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首歌很火,那首歌是這樣唱的:「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今年有一位球員,他故地重遊,職業生涯第一次「二進宮」。
2020年1月,意甲豪門AC米蘭終於下定決心籤下伊布拉西莫維奇,瑞典神鋒時隔7年半後再次披上紅黑劍條衫。
38歲的伊布,即將步入不惑之年,重新回到意甲的他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嗎?
如果用高斯混合模型對意甲前鋒的速度、射門、傳球、盤帶、力量和跑位進行建模,那麼我們會發現伊布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少年」了。因為,在這一模型中,伊布的得分僅僅排在意甲第51位,與他實力最接近的兩位球員是薩索洛的德弗雷爾和都靈的韋爾迪。
三人的每90分鐘數據對比,似乎更加坐實了「伊布早已不復當年之勇」的結論。因為,瑞典神鋒僅僅在每90分鐘射門數一項數據上領先兩位後輩;而出自米蘭青訓的韋爾迪則在傳球,過人方面表現出色,此外他的造犯規能力是三人中最強的,越位數則是三人中最少的;另一位後輩德弗雷爾的失誤和被搶斷數是三人中最少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伊布已經比不上德弗雷爾和韋爾迪了嗎?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至少,從whoscored的評分來看,伊布遠強於兩位後輩,他以7.22的高分位居意甲前20,而德弗雷爾和韋爾迪分別只有6.58分和6.65分。
從whoscored的評分來看,上一個模型得出伊布實力與韋爾迪和德弗雷爾接近的結論有待商榷。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數據不準確。
其二,模型有偏差。
FIFA20中意甲最強前鋒
為了驗證是數據不準確還是模型有偏差,筆者在上一模型的基礎上去掉了跑位這一維數據。之所去掉跑位,是因為在FIFA20等足球類遊戲中,球員的六維能力圖中沒有跑位這一屬性,而速度(PAC)、射門(SHO)、傳球(PAS)、盤帶(DRI)和力量(PHY,也翻譯為身體)等數據是六維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還有一維數據是防守(DEF)。但是防守不是衡量一位前鋒實力的標準,所以本文不考慮這一維數據。
然而在這一模型中,伊布的排名下滑了5位來到了第56。薩索洛的德弗雷爾依舊是排名最接近伊布的球員之一,另外一位從韋爾迪變成了萊切的巴巴卡爾。
同時,三人的每90分鐘數據顯示伊布依舊只有射門數佔優。德弗雷爾和巴巴卡爾則互有「勝負」,前者在過人佔優同時,他的失誤和被搶斷依舊是最少的;後者則在關鍵傳球、造犯規上優勢明顯,越位數也是三人中最少的。
但是,翻開whoscored的評分我們會發現,6.58的德弗雷爾和6.52的巴巴卡爾都遠不如伊布的7.22分。
看來,第二個模型還是存在問題。
巴塞隆納天王梅西的六維能力
這次,筆者去掉了力量這一維數據。因為力量對於前鋒來說也不是很重要的一維數據,巴塞隆納的天王梅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梅西的六維能力圖來看,他的大部分數據都在85以上,除了39的防守和66的力量。
顯然,力量也不是伊布的弱點。在這一模型中,伊布的排名下降到了64位,與他實力最近接的兩人分別是維羅納的迪卡邁因和布雷西亞的託雷格羅薩,這兩人的名字想必大部分球迷都從未聽過。
但,是在這一模型中,伊布的射門數和關鍵傳球數遙遙領先;託雷格羅薩則在過人和造犯規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同時,他的越位數是最少的;而迪卡邁因則在控制失誤和被搶斷數方面做得比較出色。
可是,從評分來看,迪卡邁因和託雷格羅薩的評分分別只有6.4和6.79分,這一模型似乎還是有缺陷。
不是跑位,也不是力量,那麼影響伊布排名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速度。對於運動員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速度的下滑是最快的。對於一位38歲的老將來說,他的速度肯定不能與十七八歲的小夥子相提並論。
因此,筆者對射門、傳球、盤帶和力量進行建模來分析伊布的實力。如筆者所料,在這一模型中,伊布的排名有了質的飛躍,他躋身前十,排在了第六位。同時,與他實力最接近的兩位球員是大名鼎鼎的雷比奇和因莫比萊。
如果不看進球和助攻,伊布在射門、造犯規和控制失誤方面的表現較為出色;雷比奇則在過人方面領先,而他的越位數和被搶斷數也是三人中最少的;因莫比萊卻僅僅在關鍵傳球上佔優。
但是,因莫比萊的一項數據卻是伊布和雷比奇望塵莫及的,那就是造進球的能力。拉齊奧射手每90分鐘能創造1.39粒進球,而伊布和雷比奇的這一數字分別為0.54和0.81。這也就是為什麼因莫比萊可以獲得7.7的高分,而伊布和雷比奇分別只有7.22分和6.65分的原因。
不過,至少有了收穫,種種跡象表明這組模型的擬合效果最好,這也證實了速度是伊布最大的短板。
不過,一個球員的表現不僅與自身實力有關,還與其所在球隊的實力有關。為了更客觀的分析伊布和上文提到的幾位球員的實力,筆者對他們的數據進行了一系列處理,將各自所在球隊的實力考慮進來。
進攻數據對比
在對這組數據進行分析之前,先介紹一下上圖的橫縱坐標。
橫坐標為球員丟球數佔全隊的比例,即球員每90分鐘的失誤被搶斷數之和÷全隊每90分鐘的失誤被搶斷數之和。
縱坐標為球員創造的射門機會佔全隊總射門次數的比例,即球員每90分鐘射門和關鍵傳球數之和÷全隊每90分鐘的射門數。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圖中圓的大小不同,這又代表了什麼呢?圓的大小代表了球員每丟一次球可以創造的射門機會,即球員每90分鐘的失誤被搶斷數之和÷球員每90分鐘射門關鍵傳球數之和,它可以表徵球員的進攻效率,圓越大說明球員的進攻效率越高。
從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因莫比萊的圓是最大的,其次是伊布,這表明這兩位球員進攻效率遠高於其他6位。同時,如果採用諸如K-meas等聚類算法,圖中的8位球員可以分為3類。因莫比萊和伊布為第一類,韋爾迪、巴巴卡爾、雷比奇和託雷格羅薩為第二類,迪卡邁因和德弗雷爾為第三類。
根據圖中橫縱坐標的定義,我們可知,越靠近右邊的球員失誤越多,越靠近上方的球員創造的射門機會越多。顯然,圖中最靠近左上方的是因莫比萊和伊布。所以,從進攻數據來看,只有因莫比萊的進攻能力強於伊布。
傳球數據對比
這幅圖中的橫坐標為球員每90分鐘傳球數與全隊的比值,縱坐標為球員每90分鐘關鍵傳球與全隊的比值,圓的大小與每腳傳球創造射門機會的概率正相關,它是通過球員每90分鐘的關鍵傳球數除以每90分鐘的傳球數得到的。
從圓的大小來看,韋爾迪、因莫比萊、雷比奇和巴巴卡爾每腳傳球創造射門計劃的概率相差不大。8位球員中,通過傳球創造機會最多的是韋爾迪,但他也是8人中傳球佔比最大的。
雖然,8位球員的傳球數據散點圖分布不那麼集中,用聚類算法不太好分類,但是從橫縱坐標的含義來看,越靠近左上方的球員傳球水平越高。因此,在傳球方面伊布的表現並不出色,僅好於迪卡邁因和德弗雷爾。
高階數據對比
高階數據指的是球員的進球提升力和助攻提升力。進球提升力是球員每90分鐘期望進球數減去隊中除自己外的其他前鋒每90分鐘的期望進球數的平均值;助攻提升力的計算方法與進球提升至一樣,只不過是將進球提升至中的每90分鐘期望進球換成了每90分鐘期望助攻數而已。
圖中橫坐標為助攻提升值,縱坐標為進球提升值。
結果顯而易見,進球提升力:因莫比萊第一,伊布第二;助攻提升力:伊布第一,韋爾迪第二。
雖然,伊布已經38歲了,但是從他的進攻數據、進球提升力和助攻提升力來看,他對球隊的貢獻依舊很大。儘管各方面的數據都不如因莫比萊,但是兩人的差距並不大。
年近不惑,重回意甲,除了速度和體能外,38歲的伊布還是曾經那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