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點擊上方【selma對世界上癮】查看更多內容
阿爾漢布拉宮(Alhambra),在未去西班牙之前甚至都沒注意到這個名字。直到對安達盧西亞產生了興趣,讀了西班牙的一些歷史,才知道它是摩爾人留在西班牙所有古蹟之中的精華,也是此行最難以忘記的一座建築。
在寫阿宮之前,應該先來了解下這段阿拉伯入侵的歷史。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直布羅陀海峽,這一條細細的藍線劃開了歐洲和非洲。在地圖上不仔細看,還容易忽略它,好像歐洲和非洲連在了一起,地理位置就註定了這條海峽的不尋常。
七世紀時,統治西班牙的西哥特朝廷已經腐敗了,柏柏人輕而易舉在安達盧西亞奪回一堆財物並佔領了一個小城市,很快,柏柏人和阿拉伯人(後面統稱為摩爾人)開始出兵,攻佔西班牙的歷史拉開帷幕,他們最先登陸的地方就是直布羅陀。
再後來,摩爾人就這樣一路橫掃南部,最遠越過庇里牛斯山脈,打到了法蘭西。攻佔容易守住難,一個外來文化要在已經有固有文化的土地上堅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歐洲慢慢打回來,非洲再往後退,一點一點,固守在安達盧西亞八百多年,直到天主教雙王收復格拉納達,歐洲就還是歐洲,非洲也還是非洲了。
值得一提的是,1701年,卡洛斯二世傳位時引發了一場轟動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讓直布羅陀被割讓給英國,如今的我們去直布羅陀需要辦理英國籤證,但如果持有申根籤證,並且到達直布羅陀時剩餘的有效期大於7天,是可以免籤進入的,免籤的有效期最長可以是21天。(關於卡洛斯的哈布斯堡家族還是很有意思的,之前寫「以一杯Sangria開啟醉醺醺的西班牙之旅」提到過,有興趣可以看看)
今天的西班牙能變成歐洲最有異域風情的地方,就是因為摩爾人的這段侵佔歷史。
西班牙的入侵歷史,從羅馬人到西哥特人,都還是歐洲文化,但摩爾人的入侵,帶來了非洲的文明,阿拉伯的風,冷色調的伊斯蘭建築,他們來的時間長,留下的東西就多,一點一點侵入了安達盧西亞的土壤,天主教裹挾著伊斯蘭教,教堂旁邊是清真寺,有人劃著十字,也有人匍匐朝拜,縱使多年前兩教相爭是多麼的慘烈,如今也平和地共存著,這就是安達盧西亞的魅力。
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這段歷史遺留下來的伊斯蘭藝術在西班牙的瑰寶。
關於阿爾罕布拉宮訂票,已經說過很多次,提前三個月預定,每天限量,預定界面是西班牙語,不過很簡單。(阿爾罕布拉宮訂票攻略)
整個阿宮很大,始建於13世紀,一定要租用一個解說器,有中文版。我們是認認真真的聽了很多,但在阿宮裡面走了5、6個小時依然沒看完。
可以從導覽器看到阿宮的平面圖,特別注意的是納賽瑞斯宮(機器翻譯的是納薩利宮),是精華之中的精華,每天限制人流量,所謂門票也主要是這個地方的門票,一定要按預約的時間去。
納賽瑞斯宮離大門口還有一點距離,我們開車前往,必須繞從格拉納達城外繞過去,耽誤了點時間,從門口穿過這條綠色的長廊是一路狂奔到納賽瑞斯宮啊。
納賽瑞斯宮進門的地方很不起眼,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而整個阿宮的精華集中在這座皇宮裡,花時間最多的也就是這裡了。
納賽瑞斯皇宮主要分為三個宮殿,這是第一個宮殿,梅斯亞爾宮,包括了梅斯亞爾廳、小禮拜堂、觀賞廳、黃金中庭。
曾經被廢棄的宮殿如今遊人如織,解說器非常的詳細,講解整個建築的結構、雕刻的含義、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據說這裡是皇宮裡最古老的建築,天主教光復後,在廳內建造過一座彌撒聖殿。
繁複的木質雕刻屋頂,石鐘乳狀的拱頂,所有圖案以一種幾何形狀重複出來,一遍一遍地重複,組成了伊斯蘭藝術。
也許是從未涉足中東國家的緣故,對於第一次看到這樣大型的伊斯蘭建築,我是震撼的,實在是太美了,不知道該如何用文字表述出來那種感受。
伊斯蘭建築的一個特色,將銘文用阿拉伯語鑲嵌在牆壁上,這也是美的一種表達形式。
黃金中庭果然是黃金的,金光閃閃讓人眼花繚亂。
宮殿有很多小殿,每個殿包括拱頂、牆壁、窗戶形狀都有講解,我是認認真真跟著導覽器聽完了,如果光是看這些建築,只能說美,真美啊,而不理解它為什麼設計成這樣,建造成這樣,那留在記憶中的也只能是一張照片而已。
宮殿太多,走廊還有點複雜。走在這樣的故宮裡,能想像到多年前的摩爾人穿著阿拉伯長袍,輕手輕腳穿梭在每個房間,點上一盞燈,朝著麥加的方向祈禱的樣子。
這是祈禱室,窗邊可以遙望對面的阿爾拜辛,看阿宮的平面圖可以看出這座小祈禱室是朝著聖城麥加的方向而建。
穆斯林庭院有個特點,白色大理石鋪的地磚中間一定有一個類似下圖這樣的小水池。讓人一走過去就能感覺絲絲涼爽,也許是因為所處地方夏季炎熱的緣故,這樣的設計總是給人透心涼的感覺。
所有遊客被要求背包必須背前面,以免一個轉身就擦掛到建築了。
阿拉伯式花紋源於葡萄藤,由不斷重複的圖形構成並反覆運用,形成對稱延續和無限延伸的平面裝飾特色。
多麼美妙的阿拉伯文字啊,銘文就這樣被設計成圖案一樣刻在牆上,字符變成圖案,多麼奇妙又好看的轉化。
藍白相間的石鐘乳狀拱頂,挖空的部分和凸起的部分結合的很自然,每個空的部分除了塗上藍色的顏料還有類似上圖的雕刻,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拱頂,想必就花了匠人很多的心血吧。
第二個,科瑪萊斯宮。
這是桃金孃中庭,桃金孃的名字來源於水池旁邊種的桃金孃。
這個庭院也是阿宮最出名的庭院,倒影下的皇宮很漂亮,這個角度拍攝的圖片也經常出現在阿宮的各種宣傳畫冊上面。
現在在建築設計中,利用水池來反射倒影好像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設計,但在當時,這樣的設計已經很前衛了,而以倒影著名的泰姬陵也是300年後才建造的。
頭天在聖尼古拉斯瞭望臺,格拉納達小哥送我的畫也是描繪的這裡。
人太多,怎麼拍都拍不到畫上那個水池。桃金孃中庭也是當時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
摩爾人佔據安達盧西亞後,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仍沒停止過鬥爭,而伊斯蘭教也在安達盧西亞固守了五百多年歷史,這裡又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天主教的光復進程中,費爾南多三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236年就收復當時穆斯林公認的首都科爾多瓦,在攻打安達盧西亞期間,把格拉納達圍住了,那時的格拉納達也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
當時的摩爾王阿爾哈瑪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隻身一人到費爾南多三世面前俯首稱臣,而費爾南多三世也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謝絕了摩爾王奉承的財富,把領土留給他統治,接受每年的貢奉,讓他像他的帝國裡其他貴族一樣成為議會代表。他的帝國叫卡斯蒂利亞,他的女兒伊莎貝拉最後收復了格拉納達,這當然是後話了。
費爾南多這個決定,也許是在摩爾王表示效忠的瞬間,他覺得取勝了,也許是阿爾哈瑪的突然出現和謙卑言辭打動了他,激起了他的驕傲,格拉納達的摩爾人小王國,成為光復後的西班牙王國的一個附屬,就這樣意外保留下來。
透過重重的拱頂看過去的摩爾人庭院。
解決完格拉納達的問題,費爾南多馬不停蹄開始進攻塞維亞,既然加盟了,那摩爾王阿爾哈瑪也跟著出徵塞維亞,拔劍指向了他們同樣信仰的伊斯蘭教會兄弟。
返回格拉納達的時候當地百姓們歡呼「徵服者」,他的內心是個什麼感受呢?
他的回答是:「沒有征服者,唯有真主」。後來,他下令將這句話做成牆上的裝飾,按照伊斯蘭藝術用文字的紋飾做裝飾的習慣。
費爾南多三世也信守了他對格拉納達的承諾,讓這座小城仍然被摩爾人統治著,直到一百多年後天主教雙王收回,從此,摩爾人在西班牙的歷史才落下帷幕。
下圖上面那一排就是這句不斷重複的箴言:唯有真主是勝者。
每一扇門的上方都做了細緻的雕刻,可見當時修建它花了多少人的心血。
頂上依然少不了那句「唯有真主是勝者」,不斷重複於門楣、窗戶的飾帶上。
使節廳。牆壁下方是拼接的各種花色瓷磚,上方則是精雕細刻的圖案。
依舊是各種銘文的圖畫。
在阿宮裡經常出現的還有這種拼花瓷磚。這是一種由小塊瓷磚鑲嵌而成的手工藝,利用鉗子將小塊陶瓷的邊緣切割去除,像拼圖一樣組成欲鑲嵌的圖案,再以灰泥覆蓋於表面。
這種工藝在西班牙已經停用了,而鄰國摩洛哥仍然承襲著這種傳統技藝,西班牙剩下的也只有阿宮還有。
第三個宮,獅子皇宮,也是最漂亮的一個宮殿。
獅子中庭,柱子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周圍環繞以124根大理石圓柱的拱形迴廊。
這裡應該是納塞瑞斯皇宮雕刻最精美的地方了。
在阿宮,應該穿一件更具有阿拉伯風情的裙子,O(∩_∩)O哈哈~
有不少地方的損壞還是很嚴重的,船廳的拱形天花板都只剩下一半了。
重複的雕刻,看起來卻一點不單調。
獅子中庭正中間就是這個出名的水池,12頭獅子託起。
兩姐妹廳的拱頂美爆了,現在保持這個樣子,幾百年前不知道是多麼的精美。
看不完的美麗拱頂。
穿過一個迴廊,透過窗戶看到的是阿爾拜辛區。那時的摩爾王是不是也漫步在自己的王宮裡,從這些馬蹄形窗戶中去看他的臣民。
摩爾人離開西班牙後,阿爾罕布拉宮也開始荒廢,甚至一度成為流浪漢的遮風避雨之處。
直到一個美國人,對西班牙深深著迷的華盛頓·歐文,用他的筆,向歐洲、也向美國講述了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他對摩爾人的這段歷史尤其感興趣,以致於在西班牙呆的17年一次都沒有回國。
華盛頓·歐文踏上格拉納達的心情和我們是不一樣的,19世紀,距離格拉納達投降只過了三百年,當時的阿爾罕布拉還處於一個被遺棄、充滿蒼涼景象的狀態,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遊人如織。
但華盛頓·歐文又是幸運的,阿爾罕布拉宮雖然年久失修,已不是全封閉了,但還有相當完好、緊鎖著的一部分,那就是當時格拉納達總督的宮邸。
歐文很納悶總督為啥不住在阿宮非要住在城裡,總督給他解釋了住在阿宮的種種不便,就說,那既然你這麼喜歡,你就住那裡好了,正和他意,下面這張照片就是他在阿宮裡面的住所。
也許我們現在走過的花園當年的歐文也走過,只不過我們看到的奼紫嫣紅在當時他看到的是殘花敗柳,可他卻更真實的接觸到了歷史。
可貴的是,歐文來自美國,對宗教沒有偏見,對歐洲的歷史又保持了一段距離,所以他筆下的西班牙,是最真實的西班牙。
格拉納達人應該感謝華盛頓·歐文,阿爾罕布拉對於他們而言可能只是一個從小陪伴在身邊的普通建築,慢慢積滿了灰塵,是歐文對阿宮的興趣,使得被遺棄的阿宮才得以重見光明,重新以一座偉大的伊斯蘭建築的模樣出現在世人面前。
這個拱頂還算特別,用的彩花玻璃,陽光透過玻璃,反射在牆壁上的是五彩的太陽光,和複雜的雕刻融為一體。
精美的窗戶和外面的綠植。
還有一些這樣的小庭院,都少不了水池,也許是安達盧西亞的夏日太熱了,這一汪清泉可以解暑。
規則的植物修剪,好像又有了點歐洲園林的味道,也許這就是摩爾文化進入歐洲,混入了歐洲的設計風格吧。
這是林達哈拉庭院,1526年完成修建。
遊客們也走累了,就在這小庭院裡坐著休息,那時的摩爾王在建造宮殿的時候,有沒有想到百年後的這兒遊人如織,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不遠萬裡來到格拉納達這座安達盧西亞小城,只為參觀阿爾罕布拉宮呢~
王宮裡的阿拉伯浴室,在那個年代不僅僅只作為浴室使用,還是處理政治與外交的地方。乾淨的大理石地板和白色的牆壁,上方的花窗透著陽光,若是晚上,浴室裡會不會灑滿月光,一地星輝?
浴室的拱頂是這樣的,在阿拉伯國家,會經常看見這樣的屋頂。
皇宮外面,奼紫嫣紅。
納塞瑞斯皇宮旁邊是帕塔爾花園。
被安達盧西亞的太陽曬昏了頭,從它身邊走過沒進去,想著把旁邊的看了再來,結果又重蹈了聖家堂的覆轍,出去了進不來了。
好在外部也有一個花園,很舒服的摩爾人花園。
主要的納瑞塞斯皇宮就是上面這些,從這些建築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的皇宮是何等的壯麗、輝煌,直到王朝更迭。阿爾罕布拉宮經歷著歲月的洗禮,是一座填滿的空間,到處充盈著光影、水泉、百花,仿佛會說話的阿拉伯書法,儘管時光流逝,美景依舊。
從納瑞塞斯皇宮出來就是卡洛斯五世宮。這座建築是不再是伊斯蘭建築風格,文藝復興風,看起來有點格格不入。
卡洛斯五世希望靠近阿爾罕布拉宮建造一個與皇帝身份相稱的永久住所於是有了這座宮殿,建築本身也很精美,但與更精美的阿宮修在一起,似乎有點黯然失色了。
卡洛斯五世宮旁邊有個小教堂,教堂正中間聖母瑪利亞懷抱被執行了釘邢的耶穌像,這個雕塑在西葡兩國教堂經常看到,而他們的一些宗教遊行中也會把這個雕塑放在車上。
卡洛斯五世宮內部是一個圓形天井,與外面的厚實牆壁包裹著的模樣有了鮮明的對比。
二層可以上去。依照解說,一二層的柱子風格還不一樣,下層採用富於裝飾的多立克柱式的柱廊,而上層採用沒有裝飾的愛奧尼克柱廊。
裡面有免費參觀的博物館,展出了一些遺留的摩爾文物。
再往前走,會通過正義之門,建於1348年,是阿爾罕布拉宮的主門。遠看就是一座普通的有歷史的門,走近了一看,有講究,是個雙重拱門。兩道濃鬱的摩爾人風格的馬蹄形拱門。
寫到這裡想說一說摩爾人最後的君王波伯迪爾。
那個年代的摩爾王和中國的皇帝一樣,後宮三千人,全是金髮碧眼的嬪妃,以致於到後面王子們要把頭髮染黑來證明自己純正的阿拉伯血統。
在格拉納達王朝最後的歲月裡,老國王哈桑有了一個金髮新寵,王后惱怒,國王就把王后和小王子囚禁起來,而兩大家族為了支持不同的女人,整整打了十年。這個小王子就是波伯迪爾。
他似乎生來就是悲劇的,不論是父親為了金髮女人拋棄母親引發十年戰爭,還是母親殺回阿爾罕布拉宮,趕走父親立他為王。
他被母親推上王位的時候,家族內部的十年戰爭結束,但已被父親惹惱的天主教又前來進攻,等摩爾家族意識到這個問題停止內鬥抵抗外敵時已經晚了。
這個背負了沉重歷史負擔的波伯迪爾,在投降的時候沒有經過正義之門,因為從這兒下去必然經過格拉納達城,他無顏面對被他拋棄的百姓。
最後他選擇了阿宮外面的一條小路,悄悄離去,回到北非。他那徵戰一生、恨鐵不成鋼的母親還留下了一句絕情話:你倒該像女人一樣哭泣,哭的是沒能像男人那般戰鬥。
而波伯迪爾最後竟然戰死在北非的戰場上,他在格拉納達沒有為了自己的臣民奮戰卻回到了故土死於戰爭,多麼的諷刺。
波伯迪爾離去時,與天主教雙王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籤下約定,保證摩爾人享有平等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但這只是緩兵之計。
1492年,格拉納達被攻陷,摩爾人被驅逐。這是西方文明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年,歐洲由此成為基督教的歐洲。也在那一年,由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支持的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三百年後,它成為華盛頓·歐文的家鄉。
歷史的輪迴~
通過正義之門就來到阿爾卡薩瓦城堡,一個可以俯瞰格拉納達的地方。
爬到城堡頂端,可以看到以前的兵營遺址。
地下部分是監禁俘虜的地牢,中層是騎士的住所與馬廄,上層是瞭望塔。
城堡在阿爾罕布拉宮西端山崖上,是伊斯蘭教統治時期的重要軍事城堡。
遠處的山是內華達山脈。中間這一塊就是格拉納達老城區,密密麻麻的土黃色房屋,甚至不容易看到街道,小街巷有多狹窄可想而知。
中間凸起的那一座建築就是格拉納達主座教堂了。
緊挨著格拉納達老城區的就是阿爾拜辛區。(阿爾拜辛:西班牙遺留的摩爾時代)
一對比就能發現,摩爾人聚居區明顯比老城區多了不少綠植,家家戶戶的院子裡似乎都不能少了一棵樹。
所以我好喜歡阿爾拜辛,中世紀的摩爾小道,和熱愛生活熱愛植物的摩爾人。
在城堡外面有紀念品的小店,我什麼都沒買,就買了下圖這本書。中文版的阿爾罕布拉宮詳細介紹,這也是在去之前就被很多人推薦過的,對阿宮介紹的最完整的一本書。
詳細到屋頂的形式、柱子的樣式都做出了介紹,對於匆匆遊覽阿爾罕布拉宮,只聽講解器的遊客來講,回家再慢慢品讀還是很有意思的。
而阿宮在設計中也充分發揮了日晷儀的作用。在歐洲的很多建築牆上,都能看到類似右下圖的日晷儀,對比一下時間,真的還很準的哦~
往門口走還有一些小遺蹟,比如這個阿拉伯浴室,相比納賽瑞斯皇宮裡的浴室,簡陋了不少。
最好看的還是天花板上用來透光的花窗。
還有好看的各類首飾盒,好想買,一想到家裡還有個泰國買的首飾盒,忍了。
好漂亮的門把手~
整個阿宮實在太大了,我們從早上八點多一直逛到下午兩三點,太陽越來越炙熱,找了個空位坐在樹蔭下聽解說,從阿宮到赫內拉利菲夏宮還有一點點距離,當年的王公貴族們騎馬過去。
午飯還沒吃呢,晚上還得開車趕到塞維亞去,算了,別人騎馬去的赫內拉利菲夏宮我們捨去了,實在走不動了。
西班牙除了在建築上留下了阿拉伯的精華,語言也受當年二外影響,比如以「al」開頭的詞彙,幾乎都是阿拉伯語。
這一篇寫了好多,阿爾罕布拉的故事也基本講完。因為對阿爾罕布拉宮的喜愛,在西班牙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好好寫這一篇,不僅僅是用幾張照片來看這座精美的伊斯蘭建築,只有了解了這座建築背後的歷史,它才不僅僅只是一座建築,它留在記憶中才不會變成相片堆滿灰塵,獻給同樣喜歡阿爾罕布拉宮的你。
在敲擊這些文字的時候,一直在循環播放背景音樂《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古典吉他聲、充滿西班牙風格的曲調,仿佛雄偉的宮牆再次重現,走在伊斯蘭宮殿裡,穿梭在每個相似又有點區別的馬蹄拱門下,牆壁上的繁複雕刻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嵌入石壁上的花紋是反覆又反覆的幾何圖形拼接還是阿拉伯語的沉沉低喃?
幾百年來,摩爾人在這裡過著奢華的貴族生活,王公貴族們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植入了北非的元素,天主教的光復,對伊斯蘭的驅逐,人來了一批又換了一批,唯一不變的,是這紅色的宮殿,遙望著格拉納達,訴說著摩爾人最後的嘆息。
「縱然牆桓蹤影蕩然無存,然而回憶永恆,仿佛藝術與夢幻之棲身殿堂。世上僅存的那隻夜鶯,織作巢穴未曾停止。聽!正獻唱天籟,在阿爾罕布拉宮輝煌的斷垣殘壁中,吟唱著告別之歌。」
——詩人碧亞艾斯貝拉獻給阿爾罕布拉宮的著作,被鐫刻在阿宮的石榴門旁的石碑上。
更多西班牙遊記
玩轉西葡攻略:伊比利亞燦爛驕陽
馬德裡不可思議(一):以一杯Sangria開啟醉醺醺的西班牙之旅
馬德裡不可思議(二):不容錯過的馬德裡
馬德裡不可思議(三):你不懂戈雅的黑色幽默
絢麗巴塞隆納(一):聖家堂:與巴塞隆納的十年之約
絢麗巴塞隆納(二):在諾坎普看一場巴薩的球賽
絢麗巴塞隆納(三):巴特羅之家——海洋與巨龍的世界
絢麗巴塞隆納(四):米拉之家——居住在洞穴裡的鋼盔騎士
絢麗巴塞隆納(五):遊走在巴塞隆納
絢麗巴塞隆納(六):古埃爾公園:一個失敗的房地產項目
絢麗巴塞隆納(七):巴塞隆納,不僅僅只有高迪(一)
絢麗巴塞隆納(八):巴塞隆納,不僅僅只有高迪(二)
安達盧西亞(一):到安達盧西亞自駕去
安達盧西亞(二):格拉納達: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石榴
安達盧西亞(三):阿爾拜辛:西班牙遺留的摩爾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