進四十八間,堂內沿四壁對面排列略大於人的全身羅漢像五百尊,其中主要的佛像有大肚彌勒、寒山、拾得、瘋僧、濟顛、關公、韋馱、三方佛等,其中以濟顛和瘋僧兩尊最為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