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服務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社會心理服務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明確要求。如何將這一要求落到實處,首先要對社會心理服務的根本目的與本質屬性有更為清晰準確的定位與共識,從而明確其建設的方向與路徑。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根本出發點

應當注意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是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一部分的第六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因此,必須緊緊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一根本出發點來理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功能定位,而不能僅僅將社會心理服務等同於心理健康服務。從社會治理角度理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就是要通過科學規律和實務模式的探索,最終落腳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也就是說,應當從群體和社會的角度來研究社會心理的規律性,從而為社會心態的培育奠定科學基礎。這就需要突破個體心理的小視角而從社會心理的綜合性視角,突破狹義的社會心理學這一單一學科視角而從社會治理的協同視角,重點圍繞疏解妨礙社會治理的負性社會心態和建構促進社會治理的良性社會心態這一反一正兩個方面探索社會心理服務的實務工作模式。這至少有三個具體切入點。

一是網絡社會心態的淨化。身處資訊時代,網絡空間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的要求,也應成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方面,應當充分聯合人工智慧、信息科學和相關社會科學的力量,利用大數據技術的最新進展去探索網絡社會心態的形成機制和演變規律,對可能出現的負面問題進行科學預警、疏導和化解,並探索長效管理機制與解決方案。

二是群體性事件心態的預防與化解。現階段我國的群體性事件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存在確實性的利益損害或受損風險,如徵地拆遷問題、環境汙染問題,其治理主要通過利益協調機制的完善達成;二是並不存在直接利益相關的表達性或洩憤性暴力,其治理更依賴於社會心態的疏導與建設。如何採用合理的心理學技術及相關社會政策去除產生群體性事件心態的社會心理土壤,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挑戰,也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應當去努力彌補的治理短板。

三是共同體認同的建構。認同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是形塑「你」與「我」、「自己」與「他人」的基本社會心理紐帶。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就不可能有和諧共存的共同體。如何更有效地促進一個國家和民族內部的共同體認同,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基本前提。在社會轉型期,常常會出現社會心理學上稱之為「群際競爭受害者心理」的不良心態,這種心態往往預設了對外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和防禦性情緒,對原本應當和諧順暢的群際關係認同具有極大的破壞性,進而瓦解社會信任、破壞社會團結。要建構共同體認同,首先就要通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破除這種不良心態,更有效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凝心聚力。

社會心理服務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的公共服務

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多強調聯合教育機構、學術團體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提供社會心理服務,這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自治型的建設思路。但是,這一思路忽略了社會心理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按學界一般觀點,公共物品應當滿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個基本特徵,社會心理服務作為社會治理的特殊形式,無論從促進個體心理健康層面還是促進社會心態健康層面,都滿足這兩個標準,因此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物品。既是公共物品,對應於私人物品,就應當由公共部門以非市場方式提供相應物品或勞務。而作為公共部門的主體,政府理應承擔起社會心理服務的總供給者和總籌劃者的職責。這是服務型政府在政府職能變革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的一點。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內容、形式和途徑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裡提及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有別於簡單的經濟增長的綜合性社會評價指標,也是區別於公共運輸、基礎疫苗之類物化的、可見的傳統公共物品。衡量社會心理服務的供給合格與否,也應當從這些指標著手進行判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的具體要求,也體現了破解經濟增長未能帶來幸福感提升這一「幸福悖論」的戰略性舉措。

實際上,在當下國際社會,公共政策也出現了類似趨勢,即注重以滿意度、信任感等體現公共利益與主觀體驗的社會心理指標來判斷公共政策的執行情況,並利用相應的心理學效應與技術以提升公共管理質量、提高政策執行效率、促進社會公平與公正。這通常被稱為是行為公共政策,即注重從具有價值觀、意義感和情緒體驗的「行為人」,而非只考慮經濟收益與執行效率的「理性人」視角出發設計、執行和評估的公共政策,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的推行成本、放大政策的社會效益、提升政策的獲得感。這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宗旨不謀而合。

鑑於此,我們理應從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的角度去重新定位和梳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方向與思路。只有明確了社會心理服務的公共服務定位,才能為這一體系的建設提供最強大的國家支持,從而打破純市場化、社會化運作帶來的碎片化、零散化服務弊端。在此基礎上,就需要釐清社會心理服務的哪些類型、哪些層次、哪些事務可以作為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並通過公共政策的頂層設計進行強有力的輸出與監管。為此,應進一步探究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的相關社會心理指標,科學測算財政支持的額度,劃定相應財權事權,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例如,在健康城市評價過程中,可以率先引入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相關社會心理指標並建立配套的指標體系,從而促進城市社會心理服務水平的提升。此外,還需要科學有效地調動市場力量,增加和創新作為新型公共服務的社會心理服務供給,最終形成一個專業化、多類型、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當然,這其中還有更多的技術細節留待更深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標題: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吉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描繪了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堅決落實這一目標。
  • 黃漢標:樹牢「人民至上」理念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黃漢標:樹牢「人民至上」理念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10-26 1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準服務提升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準服務提升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2-14
  •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論學習貫徹省委...
    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描繪了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堅決落實這一目標。
  • 除惡務盡,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因為我們在這場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中,強烈地感受到了社會治安秩序的明顯好轉、營商環境的明顯優化、項目建設阻礙的明顯減少、黑惡勢力囂張氣焰的明顯消失。以桃江縣為例,隨著唐某鳴黑惡團夥的覆滅,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液化氣價格明顯下降,這就是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
  • 廣州創文一呼百應 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明指數」就是「幸福指數」  廣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的消息傳來,一時刷遍了全城朋友圈,奔走相告的熱情,源自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城市為人民。中山大學城市社會研究中心開展的2019年度廣州市群眾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滿意度調查顯示,群眾安全感98.2%,群眾治安滿意度98.1%。據第三方機構統計,廣州市政府財政透明度、市級政府網站排名全國城市第一,98.32%受訪市民對本市區文明城市創建效果感到滿意。  邁向文明的道路沒有終點。
  • 全心全意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全心全意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並致訓詞激勵警心鬥志、引領前進方向新華社記者「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人民警察要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
  • 板橋派出所以人民為中心 全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羅平縣公安局板橋派出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深入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以打、處、管、調為手段,全面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打促防,打防結合,狠抓兩類案件偵辦。規範窗口服務,樹立公安機關良好形象。進一步規範派出所接處警和戶籍窗口職責制度,確保有人接待、有人受理、有人服務、有領導帶班,在戶籍室設置意見箱,設置飲水機、老花鏡等,做到有序接待、有序服務、有序受理,並主動接受群眾評價。
  • 構建區域命運共同體 提升怡心人認同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經過半年實踐,一系列可視化成果逐一呈現,怡心人的認同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明顯提升。堅持區域共建構建區域發展共同體 提升市民獲得感在怡心街道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們沿街宣傳垃圾分類新舉措、勸導不文明扔垃圾行為、清潔公共設施……這是街道堅持引導屬地單位和居民參與區域共建後的可喜變化。
  • 陳豪: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做好信訪工作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原標題: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做好信訪工作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訊(記者 楊猛)9月2日下午,省委書記陳豪來到省信訪局,接待來訪群眾,調研信訪工作。他強調,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信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人民信訪為人民的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信訪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營造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陳豪在省信訪局接待了兩批來訪群眾,他們分別反映了飲用水源保護區群眾長遠發展、商品房項目爛尾等方面的問題。
  • 雅安:繪就市域社會治理「新畫卷」 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幸福感
    2019年,雅安市在全省平安建設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中全省排名第一;2020年,雅安被納入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第二期試點地區名單。自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雅安市立足地方實際,以解決市域內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創新工作舉措,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的新路徑,形成了以百姓安居為內涵的「雅居」、以群眾樂業為內涵的「雅業」和以百花齊放之式進行特色治理探索的「雅治」構成的「新三雅」模式,全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
  • 真抓實幹 擔當作為 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不僅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還透露出黨中央對人民的諸多民生關懷,在我省基層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 馬裡: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馬裡: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2020-10-04 08: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加強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棘洪灘街道打造「錦言心語」心理服務品牌
    、城陽區統一工作安排,青島市城陽區棘洪灘街道積極打造「錦言心語」心理服務品牌,助推街道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工作開展以來,街道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領導靠前指揮,10部門成立棘洪灘街道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召開黨政聯席會、心理服務專題會6次,制定了《棘洪灘街道關於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關於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棘洪灘街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點人群心理關愛服務工作方案》等文件,積極推進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 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2020-01-03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台州代表熱議民生話題: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台州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王熒瑤)今年,省政府將繼續按照 「群眾提、大家定、政府辦」的理念,認真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台州代表團的代表們在審議中認為,只有民生難點得到有效破解、民生福利不斷釋放,朝著「兩個高水平」奮鬥目標邁進的步伐才能更快更紮實,才能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青島:營造安全有序市場環境 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吃得安全、買得放心、用得滿意,這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關鍵。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一個城市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市場監管局把食品安全列為「四大安全」的首位,出臺「食品安全責任清單」,深化「食安青島」建設,堅決守護舌尖安全。
  •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這體現在實現共享發展上,落實到推進社會建設上,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彰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離石區教育工作綜述
    近年來,離石區緊緊圍繞「教育強區」目標,竭盡全力強投入、抓改革、促發展,舉全區之力不斷投入「真金白銀」,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保障各類群體接受良好教育,全力提升教育惠民的覆蓋面和滿意度,使人民群眾享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陝西灃西:織好「平安網」 增強群眾安全感、幸福感
    大到自然災害、應急消防救援、群體活動安全預防,小到鄰裡矛盾糾紛化解、安置幫教、民生服務辦理等,記者在灃西新城看到,「紅袖章」群防群治力量覆蓋村戶,網格員大事小情記在心間、落實在行動,「百萬警進千萬家」讓群眾安全感更足......近幾年,灃西新城多措並舉,織好「平安網」,增強群眾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