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餘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臘月的由來,與臘祭有關。古人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祖宗。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
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或自己養的家禽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牛、羊肉,稱為「臘肉」。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
一進臘月,市面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鹹肉(即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做準備。
過了初十,開始賣衛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等等。
二十日以後,以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等物,是為「祭灶」準備的。
二十五日以後,貨物齊全,琳琅滿目,為除夕之夜做準備,價格也相對的漲高,京師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臘月初八,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臘八粥。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又稱「大家飯」,象徵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
臘月二十六
春節傳統漢族民俗「燉大肉」。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臘月二十七
過年的前夕,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等。
臘月二十八
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製過年的麵食,貼窗花。
臘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大年三十兒
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這天夜間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各行各業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裡打著如意算盤,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運氣。
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辭歲、守歲、迎歲······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
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