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戶,4000餘人,南至光復西路,北至沙洪浜路,西至曹楊路,東至長壽鄰裡分中心,分布在街道邊的8個零散區域,公交車站、便利店、藥房等散布在穿越小區的各條街道上,長壽路街道談家渡小區的開放式格局給疫情的防控帶來了「大麻煩」。
然而,這個小區的人散心不散
居民們在居委會的帶領下,心心相印
交上了一份疫情防控期的「標杆式」答卷
3輪排摸,8個門崗,24小時輪值
1月底,談家渡小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就開始了大排摸,老式小區7樓沒有電梯,書記徐春升、副書記陳曉英和工作人員們一起,一層層走上去,挨家挨戶排查。「大排查做了三輪,第一輪排查各家各戶,尤其注意返滬人員,第二輪排查一遍看是否有『漏網之魚』,第三輪發放門禁卡。」徐春升告訴記者,「我們小區有400戶出租戶,有三百多戶春節期間離滬了,目前回到上海的有348戶,這其中有2戶三口人是從湖北回來的,目前都已經過了隔離期,也就是說,咱們小區是沒有密切接觸者的。」
由於小區的開放式格局,給疫情期間的防控工作增加了難度和壓力,「早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就想在小區之間封掉幾個門,保證人員的進出安全性,那時候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因為對很多居民而言,出行造成了不便,這一次,疫情當前,我們做了很多的疏導工作,這一次,居民們都很支持。關掉了4個門,只保留了8個區域每個區域只留一個進出口,每個進出口各設一個門崗,24小時輪值。在保證各區域居民生活外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進行了人流的管控。」
談家渡小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一共只有8位,六名社工,還有兩位退休返聘的人員,由於小區開放,門崗防疫壓力大,工作人員幾乎沒有休息過,「直到區裡派了機關幹部到社區駐點支援,我們小區來了6位支援幹部,我們得以喘了口氣,安排了輪休。」
人心換人心,才有「心心相印」的社區
年近60的徐春升,2002年就在談家渡小區做就業援助員,2012年開始做書記,2018年開始書記、主任的工作一肩挑,白天忙社區事務,晚上跑居民家,了解居民最真實的需求。去年7月,繁重的工作,徐春升的身體日漸吃不消,靠一直吃藥才能緩解頭暈等不適。她向領導提出了辭職申請,「後來,領導分派了陳曉英來做副書記,我想著,帶好下一班,也是我退下來之前應該做的事,就接著幹了一段時間,這就趕上了疫情,我更不能在此刻逃脫了,其他任何事情,都等到疫情結束再說。」徐春升笑笑說。
「徐書記心裡記掛得全是咱小區的居民,她的群眾基礎特別好。」陳曉英告訴記者,「她一直身體力行地示範,教給我們的社工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常去居民家走一走,真正走到他們身邊去,才能交心』。」
早在做就業援助員的時候,徐春升就堅持深入群眾的做法,「那時候拿到街道裡下發的招工需求,我就會挨家挨戶去看一看,因為只有去真的看了,我才能知道這家的人員身高夠不夠做保安,性格是不是真的可以去做門衛,只有真的去了解他們,才能成功地推薦合適的工作,真的幫到他們。而老百姓真的很簡單,你為他們做了一件小事,他們真的能記著你的好一輩子。天冷了,我們能收到居民們自己織的毛線帽子,那種溫暖真的是金錢無法衡量和取代的。」
談家渡小區的老年居民居多,80歲以上老人有190餘位,60歲以上的老人佔據總居民的一半以上,「而我們小區定點的口罩購買藥房還要過了武寧橋,很不方便,對腿腳不便,還不會操作的老年人而言更是一『罩』難求,我們就每天派工作人員去把口罩從藥房買回來,再一一電話通知居民們來居委會領取,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咱們能幫一點就是一點,我們這工作,就是要為老百姓服務的。」
社區裡沒有捐款的號召,徐春升這幾日卻陸陸續續收到了好幾位居民的捐款,「他們說,電視上看到了新聞,我們有點錢,不多,但也想出份力。咱們的小區居民是真的好,這樣的心連心,讓我覺得,一切真好。」徐春升笑了。
記者:丁婉星
編輯:王雨思
面對復工壓力,這家企業這樣「撥雲見日」→
防疫復工兩不誤,這個社區有啥妙招?
家門口有幾名志願者?這裡的答案出人意料!
注意啦!防控新冠肺炎,這些都是誤區!
普陀開通信貸綠色通道解決企業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