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萊茵河畔的維也納,到黃河邊的汴梁,從北方寒冷的羅斯草原,到炎炎烈日下的阿拉伯半島沙漠,大半個歐亞大陸都籠罩在這座城市的權力和威勢之下。羅馬教皇的傳教士、南宋朝廷的使節團、波斯商人的駝馬隊、高麗王國的進貢者……都在這裡匯集;佛殿、清真寺和基督教堂……各種宗教和文化都在這裡融合;大汗的詔令從這裡發出,送達世界各地蒙古大軍……13世紀中葉,這裡是世界的首都,這裡就是哈拉和林(Karakorum)。
1253年9月,作為法國國王的使節,33歲的法國傳教士盧布魯克(Rubruck)從巴黎出發,行程9000公裡,於第二年的1月到達蒙古帝國的首都哈拉和林。高大宏偉的城牆、裝飾著彩畫的壯麗樓臺、熙熙攘攘的國際集市,大汗宮殿群的屋頂全都閃耀著碧綠色和金黃色的光澤,流光溢彩、氣勢非凡,一切都令盧布魯克眼花繚亂、為之傾倒。他更驚訝的發現,自己並不是第一個來到這裡的法國人,他的同胞們早已在這座城市生活,有工匠、有婦女,甚至還有藝術大師。他們基本都是蒙古軍徵伐歐洲帶回的俘虜。缺乏中原藝術的蒙古人,在建築城市方面不得不依賴那些被他們打敗徵服的人,中國工匠建造的亭臺樓閣和法國匠人設計的雕塑噴泉,就在哈拉和林奇妙的融合。
西方油畫中的「銀樹噴泉」
在他的遊記裡,盧布魯克驕傲的記錄下一位法國藝術家在大汗宮前的創造——「銀樹噴泉」(Silver Tree),他將其稱做哈拉和林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由於用皮袋將奶和酒運入宮殿是不合禮儀的,所以在大汗宮的入口處,來自法國巴黎的威廉大師建造了一棵巨大的銀樹,它的樹幹、枝葉和果實都是銀子打造的。樹根處有四個向外噴射出白色馬奶的銀獅子,樹幹中有四根管子一直延伸到樹頂,管子的盡頭是四條鍍金的蛇,它們的尾巴纏在樹幹上,蛇嘴裡噴出四種不同的酒:葡萄酒、米酒、馬奶酒和蜂蜜酒。」
18世紀荷蘭畫家的「銀樹噴泉"
這些酒和奶都是供應給殿上飲宴的大汗及群臣所用,捧著銀質餐具的僕人在樹旁,從銀獅和金蛇口中承接飲料。在樹的頂端,有一個吹著喇叭的金色天使像,有一條管道直通樹底。在樹底的一個密室中,藏著一個僕人。他的任務是觀測飲料的水位,隨著貴人們的觥籌交錯,飲料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這位僕人就朝著管子吹氣,於是樹頂的天使就會發出吹喇叭的洪亮聲音。通知在殿外伺候的僕人,從酒窖和奶庫中搬運更多的飲料,倒入噴泉,讓它永遠充沛豐盈。
由「高倫特」設計的多彩文明公園銀樹噴泉
用馬奶和酒取代水,蒙古人的噴泉是如此極致的奢華,而又充滿遊牧民族的特色。依照盧布魯克的記錄,後來的人們用各種圖畫重現這一壯觀的景象。在蒙古的兩張較高面值紙幣——5000和10000圖格裡克的背面,呈現的都是大汗宮前的的銀樹噴泉。在這張風景圖上,可以很明顯看出東西方兩種風格迥異的建築,這也是哈拉和林作為國際性都市的特點。當然,這張圖也並非現場記錄,而是根據荷蘭人在18世紀繪製的想像圖改畫的。有趣的是,盧布魯克的記錄前後矛盾,他一會說噴泉是在殿入口處的外面,後來又說是在殿內大汗的寶座前,令後世的畫家們無所適從,於是就有了殿內殿外兩種版本。也許是殿外的銀樹會更顯得高大,所以蒙古人一般採用的是殿外版本,包括兩張紙幣上的圖案。
背面為「銀樹噴泉」的蒙古5000圖格裡格紙幣
上世紀20—40年代,前蘇聯考古學家瓦西裡.巴裡日斯基對哈拉浩林進行考古挖掘,準確地找到了萬安宮的建設遺址,甚至定位了噴泉的位置,可是關於銀樹卻沒有任何線索……忽必烈建造的元大都(北京)宮殿,其基本輪廓與哈剌和林的宮殿相似。忽必烈在大明殿中安裝了機器孔雀。它伸展尾翼,擺出一副大聲啼叫的樣子,這不禁令人想起,當年哈剌和林萬安宮中的銀樹上那個由紀堯姆布施製造的天使。原來,忽必烈把那棵華麗的銀樹從哈剌和林的萬安宮帶了過來,他把銀樹的一些部件安裝在元大都大明殿裡了。正如馬可波羅所描述的:「大廳裡,在忽必烈大汗餐桌旁,有一隻四方箱櫃,邊寬約三步,箱子四周表面雕刻著鍍金的動物圖案,在箱柜上放著一件龐大而美麗的手工藝品,是用銀子做成的樹枝。樹枝的中間是空的,一根純金的大導管……每個導管的埠大小都差不多,伴有名種美味和珍貴香料的葡萄酒或飲料從前端流向後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