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湘西州啟動「脫貧攻堅·百名記者百村行」蹲點採訪活動,全州100名新聞記者到全州100個扶貧村進行蹲點採訪,全面記錄脫貧攻堅「好聲音」,立體傳播基層「好故事」,努力營造「雙決」的強大輿論力場。
從活動啟動當天開始,新聞記者們就奔赴各自蹲點村,與村民同吃同住,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家中挖掘新聞素材,寫出了一批有思想、有內涵、有溫度、有品質,帶有泥土芬芳的新聞報導。
龍山新聞網記者 田 輝
蹲點採訪村 農車鎮正河村
正河村基本簡介:正河村是深度貧困村,下轄5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共有347戶1277人,有建檔立卡戶貧困戶111戶455人,貧困發生率達22.16%。在省信訪局駐村幫扶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新修產業路15.5公裡,對組級公路和產業路實施了硬化,整修水渠1000米,發展了油茶、中藥材、水果、太空雞等種養業。目前,已脫貧106戶43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6%,於2019年順利實現「村退出」。
貧困村裡看變化
出龍永高速,沿路西行,僅幾分鐘便到了龍山縣農車鎮正河村。
新建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青瓦白牆,寬敞明亮,與周圍村民的磚房相映生輝。
「走,看看我們的油茶去。」在村主任彭飛南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正河村油茶種植示範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碧綠,山上山下,裡裡外外,全是青青的油茶樹,樹下還套種百合,整個基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油茶於去年開發種植,共有1609畝。
正河村曾是深度貧困村,共347戶1277人,有建檔立卡戶貧困戶111戶455人,貧困發生率達22.16%。2018年省信訪局進駐正河村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脫貧106戶43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6%,正河村於2019年實現了「村退出」。
省信訪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陳立介紹,油茶是正河村的重點產業,油茶基地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農戶土地入股,享受淨利潤的80%,淨利潤的20%歸屬村集體。據初步估算,5年後,將畝產茶油10公斤,產值1000元,基地年產值200萬元。油茶進入盛果期後,每年村集體經濟可增加100萬元以上。為發展脫貧產業,實施產業項目「12345」工程:養殖太空雞10000隻,種植高產油茶2000畝,種植中藥材300畝,種植高品質水果400畝,試養竹鼠500隻。
走出油茶基地,看見幾名村民正在田間修建水渠。說起水的問題,71歲的彭施友感慨萬千,過去,村民飲水和農田灌溉靠從「五馬槽」引水,雖然水源豐富,但水渠常年失修,水渠千瘡百孔,水在半路上就漏完了。為了爭水源,卡桃、灣桃等寨上的村民相互結下了多年的恩怨。如今,駐村扶貧隊整修了「五馬槽」水渠,還在村裡建了兩口大水池,村民飲水和農田灌溉得到徹底解決。
釣杆坪是百合種植區,這裡種植了200多畝百合。村支書記彭軍介紹,產業路沒修通以前,這裡的土地基本上荒著,如今,這裡的土地成了「香餑餑」,租金從原來的每畝100元漲到了350元,外鄉的人都到這裡租種百合。目前,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組級路全部硬化,油茶、百合、藥材等種植基地產業路都實施了硬化,新修產業路15.5公裡。
返回村級服務平臺,已是傍晚時分。廣場上燈光明亮,孩子們快樂的玩耍,大人們或健身或散步。「村裡來了扶貧隊,路通了,環境也好了,日子越過越幸福。」來廣場健身的向小紅笑著說。
產業路鋪就致富路
4月9日,天空放晴。龍山縣農車鎮正河村釣杆坪山坡上,工人正在對產業路進行硬化施工。已硬化完成的產業路猶如長龍鑽進大山深處。
「產業路總共2.5公裡,目前只剩下1000米,天氣好的話,一個星期可以完工。」現場施工人員介紹。
產業路旁,是一大片百合地,出土的百合鬱鬱蔥蔥。「這些百合都是外鄉人租種的。」正河村支書彭軍說,產業路沒修通以前,這裡的土基本上荒著,修了產業路以後,外地百合種植戶紛紛來村裡租地種植百合,共種植百合有400多畝。「村裡農戶除每畝有350元的租金外,還在百合地裡務工,每人每天務工收入100元,通了路,這裡的土地再也沒拋荒了,土地也增值了。」
產業路上的山上,是漫山遍野的山竹。彭軍介紹,正河村山竹遍地皆是,每到收購山竹時節,村民就上山砍山竹。「過去沒有公路,村民要將山竹從山上背到2公裡外的村部裝車。現在通了路,老闆直接將車開進山裡進行收購,很是方便。一年砍山竹最多的農戶收入10000多元,一般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
沿著已硬化的產業路向前走,看見一臺挖土機正在作業,原來是一家養殖場正在修建豬舍。「這裡環境好,路也方便,很適合養豬。」養殖場老闆田文介紹,他正在這裡建一個大型生態養殖場。大山裡除他這家生豬養殖場,還有兩家養殖戶在這裡養殖生豬。
「那是村裡種植的1000多畝油茶,也修了產業路並全面硬化。」返程的路上,彭軍指著遠處的山上說。
2018年以來,正河村抓住省信訪局駐村扶貧的機遇,發展了油茶、冬桃、櫻桃、黃柏、迷迭香等產業,在大力推進產業建設的同時,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目前,該村已投入資金700多萬元新修並硬化產業路15.5公裡。
產業路結束了村民多年來肩挑背馱的歷史,在方便生產生活同時,也帶來了致富商機。產業路鋪就致富路,村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油茶青青滿山園
4月10日,龍山縣農車鎮正河村油茶基地裡,縣油茶辦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油茶管護培訓指導。
該基地是龍山縣高標準油茶種植示範基地,去年新開發種植油茶1609畝。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山竹叢生,亂石山崗。如今,青青的油茶樹滿山皆是,迷人雙眼。
2018年,省信訪局進駐正河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經過調研走訪,根據縣裡產業發展布局和正河村實際,提出了發展油茶產業的計劃。
發展油茶產業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擁護,在隨後召開的村民代表會上,大家一致同意開荒種植油茶,並以專業合作社的形式統一實施管理,油茶收益後,原土地承包人享受淨利潤的80%,淨利潤的20%歸屬村集體。推薦村主任彭飛南擔任合作社理事長。
說幹就幹,當年11月,彭飛南組織挖土機和30多名民工進山開荒,正河村千畝油茶產業基地建設正式啟動。
「那時候,我每天早上六點多就上山,晚上六點多才回家。」為加快基地建設,保證油茶及時種植,彭飛南每天現場監工指揮,一日三餐都和工人在山上吃。
「挖土機在前面挖,民工就在後面種油茶苗,開荒種植同步進行。」彭飛南說,經過緊張的施工,2019年4月底前,正河村千畝油茶產業基地全面完成了油茶種植。
油茶種了,可開荒的工資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同時還面臨著油茶後續管護的費用,雖然縣裡對油茶產業每畝有2000元的扶持資金和100元的管護費用,但遠遠不夠。「為了資金,我頭都快爆了,想盡了辦法。」 說起開荒的事,彭飛南雖歷經千辛萬苦,但沒有半點怨言。
開工沒有回頭箭。彭飛南私人墊款8萬元,支付了部分開荒民工工資,併購買了除草機,對油茶進行後期管護。
面臨著資金缺口,省信訪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積極向局領導匯報,爭取到了105萬元的資金支持,解決了基地建設的資金缺口問題。
春風暖,油茶長。彭飛南每天都要來到油茶基地轉一轉,或拔拔草,或剪剪枝,或補補苗。
「油茶是村裡產業的希望,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有省信訪局的駐村幫扶下,有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作為領頭人,我一定會把油茶種好管好。」望著滿山的油茶樹,彭飛南信心滿滿。
值班小記
4月11日,星期六,小雨。
上午10點時分,蹲點採訪路過龍山縣農車鎮正河村級綜合服務平臺時,看見便民服務大廳的門敞開著,心想今天周末還有人值班嗎?於是走進一探究竟。
大廳裡,只有三個人,一人是村輔警田運進,另外一名中年婦女帶著一個女孩。
「都填寫好了,公章也蓋好了,你收好。」田運進將辦理好的證明遞給婦女。「好,麻煩你了。」婦女小心翼翼地將辦理好的證明裝進口袋,然後牽著小孩的手開心地走了。
「快開學了,都是前來給學生辦理疫情排查健康證明的。」田運進介紹,平常周一至周五,他和村支書、村秘書一起在村部值班,周末一般不要值班。臨近開學,最近來辦理健康證明的人比較多,為了不耽誤學生正常上學,所以就周末加班。
當問及給村民辦事累不累時,田運進說:「累肯定是累,但職責所在,累也值得。」 田運進說,為村民辦事,分不了周末,也分不了日夜,村民有事找你,不論什麼時候,都要去處理。有天半夜,他接到養殖戶向清友的電話,說自己的羊圈旁的公路上停著一輛車,還有好多人,懷疑有人偷羊。田運進馬上趕到現場查看,原來是一輛外地車半路拋錨,虛驚一場。
閒聊中,一個約摸十五六歲的男孩走進大廳。「請問讀書打證明是在這裡嗎?」男孩很禮貌地問。「是的,先填個表格。」在田運進耐心的指導下,他很快填好了相關信息。
「麻煩給我開一個打工的證明」一個帥哥又走進了便民服務大廳。
一會兒功夫,田運進就為村民開出了6張證明。
下午2點,小雨淅瀝瀝下著,大廳裡已沒有前來辦事的人。「村民辦事一般在上午,下午很少有人。」忙了一個上午,田運進終於閒了下來。
剛坐下不久,田運進電話響了,村裡農田灌溉施工工地來電說,拉運水管的貨車司機因急事離開,工地材料快用完了,叫會開車的田運進過去幫忙拉運材料。「工程一刻不能停工,我馬上來。」放下電話,田運進急忙趕往工地……
大山深處的「養豬倌」
4月13日,龍山縣農車鎮正河村,記者隨同村民向旭兵乘車去看他的養豬場。
養豬場在永龍界的山上,路雖不遠,但坡陡彎急,幾番周折才以達到。
走進圈舍,眼前頓時一亮,豬圈裡豬兒皮毛光亮,膘肥體壯。「這邊養的豬兒,那邊養的母豬,還有部分稍大的仔豬在山上散養,共有145頭。」向旭兵開心地介紹著。
說起養豬,向旭兵打開了話匣子。前些年,他遭遇車禍,住院花光了積蓄,家庭困難,成為貧困戶。2018年,傷愈後的向旭兵發現豬肉價格上漲,於是決定進行生豬養殖。此後,他帶著妻子一頭扎進莽莽大山,在山上當起了「豬倌」。
「山上空氣好,有利於生豬生長,而且很少發病。」向旭兵說,非洲豬瘟爆發期間,村裡其他養殖的生豬幾乎全部死了,而他的豬圈得以倖免。養豬期間,他勤於鑽研學習,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摸索,掌握了生豬養殖技術,他養的豬出欄率較高。
「去年出欄100多頭仔豬,40萬元應該有吧。」問及經濟收入情況時,向旭兵顯得有些害羞,臉上卻掛滿了幸福。
豬舍後面的山上,是一大片新開荒的土地,為了給豬提供糧食食料,向旭兵今年種上了200畝的玉米。豬舍旁邊,有一處剛平整過的土地,地上散放著一些建築材料,向旭兵準備在這裡再建一個豬舍,計劃今年生豬養殖數量達到400頭。
「養那麼多豬,一定很累吧」「肯定累呀,一天到晚基本上都沒有閒著」向旭兵說,好日子是靠勤勞的雙手換來的。目前,進山的公路還有一段沒有硬化,運送物資很不方便,但只要自己努力,困難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夕陽西下,記者準備下山。豬圈裡傳來陣陣的豬叫聲,仿佛悅耳的致富曲,伴隨著山風飄得很遠很遠。
【作者】田 輝
【編輯】葉 紅 冉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