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新兵下個月到部隊之前,絕大多數的老兵就要離開軍營。但也會有一部分優秀的戰友會繼續留在部隊發展。而留隊通常有兩個關鍵的因素,一個是部隊建設的需要,而另一個就是個人的意願。
個人意願,其實通常包括當兵青年本人的和家長這二個層面的的意願。就這一點來說,最容易出現「不合拍」的情況,假如孩子在當兵留隊這件事上與家長意見相"左",家長該如何勸解呢?我認為兵爸兵媽可參考以下4個方面。
一、要弄明白當兵孩子不想留隊的「根源」,從而找到勸說的方面。
兵爸兵媽與當兵孩子的意見不同,在我看來,父母應該更「理性」。所以建議一定要找到當兵孩子不想留隊的「根源」,然後才能從根本上統一意見。比如「不想吃苦了」;再比如「想回家創業」等等,這些就是當兵孩子不想留隊的根本原因。兵爸兵媽一定要用心去聽,去分析這些原因所在,從而找到勸解的「關鍵」點。
兵爸兵媽對待當兵孩子的選擇,一定要懂得靜下心來仔細的傾聽。當兵無論是2年還是更多年,其實每名戰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和在家時的那個孩子是不同的。千萬不要吼,這樣適得其反。要仔細傾聽當兵孩子要如何選、如何幹、憑什麼來幹?他本身最大的倚仗有哪些。兵爸兵媽只有在認真了解這些內容後,才能真正找到孩子不想留隊的「根源」所在,才能根據社會經驗從家長角度判斷是否可行,從而找到勸說的方向。
二、從社會就業來分析,解釋為什麼兵爸兵媽想讓留隊。
當兵的孩子退伍後必然會面臨就業的問題,所以第一個勸說的的話題我認為應該放在就業上。
現如今,社會生活壓力很大。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和行業,都不那麼容易。而很多的當兵孩子,在到部隊之前,要麼是求學,要麼是打工,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深入社會環境,感受生活的方面壓力。所以在很多時候,在孩子的頭腦中,生活是帶有幻想的和舒適的存在。兩個角度,一個是社會生活,另一個是部隊生活,正是因為他們體會到了部隊的苦與累,才會把更多的傾向點放在社會生活上。
所以,作為兵爸兵媽,一定要採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並結合孩子的個人能力,將來在部隊的發展的工資待遇、當兵的社會地位以及未來的發展來談這件事,在談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理有據,語言溫柔,不可過於「強硬」,反而越弄越僵,主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父母會希望他留隊發展。
三、從家庭情況來勸說,用事實來說話。
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這種不同包括社會關係、父母工作、家庭收入等等。兵爸兵媽之所以想讓孩子留隊發展,肯定是做過比較,站在家庭的角度和孩子將來發展的角度來選擇讓孩子留隊。所以,在勸說孩子的過程中,建議不要把這些因素只放在兵爸兵媽心裡,也要讓當兵的孩子知道父母是如何考量的。
在與當兵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一定要用事實來說話。因為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孩子應該是有數的。比如說,家中所居住的環境,再比如說當地的安置政策,還有上面所說的就業問題。先談退伍後的一個面,然後在談一些家庭的真實的點,相信孩子一定能夠明白兵爸兵媽的良苦用心。
四、從留隊和退伍「兩條路」的發展規劃做比較,勸說最有效。
部隊環境和社會環境完全不同,從某個方面來講,部隊生活多彩而又單純。戰友們嚮往美好,所以很多時候對於夢想的實現可能過於「理想化」。所以兵爸兵媽一定要結合社會環境讓他們真正認清這一點。而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人生規劃上做切入。
具體怎麼做呢?孩子已經當了2年兵,所以建議用10年來做「規劃」。設定兩條路,一條是部隊的成長之路,而另一條是社會成長之路。把兩條路這10年來的財富、成長高度、生活質量以及未來的幸福指數,都擺在「桌面」上,要指出哪些是肯定會有的,哪些是「虛無飄渺」「不切實際」的。兵爸兵媽要和當兵的孩子多算算這樣的「帳」,孩子們都很優秀,不可能分不清對與錯。
人這一生,每一個成長的「十字路口」的選擇都需要慎重。所以兵爸兵媽一定要結合實際,根據當兵孩子的意見和實際所需來進行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冷靜思考,認真分析,爭取幫助當兵的孩子找到一條最好的「成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